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熬年守岁、走亲拜年、宴请聚餐是过年的第一轮高潮,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应是这年节里最精彩的压轴“大戏”。历经岁月年俗的沉淀与传承,从古到今,从南方到北方,甚至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喧闹而欢娱,隆重而治愈,如此热辣滚烫而有影响力的元宵节,定是人间烟火永不落寞的年味!
“元宵节”是较为规范而文雅的称呼,而老家人却更为直截了当称其为“正月十五”“十五”或“小正月”,这样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民俗颇多。
小时候,每到这一天,老家人都有大早上放炮仗的习俗。据老人们讲,“十五”的炮仗会打去一年来所有的不快与晦气,迎来新一年所有的幸运与快乐,越早越好,越多越好……有无道理一直无从、也无需考证,但心向美好我想一定是每个人新年里最本真、朴实的愿望,一如这炮仗红红火火、掷地有声、生龙活虎!
天刚擦亮,本村邻村,或远或近,稀稀拉拉,就有了炮仗的声响,或窸窸窣窣,或震耳欲聋,或尖锐刺耳,或好一阵歇斯底里的噼噼啪啪……到天大亮,炮仗的声响才渐已平息,空气中才有了短暂的安静。
但不多时,这一如既往的“咚得隆咚锵”有节奏的锣鼓声似远而近,如那烟囱里飘出的烟雾弥散在整个村庄,敲在鼓上,落点却在人们的心上,也确如一把扫炕的毛刷子,撩逗着那些“半大”孩子稚嫩贪玩的心,一阵阵痒酥酥的。随着那声响越来越近,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终是急不可耐,扒拉了几口饭一溜烟就跑到了大街上看热闹去了。
此时满大街已全是人,不知是谁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半大小子小姑娘,那又是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本村的别村的,熟悉的陌生的,溜达闲逛的,大笑聊天的,追逐叫喊的,吃糖响鞭炮的……满眼是身着新衣新装、带彩气球的小孩,人群中流动着女人们的红头巾、蓝头巾,不得不说这元宵节是老家人一年来少有的盛会,真可谓“红火不过个正月十五人看人”!
那时,老家玫瑰营是周边十里八村的乡政府所在地,似乎很多年都有这样一项大型“拜年”习俗,即每年正月十五各大队组织文艺队来乡政府进行文艺演出,来个“正月十五闹元宵”,节日的氛围大抵就体现在这一个“闹”字上吧?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图个红火热闹、吉祥安康!于是乎人们不约而同在这一天在乡政府门口翘首等待着,满心满眼里地期盼着,惊喜着,欣赏着,也在评价着!
表演的文艺队各显神通,各具风采,每年总有不同的变化吸引着人们。你听,在一阵阵强而有力咚得隆咚锵的鼓声中,红衫、绿裤、粉扇、满头花束的秧歌队向乡政府的大门口扭去,灵动的舞步,舞动的彩绸,红红的脸蛋,红红的嘴唇,瞬间整条街似乎被这艳丽的色彩包裹着,心也随着那越来越激越的鼓点而澎湃着、激动着……
其间不乏有车车灯的骑毛驴、坐花轿表演。表演者前摇后晃、左右摇摆,身体软颤颤的,如风吹麦浪、柳絮一般,轻盈而飘逸,尽显“小媳妇”粉面桃花般的妩媚与娇羞。
最画龙点睛的是,其间穿插几个带大烟斗或笤帚的丑角人物,喜剧式的脸谱,夸张式的动作,上蹿下跳搞怪式的表演,或调侃或戏谑,还不时与周边的观众互动,让文艺队的演出迅速升温。甚至有些爱热闹的观众情不自禁也加入了这舞者的行列,动作虽不娴熟,表情虽不自然,但一如专业的表演者,投入忘情地扭着笑着,说着唱着,尽享这“普天同庆”的快乐。随着参与者的增多,光看他们的表演也不失为节日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实最吸引孩子们的还是高跷队的表演,惊叹表演者能踩着如小孩般高的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动作。小孩们是打心眼里的佩服与喜欢。
高跷可能谐音于“高瞧”,大有登高远眺、步步登高之意,因此成为元宵节历年来传统的保留节目。高跷者多扮演戏剧人物或《西游记》人物,猪八戒扛着钉耙一脸憨相,摸着他溜圆的大肚皮;孙悟空的金箍棒在他手中大显神威,眼前是一片金光闪闪,耳边是一阵“飕飕”风声,好不威风! 尤为精彩的是踩高跷者与车车灯及秧歌队的表演混杂在一起,一番如疾风骤雨式的锣鼓声中,他们竟能踩着鼓点如履平地舞动着,精彩的表演不时会赢得阵阵喝彩声,足见元宵节的“闹”。
二人台也是这一天文艺表演的经典节目,是上了年纪的人的最爱,什么拜大年、打金钱,五哥放羊、挂红灯……在好一阵锣鼓喧天的表演结束之后,一嗓子脆生生、颤悠悠的“过罢大年头一天, 我和我的那个连成哥哥去拜年…… ”终是开启了文艺表演的又一序章。
小孩们大多没耐心也没兴趣去听这一段又一段的唱词,满公社院里追逐玩闹,但仍迟迟不肯离开这人山人海的“红火地”。那时的二人台唱词别的没记住,但那句“下挂面滴鸡蛋”颤颤悠悠的唱词,至今记忆犹新。还有那“西瓜灯红腾腾,白菜灯绿茵茵,韭菜灯宽生生,芫荽灯碎纷纷,茄子灯(啊)紫(个)茵茵……”如此通俗易懂的唱词沾满了生活的烟火,鲜活而灵动,入耳贴心,走过那个时代的人怎能忘记?
当听到表演者集体说拜年的吉祥话,“谢了”之类的话,如现在的集体谢幕,元宵节白日里的活动就暂告一段落了。晚上公社的院内虽还要垒旺火,有扭秧歌等活动,但终不及白天的热闹与隆重。大人们看了一天的“十五”终是疲惫了不愿出去了。小孩们大多也是疯玩了一天,晚饭后呵欠不断,不久便睡去了。晚上的元宵节参与者多为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如再遇上“正月十五雪打灯”,去的人就更少了,但老人们说这恰是“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这一年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老家人也一直延续着“十五”点灯的年俗,也吃饺子,长大些才渐渐吃到了元宵,大有“灯火不断,烟火不断”之意,年年有今朝,岁岁皆如意!月圆,人圆,家团圆!
时光如流,儿时的元宵节已渐行渐远,只化作生命过往中一抹永恒的记忆。
现如今的元宵节更加熠熠生辉,一如家乡本土的“乌兰察布之夜”,融入现代时尚及高科技的元素,让元宵节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集观赏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为一体,充分让人感受到年俗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延展性和品位性。
置身其中,流光溢彩,美轮美奂,似在“大唐”与现代来回穿越着,民俗文化与本土乌兰察布的地域特色相融,新疆的羊肉串、武汉的热干面、丰镇的月饼、卓资山的熏鸡、玫瑰营的莜面、金雕剧场的演出、后旗的火山、巨型冰糖葫芦高柱、DJ大舞台、点燃的旺火、绽放的礼花、无人机与焰火共舞、抛绣球招驸马、舞狮表演、卡通玩偶、大头娃娃……这一切的一切,正如贺敬之《回延安》中写道“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处处有焦点,处处有文化,看着听着,玩着吃着,如春雨般浸润,心旷神怡,美不可言!“最暖万家灯火处,最喜人间喧闹时”,这一定是元宵节几千年来的魅力与活力所在!
东风夜放花千树,烟火深处元宵节!在这样有仪式感的节日里,惟愿烟火长明,万象更新,文化常存,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