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汤昌军的头像

汤昌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1
分享

七十年军号情

好友去参观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我,画面是一支古铜色的老式军号,边上的红色铭牌上写着:102师时期军号,捐赠人:陈玉明。

凝视着这张平常的照片,我心潮激荡,仿佛听见了嘹亮的军号声在江海大地回响……

军号捐赠人陈玉明是我的岳父。

岳父1933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岛,1949年上半年,十六岁的他报名参军,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的一名战士。当时部队正在启东、海门及崇明一线负责江海防务。

岳父在家中是独子。父母起先不舍得也不情愿他小小年纪就去当兵,后来与在这一带驻防的部队熟悉了,感觉部队像个大家庭,官兵平等,战友相亲,同时想到部队就在家门口,见面容易,再说也经不住他整日软磨硬缠,就送他去到了部队上。

部队首长见岳父年龄小个子也小,就安排他当了司号员,并配发了一支军号。

后来,岳父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讲过,不要以为吹军号容易哟,它没有音键,全凭唇舌控制。当初他没练几天,嘴唇就又红又肿起来,可吹出的号声依旧“呜呜”地不成调。首长的鼓励,老司号员的耐心指导,使得他沉下心来,早晚苦练,才得以通过了考核。

从那以后,每当晨光熹微,或是日上中天,或是夜深人静,岳父会站在营房的最高处,情绪饱满、鼓起腮帮地吹起各种下达指令的军号声。

军号不同的旋律和节奏表达着不同的指令。起床号的旋律通常较为明快,旨在唤醒战友,准备开始新的一天;出操号声节奏感强,用于召集战友进行体能训练或军事操练;收操号的旋律相对平和,标志着训练结束,可以稍作休息了;集合号声短而急促,表明需要迅速集合;开饭号声通常较为欢快,意味着可以享受用餐时光;熄灯号声则比较舒缓,伴随着劳累一天的战友进入梦乡……

时间到了1952年4月,正值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拉开序幕之际,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15个师参加农业建设。

岳父所在的102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改编后,官兵们积极响应“屯垦戍边、生产待命”号召,从江海防前线开赴黄海之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农垦事业。当年底,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被命名为“江苏省淮海农场”。

转换了战场,调整了阵地,但是初心未改,军魂永在。

转为地方农场以后,军号悄然退出了舞台。岳父的岗位变成了农场的收发员、通信员,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场部和各分场之间,将文件、报刊和信件及时送达到各个部位。这时候自行车成了朝夕相伴的伙计。早晚时分,岳父总是在擦拭自行车,那辆“凤凰”永远是铮亮铮亮的。遇到雨天乡下道路泥泞,他宁愿“车骑人”,扛着自行车艰难跋涉。

再后来,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农场体制改革,岳父成了物资科的业务员,主要负责农场的石油采购供应,隔三差五会来一趟盐城市石油公司。见他与石油公司的人熟悉,偶有人打主意想从他这倒卖点计划油,无一例外都被他严词拒绝。

我第一次去岳父家,就见到了插在屋梁边芦芭脊上的那把老军号。

岳父他们住的房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比较矮小,一排排的,很像过去的营房。夕阳西下的薄暮时分,除去冬天,岳父总喜欢将小桌子摆在门前,炒两个小菜,喝一点小酒。他的酒量其实很小,每次至多一二两。岳父也抽烟,一直是抽的没有过滤嘴的“大前门”,几十年不变。如果一时脱货,只得将就,便会将长支“大前门”的过滤嘴掐掉。

好几回,微醺之时,岳父会起身取下那支老军号,用衣袖擦一下或者干脆用手掌搓几下军号的号嘴,然后吸气鼓嘴吹起来,虽然中气不足,吹出来的调儿不那么激越连贯,但军号的精气神仍在,韵味不减当年。这个时候,学中文的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诗句,和《红星照耀中国》封面上红军号手形象的画面。

一次,我鼓起勇气跟岳父说,什么时候,这支军号能不能送给我呀?他嘴上答应了,但并未当场兑现。我知道军号是他的心爱宝贝,便也不再提起。

2019年初,岳父咳嗽发烧,先是在农场医院就医,初步诊断是肺炎,输液服药一阵后,似乎略有好转。他是个要强且倔强的人,觉得没什么大碍。春天的时候,他满是愧疚地跟我们打招呼,说是将那把军号捐赠给农场的陈列馆了,要看你们就去那里看看吧。到了夏天,他主动提出办几桌酒席,为自己庆生。我们乐见他开心,邀请亲朋故旧一起热闹了一番。秋天,他身体状况明显不行,带来盐城检查,已是肺癌晚期,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中秋节一过,他便遵医嘱来盐城住进了南一院。谁知道住院以后,病况急转直下,竟一日不如一日,于11月3日(十月初七)溘然辞世……

回想岳父走过的人生历程,十六岁辞别双亲,参军入伍,然后在苏北的黄海之滨安家落户,为农垦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他平时性子较急,爱憎分明,嫉恶如仇,遇到看不惯的人和事爱打抱不平。作为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军工,农场上下甚至农垦系统凡是知道他性情的人,都对他敬重三分。

光阴荏苒,岳父去世已经六七年了,一直想写点怀念他的文字,可是总不知从何下笔。老家好友的一则微信,勾起我的绵绵思念,尤其是见到那支陪伴他七十年的军号,禁不住浮想联翩。

一名普通老兵,一支老式军号,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倾诉着一种融进血脉的信念。

军号嘹亮,从历史深处吹响,永远回荡在我们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