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汤昌军的头像

汤昌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3
分享

高考过后

现时的高考,成了一件全社会重视的大事,市长、县长提前检查考生食宿环境,公安交警护航,行人车辆让路,考场邻近工地停工,更别说广场舞大妈了,全员“如临大敌”“草木皆兵”。老师家长们更是神经兮兮,穿旗袍、套马褂、手拿向日葵,寓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举夺魁,可谓是花样百出,各种奇葩操作,让人啼笑皆非。

回想我们那时的高考,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最隆重的人家,也就是让考生吃一块糕、一只粽子,预祝“高中”而已。不就是一次考试嘛,用得着那么咋咋呼呼的吗?

这里,且不谈考前的紧张备战、考时的全力一搏,即便是高考过后的“安排”,现今与从前,也是大相径庭,天上人间。

现时一般人家,高考一过,不管考得如何,先安排出去旅游一圈,或是名山大川,黄山泰山峨眉山,长江黄河青海湖,或是都市大邑,新马泰京津渝长三角珠三角,为的是放松犒劳,十几年寒窗苦读,好歹要熬出头了。一旦高考成绩揭晓,只要不是太差,这时候就得是安排谢师宴了,七大姑八大姨都得请到,班主任及重点学科老师理所当然的是座上宾,现场少不得有花篮簇拥、歌舞相伴,一派功成名就的隆盛景象。

如此看来,高考拉动消费,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1978年,我作为一名应届生参加了高考。成绩没下来之前,我去做了一段时间的小工,就是给搞建筑的瓦匠当下手,搬砖瓦,拎灰桶,用铁锨搅拌水泥石灰,给码成垛的砖瓦浇水,等等。半天下来,就觉腰酸背痛,手上还磨出了两个大血泡,真切体验了成语“汗流浃背”的含义,酬劳是一天可得六毛五分钱。不过当时心里满怀着期盼,期盼着不久之后能够坐进大学的课堂,眼下吃的这些苦权当作是“体验生活”罢了。

没想到,一纸成绩单宣告我名落孙山。没有短工可打的我,闷在乡下的家里,有时候去到地里干些不太谙行的农活,更多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坐在门口楝树下发呆,既没有人可说话,也不想跟人说话,一根筋地想着后面的路该怎么走,整天痴痴迷迷。就这样整整闷了一百天,在一个月光迷离的夜晚,去到小镇上看了一场电影,才得以渐渐驱散走心中的那一团翳云。

在亲友师长的鼓励和周济下,我走上压力山大的复读之路,苍天可怜见,后来终于拿到了一所本科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可是,没顾得上高兴,老父亲和我就面对着开学的川资发愁。这个时候,多亏了外公舅姨一家人,他们用“众筹”的办法凑钱凑物,最终送我登上了开往大学的班车。犹记得,大姨家资助了部分开学报名费,四姨拿出了一双崭新的军用棉鞋,外公和五姨为我准备好了一应生活用品。五姨的那位哑女徒弟还在我的枕头上绣了一幅牡丹花。当我背起这些行李负笈求学的时候,那个沉重感至今还勒得我双肩生疼。

高考,确实能改变人的命运,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走向。过去如此,今日依然。

高考,最值得关注的固然是考前备战、考中应战,而高考过后的“安排”,也值得一顾,因为它既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也折射出大众的心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