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灵书香的头像

清灵书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5
分享

今秋散记

绵绵的秋雨,从九月下进了十月,夜空下的地面更显得晶莹剔透,灯光下的远山近水,斑驳陆离。这个季节,桂花,永远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花对应了季节,秋便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雨,不大不小;风,不疾不徐;路,长长漫漫;步履,不慢不快……

总想冲破这雨、这风,去看一眼苍穹外馥郁的花香、出轴的云朵,去走一条与今生完全不同的路。十月,是普天同庆的时光,国庆和中秋,总是相伴而来,有好几年甚至重合在了同一天。小区门口、大街上,随处而见的红旗更给节日增添了无限喜庆。

小时候,对国庆节有一种特殊的向往,每到这一天,总会找大人要几毛钱,去集镇上的供销社,买几样心仪的文具,满心欢喜。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逢国庆节,供销社都会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平时带橡皮擦五分一支的铅笔,国庆节三分钱就可以买到,所有商品都会在那一天不同幅度下调售价,那是最实在的欢乐,成长年华中最温情的波光,几十年来最弥足珍贵的回忆。时光如水,流走了很多往昔,很多东西变得了无痕迹。记忆深处的国庆节,却年复一年,一直鲜活着,仿佛自己刚刚走出了供销社大门,手里正捧着自己心仪的本子、铅笔,高高兴兴回家去。

历史的、现实的,情景交融,将十月的秋点缀得满是温柔,满心欢喜,满怀甜蜜!

国庆和中秋,更像一对孪生姐妹,携手而来,很难分开,象征的都是美好、团圆、喜庆和希望!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中秋节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也是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长江沿岸的民众,千百年来流传着中秋祭月神的传统,汉民族文化里,更是口耳相传“中秋吃月饼,杀加鞑子”抵御外辱的传说,最后相沿成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家国情怀的故事!我的家乡,八月十五除了吃月饼、赏月,更有“守月华”(亦称“月花”)的传统,类似除夕夜“守岁”,传说这天夜里,月亮会开出很漂亮的花儿,有福德之人才能看到月亮开花的景象,凡是拜了月神、守到“月华”的人,月神会有求必应,让人心想事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故乡的中秋节还有“摸秋”的习俗,有些调皮的人趁月放光明,夜深人静时摸到别人家的菜地、果园去偷摘蔬菜瓜果。据说在那天夜里偷了别人的东西被骂得越厉害越好,俗语云“黄狗子拜青天,越骂越新鲜”。中秋之夜,丢了东西一般是不会骂人的,除非是“扫荡式”“破坏式”的过分行为。

自古文人悲秋,似乎也成了一种传统,一种文化。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更是悲秋中的极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诗风一转,文风一转,出世、入世之心更是一转,彻悟了人生无非“生、死、梦”三态。

或许是这雨下得太久太久,写着写着,突然就有了些感伤,我一直在守望“新雨后,晚来秋”的舒爽!实在憋不住了,便撑一把伞,冲进那绵延的雨幕,一路行走,看花落满地,看枝头欲滴,看万家灯火,沐秋风秋意……

诗与文,都在点点滴滴的滴答里!

季节和人生,何其相似,转瞬鬓霜,转眼暮秋!

今年的中秋明月,会将这雨帘掀开一道口子,如期而至吗?趁着双节的喜庆,游走一遍文字里的疏狂,亦是快意!

2025年10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