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冠雄的头像

何冠雄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4
分享

铭记泾阳烽火岁月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泾阳抗战风云》读后感

一本《泾阳抗战风云》的书勾起了我无尽的思索,抗战的烽烟令人热血沸腾,激情难遏。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已经整整80年了,但对于我而言时间却似乎并不是那么遥远,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这固然是由于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意义非凡,对于确立我国大国地位和民族尊严的意义非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迈向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会忘记1931—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进行了长达14年的侵略和奴役,历史更不会忘记为了反抗外敌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用青春和热情,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历史不会忘记,伟大的抗日战争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凝成一致对外、所向无敌的磅礴力量,最终战胜了凶恶的敌人,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捐弃前嫌,团结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社会各界,推动国民党结束内战,共同抗日,一致对外,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条件下的全民族的抗战,有力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

在抗日战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红军改编八路军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然结果,也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成熟,以及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救国救民、敢于担当民族重任的革命精神。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就在陕西省泾阳县,这是一份特殊的历史光荣,也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作为后来人,我们不能忘记红军前敌指挥部曾驻扎在泾阳县云阳镇。云阳,这是一个伟大的地方,八路军总部诞生于此地,中共陕西省委在此活动过,还有附近的安吴青训班,为抗战培养12000多名人才。众所周知,红军改编八路军的历史经过,其中115师在泾阳县云阳镇改编,129师在泾阳县石桥镇改编,120师在富平县庄里镇改编,随后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带朋友寻觅红军指挥部、八路军总部旧址、采访相关知情人。我知道云阳镇南门内文家,一所被一圈门面房围困在中间的院落,周围都是做生意的店铺,已不似当年模样。红军总部及其直属机关参谋部、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皆驻扎在那里,整个文家大院分正院、东院、西院三套,坐北向南, 当时文家举家经商在外,院子正好空出来。正院是总部首长办公住宿的地方,东院是总部直属机关部队住所,西院为总部马厩。离此不远的云阳北门附近的毛家大院是朱德、毛泽东、博古等首长来此视察时的居室。分别以代号“长江部”“武昌部”“衡阳部”等对外工作。

我曾经执教于云阳镇东三里村与石桥镇湾里村交界处的泾阳职业中专,校园内的一片空地就是当年129师冒雨誓师的地方,那里立有一块石碑。另外,石桥镇石桥中学原址高台上的那座建于明代的大安寺大殿,那里是红军、八路军129师指挥部所在地,村里的老人说他见过红军,那是一群衣衫褴褛,面容和蔼,质朴善良,但意志坚定、纪律严明的军人。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仿佛听到了抗日将士的铿锵誓言,看到了大雨滂沱中的钢铁身躯。中革军委的一道命令像一声惊雷,在泾阳北部的土地上炸响,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了,前敌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部了。我们不能忘记啊,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日本侵略者大敌当前,每一个中华热血儿女,哪个不挺身而出、奋起抗击呢?

场景依然是当年115师改编的云阳大操场、依然是当年129师改编的三里村那片空地:大雨不住地下着,抗日将士正在跟随朱德总司令,一句一句齐声诵读着《八路军抗日誓词》:

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父母兄弟,奸淫我母妻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为了抗日救国,我们已经奋斗了六年,现在,民族统一战线成功,我们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上前线去杀敌。我们拥护国民政府及蒋委员长领导全国抗日,服从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严守纪律,勇敢作战,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

我们是工农出身,不侵犯群众一针一线,替民众谋利益,对革命要忠实,如果违犯民族利益,愿受革命的制裁、同志的指责,谨此宣誓。

1937年前后的日子,泾阳的人民群众不会忘记,那时泾阳县石桥、王桥、云阳、鲁桥四镇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红军,到处是猎猎红旗,到处是宣传抗战、支持抗战、军民一家亲的动人场景:老百姓筹粮给红军,战士们帮助老百姓挑水、打柴、干些杂活,泾阳县一大批青年踊跃参加了红军,成为光荣的革命战士。

80多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重温这段革命史,依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波澜。是啊,时光似水,奔流不息;岁月如歌,声声不绝。在这绿意葱茏,繁花似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由西安信德工程有限公司和泾阳县泾河文化研究会主编的《泾阳抗战风云》就要付梓了,这不仅是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优秀读本,也是一本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值得大家重视。

泾阳是渭北名县、关中“白菜心”,距今2200多年的郑国渠使其成为膏腴之地,水利文化、农耕文化、商贾文化发达,历史上粮棉、茶叶、皮货、兰烟等闻名全国。近代以来,泾阳县以八路军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惜后来这些历史文物遗址破坏严重,目前已建成云阳八路军改编展览馆、安吴青训班纪念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西安信德工程有限公司正在联合全国八路军研究会、咸阳市乡贤协会、泾阳县129师研究会、红色文化研究会、泾河文化研究会等多方力量,准备筹建八路军129师纪念馆,这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传承文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一片土地不能没有自己学习的榜样,伟大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积极传承它。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共享安宁,这是我们的美好向往。西安信德工程有限公司和泾阳县泾河文化研究会的同志们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不辞劳苦,用一年多的时间搜寻资料、采访知情人、精心编撰了《泾阳抗战风云》一书,全书由序言、第一章中国工农红军石桥改编、第二章中国工农红军改编记忆、第三章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救亡、第四章峨山泾水的红色基因、第五章彪炳史册的抗战志士、第六章铭记烽火岁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附录和后记九部分组成,编著者用纪实性笔法记录了八路军129师改编的历史过程,编选了一系列回忆性文章,展现了抗战将士的英雄事迹和泾阳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那些珍贵无比的一手资料和细微的历史细节,把宏大叙事与烟火寻常有机统一起来了,很好地还原了一段历史画面,读来亲切自然、真实感人。当然,限于史料的匮乏,时间仓促,以及认识水平有待提升等因素,这本书在全面性、系统性及深入研究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它所取得的重要收获是不容置疑的。

作为一名八路军文化学习研究者,我们有责任把泾阳的八路军文化研究继续向前推进,使其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为此笔者有以下启示:

一是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地讲好八路军故事。把中国工农红军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改编成八路军的历史真相告诉后人。充分认识泾阳作为革命老区的价值,深入挖掘红色革命资源,建立青少年的研学基地,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八路军革命史,正确认识泾阳作为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武装力量集结地、八路军诞生地、红色革命武装抗日出发地的历史地位!这一点对于陕西八路军史研究来说很重要,这是八路军史的逻辑起点,舍去了这些八路军史无从谈起。

三是深刻认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积极传播中华红色文化。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机遇,用创新思维迎接时代挑战,用新技术革命成果推动新质生产力进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泾阳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从西安事变后,红军主力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进行改编,誓师动员之后,毅然奔赴抗日前线,汇入举国抗战的滚滚洪流。泾阳是令人难忘的地方,红色的革命的种子在这里扎根发芽,并开出了艳丽的花朵。

我们相信,随着《泾阳抗战风云》一书的面世,有中国八路军研究会、中共泾阳县委、泾阳县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有八路军129师纪念馆筹备工作小组的不懈努力,不久以后,一座八路军129师改编暨誓师抗日纪念馆必将会赫然出现,英雄的泾阳人民必将会更加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必将会以极大的热情和扎实的行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奋力谱写泾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