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兮,月光白兮。
纸火明烛兮,寄吾哀思兮。
一
七月十五,夜色如水,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清冷的光辉洒在大地上,与人间星星点点的火光相互呼应,大地平添一份幽静与冥思的色彩。每年这一天的戌时前后,当天色渐暗,一支支香烛在河畔旷野点亮,一张张纸钱化作灰蝶翩跹,一丛丛火光冲天而起,一场跨越生死、连接古今的对话,便如此在袅袅烟火中悄然展开。
我对中元节最早的认识,是在师专读书第二年时。那夜,与同学往校园外散步去,从东边医务所旁小门出去,穿过那口大水塘旁几棵古榕树下的小径时,忽然发现几堆未曾燃尽的纸烛,夜色下扑闪着忽明忽暗的火光。幽暗中,稍远处还有一簇人正在烧纸,间或有哭泣声飘逸过来……我们猛然觉醒,原来今夜是七月半。顿时,没了言语,脚步匆匆了起来,直到突破那片神秘区域,来到灯光大亮的红旗大道,我们方才松弛了下来。彼时,十六、七岁的我们,不知人间滋味,不曾思考生死事,更不知七月半是个什么内容的节日。
1994年父亲去世后,我们也开始过中元节。母亲在世时,祭祀事基本由她老人家主理。每年的清明、冬至,她领着我们去向塘老家挂纸、扫墓,七月半则依赣州的风俗“烧包”。早早地,母亲就买来了纸钱和纸包。她坚持一个人“做包”,手起手落,将一张张纸钱置入包中,然后由兄长或我将一张常年备用的先人名讳一一抄写在纸包封面上。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有种奇异感,之前整齐堆放却略显阴森的纸包,因为有了主人,忽地有了生气与温情,祖父母、外祖父母、父亲等一个个祖先或亲人的名字蓦然生动了起来。如此,他们的人生故事被我们又咀嚼了一回,他们的音容笑貌又重新温暖了我们一次。
年复一年,除了疫情期间中断了两年,每一年的中元节我们都不曾忘记或忽视,每一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与先人对视、对话的时间。当然,时光一年年老去,人亦一年年老去,这种与先人的对视充满了怀念与无奈。怀念的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种种好的记忆,无奈的是曾经与我们一并怀念先人的亲人,有的又成了被我们怀念的人。是故,这个节日总是悲情澎湃。但,这个节日也意义非凡,它不仅是节令的循环,更是一个民族血脉中深植的伦理情感与生命哲学的年度苏醒。
二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与除夕、清明、重阳同为中国传统祭祖大节。它根植于道家“三元”之说,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理解时间、生命与宇宙的仪式框架。中元节尤重“敬天法祖”“孝亲祭亡”,它不仅在时序上承袭清明“慎终追远”的传统,更在情感上延续着对家族血脉的追忆与致敬。明暗交织的纸烛,闪烁着生者对亡者的追思,呈现出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他界”的想象与包容。
对中元节,我有一个相当深刻的印象,当我们面对纸火明烛,心中虔诚地默念一个个先人时,悲凉、伤感的同时,心智却异常地冷静,此时的我们对生命与死亡有着清醒的认识,轻易就理解了什么叫世事无常——再亲近的人,也可能在某一天转身离去;再坚实的依靠,也可能在某一刻突然失却。活着的人惟有坚强,才可能在这个薄情、无常的世界里,深情地活下去。
夜幕垂落,秋夜的河边,旷野的空寂处,渐次被一堆堆温暖的烛火、纸火、香火点亮。诗人说,人们焚香设供,书写祖辈名讳于纸袋之上,那燃烧的火焰,跃动之间仿佛完成一场无声的交流。是的,中元祭祀不是迷信,亦非陋习,而是一种沉积于中国人血脉深处的文化行为。那星光迸发的纸烛,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感恩与祈愿。我是学化学的,我知道在化学层面,它不过是纸张燃烧的一次氧化反应,但在心灵层面,它却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释放,一种无法被替代的仪式性表达呵。
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元节正在现代社会的激变中逐渐淡褪。曾经,每一个被郑重写下的祖先名字都是一段被唤起的家族记忆,每一叠纸钱都是血脉谱系中的一道坐标。而在巨大的流变性、时尚潮、数字化的当代生活中,宗族记忆的链条正在悄然断裂。愈来愈多的人不再知晓曾祖父母的名字,愈来愈多的人不再关心祖父母的过往,愈来愈多的人不再理解中元节仪式的深意,甚至不再参与这场年复一年的烟火对话。无疑,城市化进程切割了传统的聚居模式,数字时代重构了我们的记忆方式。中元节背负的文化记忆与祭祀仪式,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传承危机。
但,遗忘从来不是文明的选项。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对传统的祭祀样貌进行简单的复原,而是对其精神内核进行创造性的传承。数字时代,也许我们不再能够年年聚集祠堂、祭祖敬宗,但可以借助技术建立家族的数字化记忆库;也许我们不再记得所有祖先姓名,但仍可以通过族谱、口述、影像、文字,重新拼缀断裂的家族叙事;也许中元节的仪式形式会变,不再是纸钱明烛,而是一束电子菊花、一次线上追思、一段AI还原的旧日祭礼……我以为,只要对先人的敬重不改,对血缘的体认永在,对生命的反思仍在,中元节的精神内蕴便不会消亡。
“满城香烛人依户,夜空莫叹隔阴阳。”显然,中元节之夜所以动人,不只是因为它的烟火袅袅,更因为那烟火中藏着一个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连接时空的智慧,以及一代代人关于“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持续思索。这缕烟火绝不能任它熄灭,也绝不会熄灭,因为它是记忆的载体,是文化的胎记,是我们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中,还能确认自己是谁的那一点火光。
愿每一片火烬都载着一个不曾被遗忘的名字,愿每一次凝望火焰的片刻都是一次文明的续章。
2025年8月30日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