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际在常州,从盛宣怀故居出来,沿公园路前行,路经人民公园,远远见到有一尊石雕,问身边同行者也都不知本尊是谁,遂小跑过去近前一瞧,只见他仙风道骨,手捻银须,身后骏马,膝前宝剑,右侧石座上“延陵邑”三个金字赫然在目。
哦,原来是他,延陵季子,常州人文始祖,中国诚信第一人。
说来惭愧,孤陋寡闻的我,直到六十来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详尽知道延陵季子。
那是盛夏时分去镇江丹阳,办好该办的事情后,驱车延陵镇,探访九里风景区。进入延陵镇境后,见到多处贴有“季子故里,诚信延陵”的标语,心想,肯定是季子有诚信方面的言行事迹。
果不其然。
拜谒季子庙,知悉了他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季子,姬姓,名札,是春秋时期的吴国贵族,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吴王寿梦第四子,因在四兄弟中排行第四,故称季。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被封于延陵,人称“延陵季子”,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
季子淡泊权位,曾三让王位,首次让位于长兄诸樊,后让位于三兄馀眛的嫡长、侄子僚,三让位于诸樊的嫡长、侄子光。
季子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季子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评时论势,既展现了自己的远见卓识,也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夫差在位期间,楚、吴争夺陈国。吴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冬,楚师伐陈。季子救陈,以“务德而安民”为由劝楚将子期撤兵,既展现了为民之心,又维护了本国利益。
大处了然,细小处同样令人顿生敬意。成语“延陵挂剑”,正体现了季子讲诚信、重承诺的品性。
他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的国君。徐君很喜欢季子的佩剑,但不好意思开口。季子知道徐君的意思,但因有外交使命在身,佩剑是身份的象征,此时不便相赠,心想在完成使命返回时再相赠不迟。但到季子返回时,不想徐君已经去世。季子十分哀痛,亲自到徐君墓地祭奠,离开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一棵树上。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你这剑还挂在这里干什么呢?”季子说:“当初我心里已许诺将这把剑送给徐君,难道因为他现在已经死了,就可以食言吗?”于是留下宝剑,转身离开。
在季子庙前广场的草坪上,高大的香樟树前,立有高达4米的“季子挂剑”铜像,底座上刻有“季子圣像”四字及李白的诗句“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季子面向苍穹,双手捧剑,赠与已逝故人,尽显高士风范。
据闻,在徐州云龙山八节山西麓,也建有季子挂剑台,纪念这段有情有义的佳话。
季子庙祠内,有十字碑亭,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因年代久远,原碑毁圮,现存的十字碑是唐代大历十四年(779)所立,人们称此碑为“唐碑”,距今亦已有1200多年。
司马迁在《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中由衷地称赞说:延陵季子有仁爱之心,仰慕道义永不停止,从微小的事物就能辨别出清白与混浊。他真是一个见识宏广、博览事物的君子啊!(“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时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忍痛割爱,为践腹诺--延陵季子,真乃彬彬君子,后世楷模!
难怪,今人将季子文化视作江南文化的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