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汤昌军的头像

汤昌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9
分享

古意盎然的方言口语

那日在如皋市集贤里,一行人走到宋人王觌故居门口,有同伴问“觌”(di)字怎么读。我恰巧认得此字,介绍了读音后,还顺便说了它的字义。由此不禁想到,在我们的一些方言口语中,蕴藏着深深的古意。

我的家乡射阳县位于苏北黄海之滨,先祖来自五湖四海,是个移民之地。最早的移民当来自中原大地,或是逃荒避难,或是流放迁徙;后来到了明朝初年“洪武赶散”,苏州阊门一带的百姓被迫迁居沿海滩涂,安家落户;再后来清末明初,张謇废灶垦荒,从家乡启东、海门动员来大批佃农,种粮植棉。这儿的人们习俗各异,口音交杂,有时一个村子就有两三种难以沟通的方言。相邻日久,大家只得求同存异,互相融合,这样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前文说到的“觌”字,在乡民的口语中就时常见说。如中间人对其中一人说道:还是下午你俩觌面再说吧。好的,觌面再谈。这语义用法正合古意,千年未变。

觌,动词,相见的意思,《易经·困卦》:“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周礼·秋官·司仪注》:“私觌,私面也”。曹植《洛神赋》:“尔有觌于彼者乎?”

觌,最常用的组词便是“觌面”。觌面,释义为当面、见面或迎面相见,多见于古典文献及白话小说,用于描述人物相遇的情景,其包含“当面相见”与“直接接触”两种语境,既可指熟人重逢,也可描绘陌生人相遇。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书面用语强化互动场景的现场感,如《金瓶梅》《西游记》等均有用例。《金瓶梅》:“西门庆与月娘尚气,彼此觌面,都不说话。”《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大家觌面说个明白。”

“觌面”一词,最早见于宋代陆游诗作:“世人欲觅何由得,觌面相逢唤不应。”元明时期随戏曲小说发展被广泛运用,至清代成为话本小说常用词汇。当然,在古代,觌、面是有所区别的。《韵会小补》:“於君谓之觌,於卿谓之面。”

在现代汉语中,“觌”为三级汉字,属于生僻字、方言字的范畴。即使在我的家乡,年轻人对其已不甚了然,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脱口而出,令人有“不知魏晋”之感,顿生邈远怀古之思。

老家人无意间还会说出的一个字是“庹”。如王爹对李叔说:这根绳子我量过了,足足三庹长。

庹(tuǒ),是现代汉语二级字,用作量词时为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约合五尺。《康熙字典》《字汇补》:“两腕引长谓之庹。”用作动词时表示以两臂丈量长度,例如:你庹庹这门有多宽?此外还用于姓氏,如当代有作家庹震。

过去乡人计量没有精准的器具,因此多用手脚约一约,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为“拃”,一拃长约五寸;两臂左右平伸为“庹”,约合五尺;用脚步量地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旧制一步等于五尺,今人一步约为两米。

写到这里,又想起一个三级字来,那便是“裈”字。不过,这个“裈”字,不出自射阳人的口中,而是所属地级市盐城人的口语。

有那么一两次,听到身边的盐城人说到“裈子”“裈头”,“扯二尺布做个裈子”。当时不懂啊,就问“裈子”是什么?对方见我真的蒙圈,便解释道:裈子,就是短裤,裈头,就是裤头。

查了“百度”得知,还真是的,恰应了那句话:吾生也有涯,而学无涯。

裈(kūn),汉语三级字,古代称有裆短裤或内裤。《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有成语“虱处裈中”,比喻见识短浅,出自阮籍《大人先生传》:“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裈之中乎!逃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

传说“裈”是在战国时由胡服改造而成,因为骑马打仗,穿的是有裆的裤子。从字形上也可以看出,左衣右军,名为裈。

《世说新语》记载,“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经常不加节制地喝酒,任性放纵,在家里会赤身露体,有人看见了就责备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做我的房子,把屋子当做我的衣裤,“君何为入我裈中?”

可见,很多方言是延续古语的。

当我们听到上了年岁的人随口说出“觌面”“裈头”“一庹长”等词语时,是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本旧字典,穿越到了唐宋元明清,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