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我,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话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走,去采茶叶去。
是啊,在西南山区侗寨长大的孩子最绕不开的一件事,就是采茶叶。
早在两三岁时,采茶叶这事儿,就刻在骨子里,寨子里的阿萨阿内为了方便更好照看娃仔,也为了山上采茶叶有个好收入,常常把娃仔带到身边。那茶园,便成了我们撒欢的天堂。她们指间翻飞,"嘀嘀哒嘀”作响,任凭我们这群野猴上蹿下跳, 累了,靠在树荫下乘凉,几乎每家每户的茶园都会种上那么一两棵树,一是为了方便喝水歇凉,二是茶篓装满茶叶方便倾倒,晾在树下免被大太阳晒干闷坏。
大人怕我们瞎跑,会叫寨里能编的好手,给我们编制小茶篓,系在腰间,并时刻叮嘱:要采这种独芽的,不要这样一芽一叶的,不要这里采一点又飞到那边采,不要手欠弄折茶树,注意脚下刚栽的几株茶苗不要踩坏了……
孩童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动,茶叶呢还有没铺满茶篓的第一层,就开始没了耐心,沿着茶垄一路扫荡,把竹篓往树荫处一丢,偶尔钻进茶地下抱起西瓜往石头上一磕,清甜的汁水顺着指缝溅满衣襟;有时脚踩树桠灵巧地攀上杨梅树;秋意渐浓时又举起竹竿,枝头的柚子、柿子和板栗噼里啪啦地落下来,满地都是收获,笑声布满了山野。
年岁渐长,家中的那小片茶园已然不够采了。晚学的铃声一响,三五成群往茶叶厂老板家那片开阔的茶山去,层层叠叠的茶垄上,各自找好一排,谁也不挤着谁,每个人腰间挂着一个小天鹅布袋,茶篓的茶满了就往袋子里倒,手没停下嘴巴也没闲着,叽叽喳喳聊个不停:今天谁又挨老师点名了,今晚的日记写什么内容,明天又要交上什么作业了……有时候大家伙采得起兴,不知道哪个人起头,那首熟悉的《侗乡美》响起,随即两三声后汇成所有人的大合唱“侗乡的山啊,绿油油,无边的田野哟,真是美!朋友啊……”
夜幕渐渐沉下来,领队的大孩子,挨个挨个点名,叫大家集合回家,到茶厂后,大家有序排队卖茶叶,采来的茶叶与主家对半分,既是给主家照料茶地谢礼也是对我们劳动所得的报酬。
虽然忙到天擦黑,到手的也许几块或者十几块,可没有人说不值得,毕竟是自己一分一分地采,是实打实的收获,有些人把钱存起来,有些人转身买些蔬菜肉类,回家后生火煮饭,他们大多与祖辈相依,父母要么在外务工,或者留守的母亲也忙到很晚才归,他们能添点忙,也是值得的。
升学的那个暑假,从田里拉回来一袋又一袋的稻谷,我和母亲收拾好后,前往和里支那山飘香茶园去,家里种的茶树少,采不了几天,恰好内姐娟、内姐珍她们家正忙着收稻谷,茶园荒着有些日子了,便邀我们去帮忙采,不叫茶叶老了去。我们穿过弥漫着谷香的田埂,走过幽静的竹林,最后翻上一片茶籽地,目的地便到了。内姐娥也在,看见她们腰间上的茶篓塞得满满,心想她们已经采了不少。我赶忙系好茶篓,卯足了劲,指尖不停“滴答滴答”地摘,盛夏的茶大多只能采一心一叶,最后也只采了三筐。等天完全黑透,大家伙一起下山去卖茶。母亲总是走在我后面,嘴里不停用侗语念叨“庆仙,庆仙,我们回家了” 那不像是嘱咐我,倒像是恳请山神一定要让孩子的魂跟回家,生怕它被留在暮色里,大人们似乎总有这样固执的习惯。
内姐娥称完得了28块,我跟在后面称居然得32块。我打趣笑着说:“您来得比我早啵,我应该是一直扯着采,才快了些。”心里的欢喜止不住,没想到采得那么快,把几位长辈采茶速度都超了。回到家,母亲告诉我,这是内姐娥特意叫我拿给你的贺礼,说:“不多,是贺妹妹上大学的礼。” 我接过来,捏着那30块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她整个下午的劳动成果,没想到她这般用心地为我祝福。
村里的宇棋姐是位致富的好能手,大学毕业后,她深耕家乡播种希望,在乡兴的浪潮下,助力家乡文化发展与农产品的推广,她在程阳八寨开了一家“棋茗侗韵”茶舍,开业时,我远在邕江,未能前去祝贺。直到今年8月下旬,忙完一轮稻谷的收割、晾晒与归仓,才终于赴一场迟到的约定。去的那天,拎几杯奶茶作为手信,走到门口才兀自莞尔一一她开着茶舍最不缺的,恐怕就是好茶了。带着这份“不合时宜”的礼物,一穿过永济桥,我们便转进桥头一条小巷,让我惊喜并不是这座盛名的风雨桥,因为在侗寨最不缺的就是这样充满故事的木质结构建筑。每一座风雨桥,每一座鼓楼都承载着岁月的分量。倒是从幽静的小巷顺着石阶下,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原本有些黯淡的视野豁然开朗起来。
那瞬间,想到了《家园》这首歌的歌词:
清清的河水流啊
白云已远走
晴朗的天空照大地
我看太阳升起
富饶的土地呀
花香飘万里
微风吹动着大地
烦恼已过去
……
这突如其来的明朗,把侗寨的灵秀映在眼帘。
品过几盏早春茶,我又循着茶香穿过茶田,青碧茶垄间,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孩童在玩飘水石,自在惬意,转过河湾跳进一座风雨桥,恰与两位外国友人撞过正着,她们朝我微笑,我便用生涩的英语问好,得知她们来自德国。当听闻我是侗族姑娘时,她们惊喜向我询问寨中风光。
我忍不住笑了,其实我今日也迷了路找不到回去的公交车点。程阳八寨实在太大,巷弄深处挂着的吉祥花、亮眼的云肩与绣衣,还有各类木质结构,总勾着人驻足细赏,我本是随性出游,未做半点攻略,心里想着,这儿大抵和家乡的侗寨一样无需费心规划路线,却没料到这初访之旅,竟先遇上了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见她们满脸欣喜和手中握着一杯特别的奶茶,杯身印着“月也”字样,我也想试着解释跨文化交际的趣意,便热络地说起:为何三江侗族有早春茶,它源自于国际公认的“黄金产茶带”,得天独厚的经纬度赋予它显著优势比全国其它产区早七至二十天的萌发期……
两位姑娘眼中盛着笑意,或许她们对侗家人天生的热情使然又或许这惊喜源于她们发现,原来带有“月也”字样的侗族元素,早已悄然融入她们的生活,而今天才通过这场谈话真正认识它。
望着她们恍然大悟的神情,我忽然明白了“侗寨茶香飘万里”的真正含义。这飘向万里的,不只是一片茶叶、一杯奶茶的清香,更是这香气背后,整个侗寨的山、水、人和他们世代守护的生活智慧。这缕香,从我童年的茶篓出发,穿过风雨桥,越过程阳八寨,正悄然抵达世界的某个角落,完成一场无声的“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