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咖啡香,是揉在街巷里的。旧洋房的铸铁栏杆旁,老弄堂的拐弯折角处,甚至是写字楼的落地玻璃窗内,总能撞见一缕缕焦香,或浓或淡,或裹着晨光暮色,或江风河气,或粘着上海人与生自有的本帮滋味。咖啡酿就了这座城市最妥帖的背景香。而要说这香气最浓稠的地方,安福路是绝对绕不开的。它不算长,从武康路拐进来,不过千余米,却三步一家小馆,五步一个窗口,成了名副其实的“咖啡集散地”。但,鲜少有人知道,这条浸润着咖啡香的路,名字里藏着一段“异乡情缘”——它的命名,源自千里之外的江西安福县。
安福县坐落在赣中腹地,自古便有“赣中福地”、“安宁福地”之称,建县史可追溯至秦始皇时期,属古豫章郡,历经两千余年风雨,文风与烟火气交织成独特的人文底色。翻阅《上海市地名志》,打开336-337页,竟然呈现4个与江西有关的地名:兴国路、安义路、安远路、安福路。文曰:上海开埠后,安福路最初先是以一个法国将军的名字“巨泼来斯路”名之,1943年,以江西安福改今名。为何取名安福,而不是福安或别的什么名?地名志未给出答案。但,我相信这样一种推论——江西安福自古是江右商帮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明清时商人带着本地的茶叶、木竹与其他土产品,沿着赣江、长江顺流而下,将生意铺展至江南各地,期间许多的安福籍商人在巨泼来斯路一片定居了下来,当民国上海改地名时,居住于此的安福人的怀乡情愫直接影响了当政者,从而把他们家乡蕴涵着美好寓意的名字,悄悄地融进了上海的街巷,以致黄浦江畔的梧桐影里多了一份来自赣鄱大地的温润记忆。
秋末冬初的一个午时,我与妻子揣着点闲意,走进了安福路。我注意到,这一片的每一条街道的秋天似乎都属于梧桐树。一百多年前便置身于浦西的梧桐树,枝叶交错,冠若华盖,摭天蔽日,将整条道路活脱脱美化成一条两望不见尽头的绿色长廊。今日秋阳正好,茂密的梧桐叶把阳光剪得碎碎的,洒落在人的肩身,也落在一家家咖啡店的招牌上。附庸风雅,我们走近了一家咖啡店。推开门时,听见咖啡机低柔地嗡鸣着,全然没有商肆的急促,倒像老上海弄堂里的煤炉声,温吞着裹了层生活气。吧台后的姑娘专心磨着豆子,深褐色的粉粒落在滤纸上,空气里漫开坚果烘焙后的焦香,醇厚,芬芳。
我们选择在路边的座位上坐下,就着西点,捧着咖啡,开始融入安福路的清韵中。几尺外的梧桐树,枝桠伸得很长,叶子层层叠叠,光斑在地面上晃来晃去。看着无数落坐在咖啡店里外的茗者,我意识到在安福路喝咖啡的人,喝咖啡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喝的似是咖啡,其实是在品一种情调,酿一份心情,也是在欣赏一道风景,或是把自己植入这道风景中。顾盼四周,感觉生活的诗意都在眼前流淌——有摄影师在街头作业,也有摄影师坐在邻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等待客人,带广角镜头的摄像机端放在一侧;有人捧着笔记本电脑,咖啡杯放在一旁,屏幕亮着,却时不时抬头看一眼飘过的云;有情侣并肩走着,男生手里拎着两个咖啡杯,女生指着街边的小花丛笑,脚步慢得像在数梧桐叶;还有白发老嬬推着婴儿车,从咖啡店旁边蹒跚走过,婴儿车里的孩子手里正攥着片梧桐叶。
秋风吹过,又有梧桐叶落下,还带着点咖啡香,带着点面包店的黄油味,带着点秋冬交替的沧桑感……是呵,也就是在这些清香的氤氲中,安福路予以了我一种久违的欢愉。
终于,离开安福路。将要拐进乌鲁木齐中路时,我回头又望了一回——咖啡店旁的梧桐树下,还有人坐在木椅上,捧着咖啡杯,抬头看着梧桐树叶飘零的天空。忽然觉得,上海的安福路早已不只是一个地名的延续,它把江西安福的人文底蕴藏进了街巷肌理,又用咖啡香酿点出了新的生活滋味。这份裹着街巷烟火、藏着异乡记忆的韵致,大抵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吧!——不用太热闹,不用太匆忙,只在细微处,涵养着抚慰人灵魂的淡淡清欢。
2025年10月24日于沪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