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朋友无意中提到了手帕,引得我打开话匣子,竟说了个没完。
手帕,指随身携带的方形小块织物,也叫手绢,最初由头巾演化而来,所以我的乡邻们叫它做“手巾方子”,主要用来擦汗或擦鼻涕等。
一方手帕,伴随我走过五彩斑斓的岁月。
小的时候,经常和同学或邻家小伙伴玩的一个游戏,便是“丢手绢”。十个八个人围成一圈,蹲在那儿,一个小伙伴拿着手绢叠成的老鼠,在大家的背后一溜小跑,趁哪个不注意,丢在他的身后。这个一旦发现,便去追赶那个丢手绢的人,如若没追上,丢手绢的人已蹲在了他原先的位置上,他便要表演一个节目,然后再去进行下一轮的游戏。在这过程中,大家会拍着手唱那首儿歌:“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丢手绢”的游戏,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无忧的少儿时光。
转眼就到了十五六岁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的初中,是在村办学校就读的,升入高中后,将去到镇上的中学,现在朝夕相处的二十几个同学兴许会分到不同的班级,因此大家有一种惜别的情愫在心间弥漫。几个年龄稍大的女生带的头,后来我们男生也卷入其中,兴起了赠别留念的风潮。一般关系的同学,相赠的是年画,“龙江颂”什么的,写上“毕业留念”字样。关系较好的同学,会互赠一寸的小照。关系更好一些的,女生会悄悄地羞涩地将手中捏着的手帕塞进男生的口袋或书包……四十多年后,当我将精心保存的小照翻拍发给他的主人时,不禁一起感叹落花流水春去也。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用上了手帕,在中学大学,乃至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上衣口袋里总会有一块叠成正方形的手帕。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是,将手帕叠得方方正正,一面用脏了, 翻过来接着用,这样一块手帕能用好多次。逢到出差的时候,会在左右口袋里各放一块手帕,以备不时之需。
那个年代,无论大人小孩,大家都在用手帕。对于婴孩儿童,家长会将手帕缝在他的衣服上。女孩子用手帕在长发上扎个蝴蝶结作装饰,那可是相当时尚的。老人口袋里手帕是必备品,虽说大多是揉成了一团。应酬的酒桌上,有人时不时地掏出厚手帕擦嘴,很有可能是悄悄地将酒吐在了手帕之上,不得已“作弊”了一回。
手帕,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我国先秦时已有“巾”,至东汉“巾”的一种演变为手帕。《孔雀东南飞》中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此处的“手巾”其实就是手帕。
手帕不仅有擦口鼻的初级功能,还是表达情谊情思的载体。手帕有个文雅的名字叫“鲛绡”。陆游《钗头凤》写道:“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古人还习惯在手帕上题诗寄情,称为“尺素”。晏几道《蝶恋花》:“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在手帕上题诗相赠。《红楼梦》中贾宝玉托晴雯送给林黛玉两块半旧手帕。自明朝起,结为好姐妹的女子被称为“手帕姐妹”。
曾几何时,手帕从我们的生活里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纸巾。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手帕生产能力大约近6亿条,出口就占了4.5亿条,国内市场仅消费1亿多条,每10个人年均消费1条手帕,而年人均消费纸巾却高达1.74千克。如今,要找到一个销售手帕的商业网点,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环保业内人士介绍,用纸巾虽然方便,但无节制的消费纸巾有三大害处:一是消耗大量木材资源,生产一吨纸巾需要砍伐17棵10年以上树龄的大树;二是纸巾的一次性使用产生大量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三是部分纸巾中含有荧光增白剂、氯等有害健康的化合物。
为了环保和节约森林资源,我们不妨返璞归真,少用纸巾,多用手帕。白岩松有一次答记者问时,拿出一块手帕说:“每天使用手帕8次,一年下来可保护一棵20年树龄的树。它是最便宜的奢侈品,要比拿一两万块钱的包更有面子。”
重拾手帕,少用纸巾,环保从小事做起。
手帕,一个并不陌生却已经远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