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不改的“长相思”,奔流不息的“浪淘沙”,爱而不得的“钗头凤”……
每一个词牌,都是一种情,“有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者之怡情,少年学子之热望和失望,佛子之赞颂……”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一个词牌,奠定了一首词的曲调;一首词的吟唱,道尽了人世间的悲欢。
词牌,相当于现在的歌曲曲子。在清朝万树编著的《词律》中,共收词牌660调,而清王奕清等奉命编的《钦定词谱》,则收调826调,可见词牌浩繁。实际词牌数远不止这些。在近年出版的《宋词全集》一书中,共收词牌1107个,而在《全宋词》中比这还要多。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亦称为词格。历史赋予了词牌深厚的文化底蕴,词牌背后的故事更是缠绵婉约,耐人寻味。
“永遇乐”:唐朝有个书生工于填词,邻女酥香特别喜欢他写的词,两情相悦,私订终身。酥香的父母坚决反对。后来书生远行前,为酥香写了一首《永遇乐》词。酥香拿着这首词,连唱三遍,声竭而亡。
“雨霖铃”: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入蜀地,进斜谷,霖连下十数天,在栈道中闻见铃声,思念起杨贵妃,便制曲一阕,名为《雨霖铃》。
“凤凰台上忆吹箫”:传说在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弄玉,风华绝代,聪慧过人,而且极善吹笙,后来与擅长吹箫的萧史结为夫妻。这份天造地设的缘分一直被后人所传颂。
“虞美人”之愁,“钗头凤”之恨,“鹤冲天”之怒,“江城子”之哀,“西江月”之乐,“醉花阴”之思……无不令人为之辗转反侧、心旌摇曳。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豪放派诗人的婉约词佳作,表达主人公对春光流逝的叹息和对自己情感不为人所知的烦恼,流动优美,词意婉转,清新中蕴含哀怨,婉丽中透出伤情,韵味悠扬,意境无穷。
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作者视功名如粪土,视侯王如无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清狂跃然纸上,与伟人“粪土当年万户侯”之意,异曲同工。
“虞美人”,是一位貌美的女子吗?“一剪梅”,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相思么?“踏莎行”,是让我们行在春山外,醉在春山里吗?……
这么说来,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自己的词牌。
呵梅弄妆,安暖日常,你的词牌便是“天香”;与风月畅怀,与人事闲话,你的词牌便是“倾杯”;笑语盈香,唯留锦绣,你的词牌便是“青玉案”;小山寻幽,偎红倚翠,你的词牌便是“一萼红”;佳人环佩阑珊,岁月处处悦然,你的词牌便是“眼儿媚”……
选一个自己的词牌吧,然后,把日子谱成词曲,于清风明月间悠然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