搜索
郭迪福的头像

郭迪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09
分享

普渡村的普渡人

繁星点点,在公路旁矗立的青石碑上,“普渡村”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普渡村的名字,承载着一段古老的佛教传说。据说,在唐朝时期,一位名为普渡的高僧云游至此,被这片土地的美景所吸引,决定留下来建寺传法,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为了纪念这位高僧,村民们将村落命名为“普渡村”。尽管经历了无数风雨,寺庙的遗址仍然伫立,见证了过往的辉煌。

尽管现代行政区划几经变迁,普渡村的名字在1965年改为联合大队,1974年又易名为立新大队,但在1981年仍倔强地恢复为普渡大队,随着人民公社时代的落幕,1984年正式定名为普渡村,并沿用至今。

在普渡村,善良是每个村民的本质,而“普渡众生”则是他们心中的信念,这个村庄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心地善良的人们,他们无论身处何方,都秉持着这份纯净的善意,尽力行善积德,传递着爱与温暖。

占诗贵,一位49岁的普渡村人,他远离故土,出现在遥远的海上渔业公司。2023年11月18日凌晨4点半,当他踏入厨房的那一刻,一道刺眼的强光划破了夜空,打破了宁静,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是来自附近的求救信号。他没有丝毫犹豫,奔向船长室,唤醒了熟睡中的船长。

喻允杰,另一位来自普渡村的舵手,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迅速驶向遇险的渔船。

万本贵,他是另一艘渔船的船员,不过同样是普渡村村民,当得知有渔船遭遇险情时,他叫醒了全体船员,共同加入了这场无声的“普渡众生”之战。

最终,在19名船员近12小时的不懈努力,遇险的26人中有21人成功得救,创下了民间自发海上救助之奇迹。事后,普渡村的村民们对此事的看法是“理所当然”,他们并未四处宣扬,而是简短地向家人报了平安。占诗贵的妻子杨萍理解地说:“占诗贵为人忠厚,尽管身体有疾,还总是为别人着想,”喻允杰从未向孩子们提起过这次救援的事,但是一再要家人多做善事做好事。回想起救人的情境,万本贵他虽然感到后怕,却不曾后悔。

2024年6月28日,福建省福鼎市召开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表彰大会,对参与2023年东海海域“11·18”海上救援行动的船员进行了表彰,来自遥远的普渡村的3名“平民英雄”被当地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他们的名字通过电波响彻神州。

普渡村的名胜古迹——佛洞沟,如今已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它的故事和秘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年轻一代对此茫然无知,他们未曾触及那些历史的痕迹,只留下一片神秘的静谧与苍茫。

然而,即使在变迁中,普渡村仍有着其坚韧的生命力。吉阳小学依然屹立于此,成为知识的灯塔,照亮了周围七个村庄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每当晨曦初照,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便在这片土地上回荡,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希望,是未来的探索者。回想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普渡村曾是吉阳人民公社的中心,医院、银行、供销社,机关单位林立,一个个机构构成了村庄的脉搏,跳动着时代的节奏。蓦然回首,昔日的繁华景象仿佛还在眼前。

但随着行政机构的撤并,这些曾经的热闹化作尘埃,散落在风中,成为村民们心中深深的遗憾。他们渴望着便捷的服务,渴望着与现代社会接轨。

普渡村的金银花和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宛如一片希望的海洋。每当夏日来临,金银花怒放,那洁白如银、黄似金的花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秋风起时,金丝皇菊便在风中摇曳生姿,为这片土地披上了金色的盛装,村民们穿梭其间,轻轻摘下片片花瓣,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果实,也是致富的钥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