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斌的头像

王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7
分享

我与晋剧的情愫

对于一个从小就特别喜欢看戏和听戏的晋剧铁粉来说,喜欢山西的中路梆子——晋剧已有三十余载,听现场不计其数,通过网络观看更是数不胜数。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时常也总会尽己所能通过文字的力量为晋剧的传播贡献绵薄之力,思来想去能做的仅此而已。

晋剧的赛事

当同龄人还在兴高采烈地抢某位明星的演唱会门票时,我却把目光投向了钟爱的晋剧,这样的特殊癖好可以说数十年如一日。即便是在平常,曲库里也是晋剧居多。每当获悉有各式各样的戏曲比赛时更是会第一时间关注,在所有的戏曲比赛中关注度最高的自然要数戏曲界的最高奖——“梅花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嘉奖不仅是对戏曲演员表演技艺最好的肯定,更是身为一名戏曲演员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想要实现的最伟大的梦想。以前由于网络不发达,未能亲眼见证往届获奖演员的夺梅时刻,更无法目睹他们在舞台上参评时的风采,实属遗憾。

最近观看梅花奖演出盛况还要从第三十届梅花奖说起,当时新闻里报道晋中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郑芳芳将携现代戏《战地黄花》亮相江苏省南京市江苏大剧院,我就虔心祈祷郑芳芳老师演出顺利、摘梅而归,最终的结果虽然惜败但是却为下一届的夺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果不其然,当第三十一届梅花奖如约在广州拉开期待已久的序幕时,胸有成竹的郑芳芳“卷土重来”,这一次她带着由传统戏《打神告庙》全新改编的剧目《望海楼台》于2023年5月13日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亮相,参加终评竞演。

虽说是传统戏,但是舞台的灯光、演员的服饰、表演的道具全部打破了固有传统晋剧剧种的特点,彻底颠覆了以往观众对于传统晋剧的认知。期间远在他乡的三晋老乡也都自发前往大剧院一起为演员们加油鼓劲助威。演出结束后观众对于全新演绎的剧目虽然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表演不得不说确实赋予了传统戏新的生命力和观赏力,最终郑芳芳老师也凭借精湛的唱功、高超的表演技艺不负众望、成功摘“梅”。

现场,最为让人动容的一幕便是谢幕时,郑芳芳老师在面对观众鞠躬致谢的那一刻以及转身后饱含热泪地给舞台上所有为她配戏的演员深深弯腰鞠躬的情景,此时此刻剧院“一棵菜”的精神被体现地淋漓尽致。试问哪一位配角没有当主角的梦,哪一位戏曲人不想摘“梅”,可大家服从组织的安排,甘愿当“绿叶”。毫无任何怨言地陪着主角一次次地彩排和走台,倾尽全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也密切配合着对手的演出,一切只为让主角在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假如要是有一个演员有私心,故意掉队、不卖力,我想整个演出不敢说差强人意但演出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我想要是把这种认认真真对待戏曲,全团上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精神头运用到平时的任何一出剧目任何一场演出中,何愁没有观众的喜欢和支持!

晋剧的发展

其他剧种我不了解,仅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浅谈晋剧的发展。

我认为晋剧的发展不能去迎合观众,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表演,演员就按观众的要求怎么演,观众喜欢演员吼演员就脱离角色本身拼了命地吼,这是不对的。这样下去,何谈一个剧种它本身的艺术性和高雅性。

2020年10月23日,中国戏曲学院师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习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记忆中,老一辈艺人每每在介绍自己取得斐然的成绩时,总不忘感谢曾经栽培过自己的领导,一句“当年我某厅长怎么样怎么样”足以说明领导对演员是真的好。所以一个剧种要想长久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资金的扶持。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鲜明地对比让人看了听了很是心酸。

2023年5月18日至24日期间,山西高平举办的《戏聚高平 擂响中华 中国梆子大会》上有这样一位青年晋剧演员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叫杨学东,来自华梅少年晋剧团。首场表演结束后,主持人介绍了他的故事。华梅少年晋剧团是全部以少年为班底推向市场的民营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最小的12岁,最大的便是参赛主角杨学东,虽然只有26岁却已是团长身份,手持A本驾驶证开着客车领着一帮孩子们千里迢迢赶赴高平参赛。没有专业团队就自己报名、自己选曲、自己备战、自己化妆,一切都靠自己独立完成,而更为让人动容的是他们这个剧团不同于别的院团,里面有8个孤儿和33个单亲留守家庭的孩子,听了他们的故事,现场和屏幕前的数万网友很是心疼他们。比赛过程中,张家口市的领导更是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百姓们守候在屏幕前观战,比赛结束后他们回到老家时,领导们更是手捧鲜花夹道欢迎,和谐美好的画面再一次湿润了我的眼眶。

反观一些其他的民营院团,下乡演出真的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有一院团在演出《下河东》时,罗氏的丈夫被奸臣陷害身亡后本应穿白色的战袍挂帅出征可竟然穿着黄色的戏服出场,金莲女更是穿着红色的戏服,见此屏幕前的网友瞬间炸开了锅,批评声不绝于耳。这样的表演很容易让观众出戏,演出效果自不必多说。后来主演回应了此事,理由是剧团经费有限。还有一次,省晋剧院的一级演员受邀和一家民营院团合作演出,结果直接拉低了省院演员的水平,演员们之间的对手戏形成很大差距,乐队也是跟不上,整场戏很垮。后来了解到该民营院团才二十几个演员,这样的阵容可能连省院的一个零头都没有,真是唏嘘!

哪个剧团不想有好的制作团队,不想有足够的经费排新戏,不想留住好的演员,可客观条件摆在那,仅靠团长的一己之力挽救剧团的现状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身为一名戏曲演员,从选择学戏的那一刻起便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可真正走上那条舞台上光鲜亮丽舞台下苦不堪言的戏曲之路时,实际吃的苦要比想象中多的数百倍。“不打不成戏”,哪一位演员没有挨过师父的打和训,哪一个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排戏、压腿、劈叉、旋子、练嗓,想要成为翘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常态。看着他们的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支持他们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即便是民营院团,唱念做打样样拿得出手的演员不在少数,有些戏迷在演员直播中也会问一些关于比赛类的问题,从演员的神情中不能看出他们的无奈。希望未来的戏曲比赛,主办方能够量体裁衣,适当放宽参评条件,做到所有院团雨露均沾,让民营院团也能够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让更多实力派演员重出“迷雾”。通过高手之间的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彼此互补、彼此成就,让那些真正的好演员圆梦,在最大的舞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到那时戏曲的百花园也定会姹紫嫣红、芬芳无比。

晋剧的传播

古语有云: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如今在这个娱乐“快餐化”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相较于演员们在基层一场接一场地演出,如果去参加一些比赛,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自己,那么知名度肯定会事半功倍。作为一名演员不能眼高手低,要重视每一场的比赛,珍惜每一次的机会,全国的平台固然重要,档次高规格也高,但是地方小舞台我认为反而是最应该参加的,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的大抵是这个道理。就拿晋剧来说,它作为一个地方戏剧种,它的受众群体本身就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假如你非让它像京剧那样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生根,想着受到全国观众甚至海内外观众的热烈追捧,我觉得那是天方夜谭。所以一定要让本剧种首先在它诞生的地方把根扎的更深,枝叶开的郁郁葱葱。

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如果能够利用好新媒体,或许能够焕发出本剧种的第二个春天。现在打开各种短视频,会时不时刷到曾经那些只能够在舞台上看到光彩熠熠的戏曲名家就面对面坐在你的面前,卸了妆的他们和舞台上的那个角色判若两人,不再有神秘感。他们会和戏迷们拉家常,以连麦的形式指导戏迷唱戏,也会分享自己的戏曲之路,甚至会教戏迷们一些戏曲知识,我觉得这都是对于传播戏曲很好的途径。

短视频的出现揭开了演员神秘的面纱,拉近了演员与戏迷的距离,于润物无声中传播了戏曲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晋剧的传承

晋剧现代戏《三上桃峰》中有这样一句唱词“明月高悬把大地照遍,小油灯只照着窑洞一间。”朴实无华的一句词我认为却是诠释“传承”最有力的论证。

那些获了大奖或者功成名就的演员应该有大爱和奉献精神。在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后应该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培养新人上,不能一味地霸占着舞台,一心只想着给自己排戏为自己扬名,然后把大大小小的奖项拿个遍,剧团的其他演员只能望其项背、望戏兴叹。

徒弟们拜师后,除了要传承好所属流派的特点外还应该根据自己的音色特点和对剧目的理解进行大胆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够一味地模仿师父的唱腔反而失了本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传承最好的“传承”。

晋剧的创新

戏曲的创新不能打着为了创新戏曲、发扬戏曲、振兴戏曲的旗号胡乱改编一通意为“创新”。一味地迎合时代需求、追求市场化反而会本末倒置,失去了剧种该有的美。

大家为什么喜欢传统戏,而且传统戏也是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在戏迷观众中更是久演不衰,反观现代戏也不能说它不好只是很少能为戏迷观众打心底喜欢,更鲜有在田间地头哼唱。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戏曲的美好发展,创新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改良”,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戏就是唱给老百姓听的,没有观众的喜欢和支持,即便是在专家眼里再优秀的戏它也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演员在创排戏曲时一定要从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做到接地气。一出戏和观众见面后要多听听百姓的意见,不能听不到观众好评时就埋怨戏迷不懂戏,把责任归咎于戏迷不懂得欣赏艺术。这种锅戏迷观众可不背。

家喻户晓的《打金枝》《算粮登殿》《明公断》《下河东》于三晋戏迷来说久看不厌、久听不烦,无论是省、市院团还是基层院团,每每在下乡演出时毫无疑问都是必演剧目,其他剧种也争相移植,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有他一定道理的。比如可能是前辈艺人不断摸索、集思广益的结晶,也有可能是故事情节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讲的是咱老百姓爱听爱看的民间趣闻等等,我们要从中进行深入思考、找寻规律,做到精准改良。

这里提几点自己的小建议:传统戏千万不要胡改乱改,经典剧目的唱词已经深入人心,随意改编会适得其反,严重者演员的名声都会受一定影响。曾经也有演员大胆创新过《打金枝》的唱词,可改来改去竟不被戏迷所接受,最终还是唱回了原来的版本,所以戏曲的创新不仅仅是改词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在原有的传统乐器上加上现代管弦乐,或者在灯光布景上做文章,但千万不能对剧本和台词动大“手术”。演员的服饰还是传统的较好,如果追求“高大上”,光看戏服不听唱词别人还以为是其他剧种呢!

创新是好事也是趋势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保留剧种原汁原味的特色,立住戏曲的根、守住剧种的魂,这是任何时候不能变的。失去了剧种本该有的味道,剧种的未来就会成为“四不像”。

晋剧的未来

往小了说是晋剧,往大了说是所有戏曲甚至各行各业的未来都在青年。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戏曲必须从小抓起,只有打好了基础,在日后的学戏、演戏之路上才能做到“坚不可摧”。

我特别赞成戏曲课堂进校园这一行动,而要想真正发挥戏曲进校园的作用,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不能将其简单地列为一节鉴赏课来开展,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年度开那么一场戏曲鉴赏课我觉得意义也不大,对外只不过是让孩子们知道了有这样一个剧种的存在,而至于剧种里面的很多好玩意儿及历史渊源和其独特魅力也不能完全被展现。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的家庭同意自家的孩子学戏,并且孩子也愿意学戏的,这种双向奔赴的选择应该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在课外单独给他们吃“偏饭”,让他们尽早走进戏曲当中,认识剧种里的各种行当,孩子们在欣赏不同行当带来不同美的同时也能够准确定位自己心中最心仪的行当选择,为未来的学戏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戏曲进校园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城市,还应该走进农村,尤其是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山村。在我所了解到的很多戏曲演员中,其实有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有的是因为本身喜欢有的仅仅是因为家境贫寒,学了戏以后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家人,甚至还成为了享誉三晋大地的名家,可以说无上荣光。再者农村娃比城里娃更能够吃苦,相较于生活上的那些苦,学戏那点苦在他们眼里根本算不得苦,反而是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所以他们会倍加珍惜。

戏曲虽然是艺术课,但是学员也不能不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后思维才能活跃,在拿到剧本后才能够较为准确的理解角色,未来正确地将剧目推向新的高度,戏曲才能够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今天,很多人对戏曲的未来都不抱希望,尤其是年轻人,坐下来专心听戏看戏的少之又少,虽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娱乐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人们愉悦身心的选择更加的多元化,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戏本身还是不够硬。“打铁还需自身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的温饱都成为了问题,可大家仍愿意花钱买票到剧场看戏,欣赏舞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听的是如痴如醉,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开票立刻售罄的空前盛况,这说明了什么?

晋剧的期许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它的人自会喜欢它,不喜欢它的人你就是做多大改编都无济于事,所以晋剧应该像“莲”一样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百姓的喜欢和认可便是对一名演员最好的肯定。寒来暑往背着一卷铺盖行走在三晋大地的每一处村落,吃的是大锅饭,睡的是地铺,下基层演出时要是有幸住到一些老乡家里的空房子里,对于他们来说便是住上了“五星级”酒店,他们会无比幸福和满足,这是晋剧演员最真实的写照。

舞台下温习功课、精进技艺,然后把所有的泪水藏在心里,即便是早已烂熟于心的唱词,可每到一处还是会拿出百分百的状态全身心地奉献给当地百姓,为的就是对得起台下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这便是我们的戏曲人。

四岁那年,三姨带我去村委会看排戏,初听那咿咿呀呀的唱腔便被吸引,简单的几件乐器碰撞出的旋律更让我欢喜的不得了,自此每天下午便偷偷跑去看排戏,沉醉其中特别美妙,在排练厅一直会待到排戏结束才恋恋不舍的回家。那一戏班子在离开之时,为了回馈父老乡亲的厚爱在一个寒冬为村里演了几天戏。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后台还生着火,供演员们在化妆和休息的片刻取暖,文场武场也都各自用砖头垒了火,里面装有碳。

第一次见那些彩扮上的演员时我便着了迷,即便时间过去了三十余载,可一回想起当初的情景我仍会激动万分。戏班子走后,我还独自跑到过戏台上,看着空旷的戏台上那些垒火用的砖头、烧成的碳灰又联想到几天前的热闹,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时不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句话的道理,只是想戏班子要是一直演出该有多好。也就是从那时起吧,晋剧的种子便埋进了我的心里,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扎越深。

小学时我便和父母提出想学戏,父母觉得我是三分钟热度没有当回事;初中时我再次提出,父母觉得学戏没出息让先考高中;高中毕业时我同样提出想报考艺校,父母却以我先天条件不是唱戏那块料为由无情改变了我的志愿选择,这也成为了我一辈子最大的憾事。

以前村里每每唱戏,即便是上学我都会请假回家看戏,中午太阳正毒辣的时候也不会落下,夜戏更不必说,一站三个多小时都不觉得累是什么。参加工作后,只能选择休息日或者晚上去过一把戏瘾,要是唱戏地点离住所远的话也会通过直播观看,即使隔着屏幕都是一种极大的满足,那种无以言说的享受我想只有真正爱戏的人才会感同身受吧!不过每一次看完戏后,我的心情都会折腾几天,我好想不管不顾地跟着戏班子“走南闯北”,哪怕是搬道具、拉幕布都愿意,这种想法直至现在都有,也许这就是爱吧!

戏曲很美,学戏很苦,成角很难,致敬每一位从始至终不放弃戏曲、坚守舞台的戏曲人,愿未来的某一天,他们都能够成为学戏之初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实现自己的戏曲梦,然后开宗立派将晋剧发扬光大,勇攀戏曲高峰、再现当年辉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