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汤昌军的头像

汤昌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0
分享

竹笔筒

国庆节那天,参加人社部门举办的金秋招聘会,意外收获一只竹制笔筒,欣喜之余,不禁思绪连绵。

为吸引人气,增加亲和力,主办单位贴心周到,不仅给参展单位人员发放了一只布袋,里面装有水笔、矿泉水等,还为到场的求职者准备了笔筒、雨伞等小礼品。见“有礼可图”,我便走过去也伸手讨要了一只。

这只笔筒,体形较粗硕,有点“物像主人形”,圆滚滚胖嘟嘟的,颜色是留青去皮的鹅黄色,上面刻有一行挺温馨的文字:“圆梦不必去远方,就业创业在家乡”。有意思的是,当我从胸前贴着国旗、脖子上挂着工作牌的小姑娘手中接过笔筒的时候,也许见我老大不小,怕我不知世面,她特地追过来一句关照:不是茶杯,是笔筒啊!

我笑了,心里想的是,我第一次与竹笔筒的“亲密接触”,其年头不知要比你的年纪长上多少岁呢。

四十多年前的1980年初夏,大一的暑假,我拿到了两个月的助学金,第一次手中有了这么厚厚一沓的钱,回家前夕,去扬州商场“疯狂”小采购,心中首先想着给恩师郁秉坚老师带个什么纪念品呢。这个时候,看到了橱窗里的竹制笔筒,鹅黄色,细高个儿,静静地立在那里,价格也便宜,称得上价廉物美,当即乐滋滋地“抱得美人归”。

暑假里,约了好同学德柱,一起去不远的邻村看望郁老师。

去的路上,两个人不禁忆起郁老师教我们高一语文时的诸多往事:冬天的课堂上,见我们衣裳单薄,腿脚冰冷,他竟让我们集体跺脚一分钟,然后再静静地听他讲课;提问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举手,一次我脱口回答竟被他夸赞为“对答如流”;开挖圩河的劳动现场,他自掏腰包买来烧饼给我们吃,惹得隔壁班级的同学直流口水;课余时间,他教我们识别中草药、学习篆刻、欣赏藏品……一桩桩,一件件,令人永难忘怀。

尤让我感佩难忘的是,第一年高考落榜以后,我有点心灰意冷,加上当时找到了一份代课教师的临时工作,每月能有二三十元薪水贴补家用,便不怎么想再去参加高考。这个时候,是郁老师,矮小的身子踏着老式的二六旧自行车,来到我的单位,鼓动我再去拼搏一回,还说,已为我申请了复习班的费用减免。这样,我才得以重新走进考场,开启了新的人生征程……

那日,见到我们来了,郁老师特别高兴。坐在门口的斑驳树荫下,师生仨摇着蒲扇,谈了很多话。我从黄帆布包里拿出竹笔筒递上,他更是高兴异常,先是在手上摩挲把玩一番,然后放在桌上说,他要在这笔筒上刻上字,留作纪念。还关照我,以后写信给他和母校其他老师,可以一信给多人,这样省下时间多读些书,特别是要多读些古典文学方面的名著,那将会受用终生。

我们告辞恩师往回走了,走到小桥口,回头望时,郁老师还立在路边的桃李树下,向着我们挥手作别。

几十年后,恩师已作古多年,我从他的后人处得见他的遗作,长篇小说《射阳河水浪滔天》。我将手稿借了来,用不熟练的搜狗拼音输入法,耗时几个月,将几十万字一字一句录进电脑,期望有一天能够将它公开出版。因为我知道,这是老师生前最大的心愿和唯一的遗憾。

恩师惠我良多,我却无以回报,只奉过一只微不足道的竹制笔筒,现今想来,汗颜的同时,也聊以自慰。

真心感谢前不久的那场金秋招聘会,相送一只竹笔筒,让我在花甲之年,澄心静虑,缅怀中学时代的恩师。只不过,那位好心关照我竹笔筒不是竹茶杯的小姑娘,她哪里知道,这一只竹笔筒,承载着我的深情敬爱、我的绵长思念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