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河里小丫子的头像

河里小丫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3
分享

侗衣素韵:青鹅岭下的蓝布衣

壮阔的山河,辽阔的土地,生不出狭隘的爱,我生长的地方,是我眼里的光——提记

朋友曾问我:“和里南寨的服饰,为何如此朴素?”

我答:“大道至简。”

这样的回应或许显得简略且不够精妙,但倘若你问我最具深意的答案是什么,且听我道来。但若你细听,便能明白——侗家女子的衣裳,不是绣给外人看的,而是穿给自己活的。

“寨里的三姑六婆很少佩戴首饰,繁重的农活不允许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遍布山野的荆棘藤刺也容易勾住那些身外之物。可即便如此,妇女们仍然保存一颗天生的爱美之心。”读到侯珏先生《儿戏》叶茎耳环当中一些片段时,心中为这些生动的文字感动,不由想到,我们和里南寨青鹅岭下侗族妇女的穿衣风格,是的,在青鹅岭下五百胜里的妇女们每一天都是身着民族服饰。

妇女的夏装,是天蓝色的宽上衣,长至臂下,无领无扣,内搭圆领绣花胸兜,两根布带系在腰间,只露出前胸的一抹花色。冬装布料为黑色侗布,无领无扣,衣身稍宽,长及臂,衣襟左右交叉后用一条一米多长,尚未捶过的黑色侗布叠成约10厘米宽的腰带把衣服两襟固定,宽的下身穿长裤,脚上蹬着白袜黑布鞋。袖口无花,衣脚无纹,可走起路来,那布料随着山风轻轻摆动,像是把整个青鹅岭的云都穿在了身上。

这套衣裳,她们日日穿着——下田插秧、上山砍柴、赶集卖茶,甚至过年祭祖……在当代中国乡村,已经很少见到这样“从早穿到晚”的民族服饰了。可我们寨子里的人,从不觉得它“过时”,反而觉得它最懂生活。

我忽然懂了:我们青鹅岭下的侗衣,美就美在它的“不争”。

亮布与素衣:我的双重服饰记忆

年幼的我,总是特别羡慕其他地方人们身着的亮布服饰。五彩斑斓,各式各样的,在阳光的映照下,那亮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袖口、襟边和衣脚都装饰着精美的花边。那宛如云绣般的百鸟衣,搭配上银制的头冠、手镯、耳环和大圈项链,走动时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这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久久萦绕,难以消散。

而我所在乡村的衣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每次想到这些,我都会因为自己的穿着而感到有些难为情。那些精美的服饰,成了童年时期我无比向往的事物。

为了满足我的愿望,阿萨和阿内每年都会在二月初五这天,精心准备一些银饰品,将它们放在衣柜的抽屉里。虽然每年添置的东西不算多,但这份心意从未间断。

有时候,内心的渴望如潮水般汹涌,让我忍不住对她们软磨硬泡。最终,她们总会带着我,前往县城的三江鼓楼旁。那里有提供摄影服务的小店,还能租到我心心念念的服饰。我满心欢喜地穿上那些漂亮衣裳,在鼓楼前尽情地留下了一张又一张珍贵的照片。在那个时候,只需花五块钱包封胶打印,就能让我穿上心心念念的服装,收获满满的快乐。

孩童的世界总是这般纯粹无邪,心里惦记着的东西,便会用一哭二闹的小把戏,直到大人们心生怜惜,点头应允。

意外的文化使者:一次课堂上的民族服饰分享

直到去年2024年国庆放假回家时,我正忙着筹备跨文化交际课的展示内容。小组的成员对我十分信任,推选我作为主讲人,要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侗族文化与世界的联系。

那段时间,我反复研读并背诵讲稿。这些内容于我而言并非难事,因为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每一处细节都能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回家的日子里,我心中总有个念头在涌动,特别想带点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回学校。这个想法逐渐演变成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下周二的课堂上,穿上民族服饰进行展示。

我觉得这个想法有些美好,因为我的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他们身边或许很少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知之甚少。所以,我打算在课堂上穿上民族服饰。

然而,时间紧迫,我已经来不及去定制一件精美且带有花边装饰的民族服饰了。看着衣柜里那件蓝布衣裳,还有阿萨亲手绣制的胸花,我不由自主地将它们仔细叠好,放进了行李箱。

阿萨得知我的想法后,全力支持我。她翻出那个有些破旧的老式柜子,从里面找出一对手镯和一对耳环,还把姑娘出嫁时穿的绣鞋拿给我,让我好好保存。我心里明白,这绣鞋已被她当作我的嫁妆了。有了阿萨的这份心意,我更加坚定了将这些民族服饰和饰品带去学校的想法。

当我第一次穿着侗族服饰,满怀期待与紧张地走上讲台,开启关于“跨文化交际——侗族”的讲述时,这不仅是一次课堂实录,更是校园生活中一段难忘的文化探索之旅。

在这次跨文化交际的分享中,我提及了诸多有趣的内容。带领大家领略语言文化的奇妙;介绍了“世界楼桥之乡”的独特魅力,那是侗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讲述了《童年的稻田》所蕴含的乡村诗意,让大家感受到侗族的田园生活;播放了 CCTV1 尚·马龙的《黎平》,用音乐传递侗族的风情;展示了俄罗斯姑娘唱侗族大歌的精彩片段,见证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侗族音乐的喜爱;还提到了中美合作拍摄电影《绝地逃亡》中的侗族村落程阳八寨,让大家看到侗族文化在影视中的呈现。此外,还和同学们探讨了语言的相似性,对比了英语与侗族语言、泰语与侗族语言发音的相似之处,让同学们对侗族语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展示结束后,我本以为这一次的分享就此落幕。然而,老师的目光在我的侗族服饰上停留了片刻,随后便热情地邀请我再次上台,与大家分享我们民族服装之美。那一刻,我虽然没有做足准备,但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骄傲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驱使我不假思索地将心中所想脱口而出。

虽然这个临时邀约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但当站上讲台,抚摸着我最熟悉的服饰时,那些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记忆如泉水般涌出。我深吸一口气,开始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这些服饰背后的故事。

"这套服饰对我来说不仅是节日的盛装,更是日常生活的陪伴。"我轻轻抚摸着衣襟,"比如上山砍柴时我会穿旧一些的,今天这样正式的场合就穿新的。这件衣服中间的精美刺绣是我奶奶三年前亲手绣制的,我一直珍藏着。要知道,光是绣这样一个胸花,老人家可能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我展示的细节上。我继续解释道:"下面的栏杆式花纹是用传统织布机织就的。这些银手镯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每一件都经过精心打造。我们和里南寨的服饰不像苗族或者是其他地方的侗族那样华丽,没有繁复的花边和精美的头饰,就像我们和里南寨,追求的是朴素自然的美。"

说到动情处,我不由自主地抚摸耳垂上的侗绣耳环:"这些配饰对我来说格外珍贵。在我们传统中,很多饰品是要留到出嫁时才佩戴的,但我从小就喜欢穿戴它们,因为这是祖辈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

看着台下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的声音更加坚定:"这套服饰承载着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节日庆典,它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长辈都教导我要珍惜这些传统,因为它们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能够穿着民族服饰站在这里分享,我感到无比荣幸。我们的文化或许没有华丽的外表,但这份返璞归真的朴素,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正是我们想永远传承下去的珍宝。"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次意外的分享,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文化传承不在远方,就在我们每一次真诚的展示中;民族自信不需刻意,就在我们每一次从容的讲述里。这件承载着阿萨心意的侗衣,此刻已不仅是一件衣裳,而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蓝衣归程:在侗寨的荷风与琵琶声里

2025年大年初五,侗寨正裹着年味的暖意。大学同学携家人一同来到我的家乡游玩。茶叶在热锅中翻滚出焦香,我们一同换上家乡服饰,沉浸式体验打侗族油茶的乐趣,阴米、花生的脆响,一碗下肚,浑身都浸着烟火气里的踏实。漫步在人和桥上,穿梭于三王宫之间。在那古朴的戏台上,怀抱侗族琵琶,感受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的热闹氛围。

收假后,我打算带着师傅的琵琶前往学校。我深知自己需要提升技艺,便练习《侗族姑娘爱唱歌》《欢迎你到侗寨来》《天星明月》《传世文》等曲目。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我的悟性似乎不太高,练习的效果差强人意,心中不免有些失落。这意味着我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音准和把握节奏。幸好有大学好友嘉仪一直陪伴在我身边,不断鼓励我。后来,我们尝试将传统琵琶与侗族琵琶的演奏技巧相结合,意外地发现《云绣》这首歌的意境格外美好。在暑假来临之前,我们成功完成了一次跨乐器音乐的精彩演奏。

“弹起琵琶声哟, 绕过侗山寨耶

吊桥木楼窗房,情歌声悠扬……”

当琵琶与侗族琵琶相遇,两种乐器的音色相互交织、碰撞,仿佛在时光的长河中擦出了绚丽的火花。那美好的瞬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学生时代,高山流水知音常在。

这份美好回忆结束之后,暑假翩然而至。我踏上了返乡之旅。由于路途遥远,为了节省行李空间,我穿上那件蓝布衣裳,背着一把琵琶,朝着家乡车站的方向出发。一路上,车水马龙,艳阳高照。看着一辆辆过往的车辆,我归心似箭。就在我感到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一辆客车缓缓驶来。司机师傅热情地问我是不是要去和里南寨。原来,我身上的家乡服饰成了天然的标志,不用我吆喝,老乡们就认出了我的目的地。我搭乘着这辆车来到了候车亭。

在归途中,我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纷纷涌向我深爱的侗族村落,他们都是为了欣赏那竞相盛开的荷花而来。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片我自幼成长的土地,早已凭借其独特的侗族风情和迷人的荷花景观声名远扬,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至。我心中满是自豪,更为家乡的魅力所深深折服。

此外,我还看到姑巴回娘家时浩浩荡荡的队伍。那身着蓝色布衣的身影与家乡的山水完美融合。人和桥、三王宫、夜郎文化长廊见证着这一盛事。侗族之地“姑巴回娘家”,不仅是归宁之喜,更是一场心灵的归途。归家,即是寻根之旅,追溯那最本真的自我。在这片土地上,女儿们的心灵得以回归,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家庭的温暖,更是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统而洋溢着无尽的温情与故事,一幕幕场景,在她们的生活中,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照亮每一个归家人的心田。

六月六:青蓝相接,薪火相传

回溯至古老悠远的母系氏族时代,在湘黔桂的侗族聚居之地,尊奉着一位兼具美丽与贤淑的传奇妇女。后世子孙满怀崇敬之情,称她为“萨”。而在不同的地域,她又拥有“萨玛”“萨玛天岁”“达摩天子”等诸多尊贵的名号。彼时,“萨”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以其无穷的智慧,悉心教导着侗族先民稼穑与纺织之技艺。在她的悉心指引下,侗族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足起来,山地与田园五谷飘香、丰收在望,林木亦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她不仅孕育了侗族的子子孙孙,更是开创了独具魅力的侗族文化。此外,她还拥有驱邪镇寨的神秘力量,庇佑着侗乡四方的安宁祥和。

时光流转,直至今日,侗家世代依旧完好地保留着奉祀金萨(即萨堂)这一古老而庄重的习俗。每逢初一、十五,侗家儿女都会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意,在萨堂前烧香敬茶,以此表达对萨玛的尊崇与敬仰。而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村里的老人们会举行一场庄重而肃穆的祭典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抒发对萨玛的感恩与敬意。

在这个别具意义的日子里,我的阿萨、阿内们齐聚在金萨堂前,深情地唱响那首《侗乡美》。

“侗乡的山啊,绿油油,无边的田野哟,真是美……”

歌词中的这般描绘,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朋友啊,这一切的美好景象,皆是得益于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的辛勤劳作,才共同绘就了如今这般令人陶醉、流连忘返的生活画卷。抬眼望去,山上茶籽树、茶叶树、桐树等错落分布、疏密有致,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美不胜收。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沉甸甸地压弯了田埂,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条条禾花鲤鱼肥硕健壮,甚至比巴掌还要大,在水中欢快地游弋。早稻连着晚稻,收成一年比一年丰硕。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生活定会更加美好。唱戏时那热闹非凡的场景,让整个村寨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月也”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令每一位参与者都流连忘返。

这首歌它不像激昂高亢的声乐,而是如青鹅岭下和里南寨的潺潺溪流,带着一方水土的豁达与宁静,将侗乡的故事娓娓道来。

歌词所勾勒出的侗乡,青山绿水相互环绕,田野广袤无垠、一望无边。美好生活的背后,是党高瞻远瞩的英明领导,也是人民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的结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一代又一代的侗乡人坚定不移地追寻着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

曾经教导我们唱歌的老师傅或许如今已白发苍苍,他们的背影在时光的长河中渐行渐远,但他们的谆谆教诲却如侗乡的溪流,润泽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让民族文化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朴素,是我们生活的底色;心向光明,追求幸福,是我们不变的信念。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里,我们不忘来路,坚守着春种秋收、夏耘冬藏的生活节奏。那抹蓝,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在田野上,在欢歌里,在人群中朴素而自然,热爱且自由,积极又向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