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赤子心
编剧 杨怀恩(河南师范大学)
(根据西部计划“任霄泽”真实故事改编)
人物小传
①任霄泽(25岁)
身份:清华大学经管学院“80后”硕士研究生,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后主动放弃优渥工作,成为西藏基层村官。
性格:憨厚真诚,带着山东人的朴实劲儿,既有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又有扎根基层的务实精神。对学生如兄长般关怀,面对困难时韧性十足,善于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主要经历:本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加入支教团,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用一年时间组织知识竞赛、学生代表大会,帮助贫困学生洛松次仁渡过难关,在暴恐事件中守护学生思想稳定,并在西藏入党。
支教结束时被藏族同胞的真诚打动,埋下“重返西藏”的种子;硕士毕业后,放弃投行高薪offer,选择以村官身份扎根雪域,用经管专业知识助力当地农牧区经济发展。
人物弧光:从初到西藏的“外来者”,逐渐转变为视西藏为第二故乡的“建设者”,在与藏族同胞的相处中,完成从“短期支教”到“长期奉献”的思想蜕变。
②洛松次仁(18岁)
身份: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学生,贫困家庭出身,父亲早逝,独自承担照顾重病母亲的责任。
性格:倔强懂事,学习刻苦,但因生活压力一度想退学;在任霄泽的帮助下重拾信心,逐渐展现出对家乡的责任感。
主要经历:因家庭变故濒临退学,被任霄泽发现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助学金、联系医疗救助,最终留在校园。
受任霄泽影响,立志用知识改变家乡,考上西藏大学经管系,计划毕业后参与家乡合作社建设。
人物意义:代表西藏基层受助学生的缩影,其命运转折体现了支教老师对当地教育和民生的实际影响。
③拉巴主任(45岁)
身份: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主任,藏族干部,热情爽朗,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
性格:外冷内热,表面严肃实则重感情,对任霄泽的工作能力高度认可,用藏族最高礼节表达感激。
关键作用:在任霄泽支教期间,既是领导也是“引路人”,其“希望人才留下”的肺腑之言,直接触动任霄泽的人生选择。
④卓玛(17岁)
身份:藏族学生,任霄泽的“藏语小老师”,性格活泼开朗,对新知识充满好奇。
角色功能:作为学生代表,串联起任霄泽与当地学生的互动,通过她的视角展现藏族青年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任霄泽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感染力。
故事梗概
第一幕:初到西藏(2007年)
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任霄泽以支教团成员身份抵达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初遇热情好奇的藏族学生卓玛、次仁。他主动融入当地,用“互相学习”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将清华的学生活动经验带入校园,策划“知识竞赛”“学代会”等活动,逐渐成为学生眼中的“贴心老师”。
第二幕:退学风波(2007年底)
贫困学生洛松次仁因家庭变故欲退学,任霄泽家访后发现其母亲重病、经济拮据的困境。他带头募捐、联系公益组织,不仅解决了次仁的学费和医疗问题,更用“爱心传递”的理念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西藏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第三幕:扎根与成长(2008年)
任霄泽在暴恐事件中守护学生,组织“反对分裂”主题教育,被学生视为精神支柱;他推动学生自治,培养扎西等学生骨干树立家乡建设的责任感。院长阿齐的一句“这里需要你们留下”,让任霄泽开始思考“短期支教”与“长期奉献”的区别。
第四幕:离别与承诺(2008年夏)
支教结束时,藏族同胞用最高礼节送别任霄泽,拉巴主任的感谢、学生们的留言和次仁妈妈的馈赠,让他热泪盈眶。他在心里默默承诺:“西藏,我一定会再回来。”
第五幕:抉择与回归(2011年)
硕士毕业的任霄泽放弃投行高薪,不顾同学疑惑,选择成为西藏基层村官。他带着三年来对西藏农牧区经济的调研计划,以实际行动回应拉巴主任的期待——真正的奉献不是“路过”,而是“扎根”。当接到学生求助电话时,他已做好准备,用所学知识助力当地合作社发展,兑现“与西藏共成长”的青春誓言。
主题升华
故事以任霄泽的两次进藏为线索,展现当代青年从“受教育者”到“奉献者”的蜕变,印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成长路径,激励更多年轻人在基层锤炼作风,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幕·初到西藏
【幕启】
地点: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门口
场景:阳光把藏式建筑的红墙晒得发亮,远处布达拉宫的金顶在云层里若隐若现。任霄泽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背着半旧的登山包,鞋面上还沾着进藏路上的尘土。他仰头望着校门口“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牌子,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包上挂着的清华校徽挂坠。
【任霄泽上
任霄泽:(深吸一口气,带着点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可算到地儿了。都说西藏的天离人近,这话可真不假,你看这云彩,跟伸手就能抓一把似的。(从包里掏出支教团的介绍信,在阳光下又仔细看了看,嘴角勾起笑)任霄泽啊任霄泽,你这专业第一的成绩,可不能辜负了这儿的孩子们呐。
【卓玛、次仁上
【扛起行李刚要迈步,校门口的老槐树底下传来几个学生的嘀咕声。扎着藏式头巾的卓玛正跟同伴比画着,看见任霄泽过来,赶紧捅了捅旁边的次仁】
卓玛:(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次仁你看,这是不是咱们的新来的老师?听说从北京来的,还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呢。
次仁:(挠挠头)清华?那得是多厉害的大学啊,比咱们西藏大学还厉害不?
任霄泽:(主动迎上去,把行李放在地上)同学们好呀,我叫任霄泽,是今年清华大学支教团的老师。以后咱们就是财经系的师生啦,还请大家多多关照啊。
卓玛:(眼睛一亮)真的呀!老师你知道吗,我们听说要来清华的老师,全班同学昨天晚上都没睡好觉呢。(忽然想起什么,吐了吐舌头)不过以前也有支教老师,待半年就走了,说家里有事......
次仁:(赶紧拽卓玛的袖子)别瞎说!
任霄泽:(蹲下身,跟孩子们平视)放心,我已经签了一年的协议,这一年啊,就扎根在这儿了,这下你放心了吧。再说了,我老家在山东,打小就盼着来西藏,我想看这儿的雪山、草原,这里可比我老家的平原有意思多啦。(忽然瞥见卓玛书包上挂着的转经筒)这个转经筒真漂亮,这看起来,是你阿妈给你编的吧?
卓玛:(惊喜)老师!你懂我们藏族的文化呀?这就是我阿妈用五彩绳编的,说能保平安呢。
任霄泽:(笑着点头)来之前做了不少功课,不过还得靠你们多教我。对了,咱们教室在哪儿?我这行李还怪沉的,先去认认门呗。
【三人说说笑笑往校园里走。二十来个学生正挤在窗边往下看,听见脚步声,赶紧跑回座位,装模作样地翻书。任霄泽推门进来,阳光从他背后照进来,在讲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任霄泽:(放下行李,搓搓手)哎呀,终于见到咱们的学生啦。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任霄泽,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毕业,现在是咱们学校的支教老师,主讲经济学基础。这一年呢,咱们不光要学课本上的知识,还得学怎么把知识用起来,让咱们藏族的同胞也能过上好日子。
扎西:(坐在最后一排,故意拖长音)老师,你们北京来的,是不是都觉得我们这儿穷啊?
任霄泽:(走到扎西课桌前,拍拍他的肩膀)穷只是暂时的,你看咱们西藏有那么好的资源,虫草、松茸、还有旅游资源,只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法子,好日子啊就在后头呢。就像你们,好好学本事,将来都是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忽然看见扎西课本上画着的牦牛)这牦牛画得真不错,要是能给它加上商标,说不定能变成咱们西藏的品牌呢。
【学生们哄笑起来,气氛渐渐活络。卓玛举起手】
卓玛:老师,你会说藏语吗?
任霄泽:(挠挠头)刚学了几句,比如“扎西德勒”,还有“突及其”(谢谢)。不过说得不好,还请同学们多包涵。这样吧,咱们来个约定,我教你们北京的知识,你们教我藏语和藏族文化,咱们互相学习,怎么样?
【学生们纷纷鼓掌,次仁突然站起来】
次仁:老师,我们能去北京看清华吗?
任霄泽:(眼睛发亮)当然能啦!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将来考到北京去,我给你们当导游,带你们逛清华园,看天安门。不过现在啊,咱们先把眼前的路走好。哈哈,来,翻开课本第一页......
【下课铃响,任霄泽收拾教具,卓玛跑过来帮他拎行李】
卓玛:老师,我带你去宿舍吧,咱们宿舍楼后面就是草场,晚上能看见星星呢。
任霄泽:(看着卓玛辫梢的红绳)好啊,路上你得教教我,怎么用藏语说“同学们好”......
第二幕:学生退学风波
【幕启】
地点:两周后的傍晚,教师办公室。
场景:任霄泽戴着老花镜(批改作业时更有老师样),对着账本发愁。窗外传来乌鸦的叫声,他揉了揉太阳穴,继续核对贫困生补助名单。
任霄泽:(自言自语)洛松次仁的家庭情况最特殊了,他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卧病,按理说补助应该优先考虑他......(突然听见门外传来脚步声,抬头看见洛松次仁眼睛通红地站在门口)
洛松次仁:(声音发颤)任老师,我......我想退学。
任霄泽:(惊得站起来,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声响)退学?好好的怎么突然说这个呢?来,快过来,先坐下,你慢慢说啊。(倒了杯热水递过去)
洛松次仁:(捧着杯子,手指在杯壁上留下水痕)寒假的时候,我去给运输队当学徒,想赚点生活费。可是太累了,有天开车差点撞到牦牛,老板把我骂得狗血淋头,还扣了我半个月的工资。(喉结滚动)我妈她现在还在医院躺着呢,家里的青稞地也没人管,我妹妹她......还要上学。
任霄泽:(注意到洛松次仁袖口露出的淤青)你这胳膊怎么回事?
洛松次仁:(慌忙拉下袖子)没事,不小心摔的。老师,我知道退学对不起你教我的知识,可是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了。(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
任霄泽:(掏出纸巾,蹲在他面前)傻孩子,遇到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退学可不是办法。你知道吗?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就觉得你特别像我老家的表弟,也是个倔脾气,遇到事儿就想自己扛。(拍拍他的膝盖)走,带我去你们家看看,咱们先把你妈妈的病治好,再想办法解决生活费的问题。
【两人来到洛松次仁家,土坯房的屋顶漏着光,床上躺着脸色苍白的次仁妈妈,床边的小桌上放着几个冷硬的青稞饼】
次仁妈妈:(挣扎着要起身)老师来了,让您见笑了......
任霄泽:(赶紧扶住她)阿姨您别动,我就是来看看您。次仁,把咱们带来的奶粉和药品拿出来,给阿姨泡点奶粉喝。(从帆布包里掏出从北京带来的药品,逐一说明用法)这些是治关节痛的药,每天贴一片,还有这个钙片,记得饭后吃。
次仁妈妈:(抹着眼泪)谢谢老师,次仁这孩子命苦,他爸走的时候,他也才十岁。
任霄泽:(眼眶发热,强装笑脸)阿姨,次仁很争气,在学校里啊成绩名列前茅呢,将来肯定能让您过上好日子。这样,明天我就去镇上的卫生院,给您联系免费的义诊,咱们先把病治好。至于生活费,我打算在学校发起募捐,再联系北京的公益组织,给次仁申请助学金。
洛松次仁:(低头搓着手)老师,我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任霄泽:(假装生气)瞎说!咱们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再说了,你好好读书,将来用本事回报社会,才是对大家最好的感谢。(忽然看见墙上贴着的奖状)你看,你的这张“三好学生”奖状,这不就是你用努力换来的吗,难道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
【回到学校,任霄泽连夜写倡议书,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凌晨。第二天课间,他带着学生们在校园里支起募捐箱,自己带头捐出了第一个月的支教津贴】
任霄泽:同学们,咱们班的洛松次仁同学家庭里现在遇到了困难,但是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同学掉队。哪怕每人捐出一块钱,也是一份心意。将来咱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上打拼,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才是咱们最宝贵的财富啊。
卓玛:(掏出攒了一个月的零花钱)老师,这是我准备买发卡的钱,给次仁妈妈买药吧。
次仁:(红着脸拦住)别别,我不能要你们的钱......
任霄泽:(搂住次仁的肩膀)傻小子,这不是施舍,是咱们同学之间的情谊。等你将来有能力了,再去帮助更多的人,这叫爱心传递,懂吗?
【募捐箱很快装满了零钱,任霄泽又掏出手机,给北京的同学打电话,联系企业赞助。镜头切换到傍晚,任霄泽坐在操场的石墙上,看着远处的经幡在风中飘动,手机里传来同学的回复】
同学:霄泽,你放心,我已经联系了几家公益组织,他们愿意长期资助次仁同学。
任霄泽:(揉揉发酸的鼻子)谢谢了,老伙计,这边的孩子太需要帮助了。你说咱们当初在清华操场夜跑时,哪能想到现在会为了这些事操心呢?
同学:(笑)这才是咱们学经济管理的意义啊,用知识改变贫困,比起在华尔街赚钱,我觉得帮助一个贫困家庭是更有意义的。
任霄泽:(望着星空)是啊,我现在才算真正明白,为什么院长说这里需要我们留下......
第三幕·充实的支教生活
【幕启】
校园里的格桑花开得正艳,任霄泽站在公告栏前,拿着浆糊刷贴海报。卓玛和次仁搬着桌子过来,海报上写着“学十七大·迎奥运知识竞赛”。
卓玛:老师,这“十七大”是什么呀?
任霄泽:(笑着解释)“十七大”呀,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咱们国家的大事,跟咱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系。比如咱们西藏的发展,就离不开党的好政策。这次知识竞赛,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国家大事,将来做个有见识的藏族好青年。
次仁:(挠头)可是这些知识好难啊,我们现在连汉语都不太能说流利呢......
任霄泽:(拍拍他的肩膀)别怕,咱们先把知识点翻译成藏语,再编成顺口溜,保证好学又好记呀。比如“科学发展观,第一是发展”,咱们可以翻译成藏语,再配上咱们藏族的民歌调子,怎么样?
【教室里,任霄泽带着学生们排练知识竞赛的节目。他拿着快板,笨拙地打着节奏,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
任霄泽:(故意板着脸)笑什么?快板可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艺术哦,配上藏语歌词,那就是咱们西藏的特色节目。来,跟着我打拍子:十七大开得好,惠民政策真不少,西藏发展步步高,幸福生活乐淘淘。
【学生们渐渐跟上节奏,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会议室里,任霄泽正在跟学院领导汇报学生代表大会的筹备情况】
阿齐院长:(喝着酥油茶)小任啊,听说你要在咱们系搞学生自治,这在西藏的职业院校还是头一回啊。
任霄泽:(翻开笔记本)院长,我在清华的时候参与过学生会工作,发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感。这样吧,我觉得咱们可以先成立财经系学生代表大会,让学生自己来讨论校园里面的事务,比如食堂的饭菜口味、宿舍的公共卫生管理,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能力,也能让学院听到学生们真实的声音。
阿齐院长:(点头)好啊,年轻人就是好,脑袋里面有想法。不过咱们这儿跟北京不一样,学生们大多来自农牧区,可能不太敢表达自己。
任霄泽:(自信地笑)所以才需要引导嘛。我打算先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们上台说说自己的家乡是哪里的,说说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我们就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您放心,我会带着他们一步一步来的。
【演讲比赛当天,礼堂里坐满了师生。扎西穿着崭新的藏袍,紧张地站在台上,任霄泽在后台比出加油的手势】
扎西:(声音渐渐坚定)我的家乡在那曲,那里有最肥美的草场,最洁白的雪山。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我希望学好财经知识,将来回家乡办合作社,让牧民们的牛羊卖出好价钱,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和城市里一样的好的教育。
【台下掌声雷动,任霄泽悄悄抹了抹眼角。晚上,他带着学生们在操场上开座谈会,围着火堆唱歌跳舞】
任霄泽:(举着手机录像)今天看到你们在台上的表现,老师比自己拿奖还高兴。你们知道吗?刚才扎西说的办合作社,就是很好的市场经济思维,将来咱们可以写进策划案,说不定真能帮到牧民们。
卓玛:(忽然指着天空)老师,你快看呀,那儿有流星!
任霄泽:(望着划过的流星)许个愿吧,说不定会实现。
次仁:(小声说)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都能考上好大学。
任霄泽:(搂住身边的孩子)会的,只要咱们一起努力,什么愿望都能实现。你们看这篝火,单是一根柴火很快就会熄灭,但大家抱在一起,就能烧得旺旺的,照亮整个草原。
【办公室里,深夜,任霄泽在给清华的导师写邮件,窗外飘起了零星的雪花】
“导师,今天我带着同学们组织学生代表大会选举,看着他们认真投票的样子,我忽然明白,支教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播种希望。这里的孩子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虽然生长环境艰苦,却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啊”
第四幕·送行宴会
【幕启】
藏历新年后的第二天,学院食堂布置成了宴会厅。墙上挂着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哈达,桌上摆满了酥油茶、青稞酒和风干牛肉。任霄泽穿着藏族同胞送的藏袍,局促地坐在主宾位,袖口还沾着早上帮学生排练节目的颜料。
拉巴主任:(端着银碗,用藏语唱着祝酒歌)尊贵的客人啊,请喝下这碗青稞酒,祝你一路平安,吉祥如意......
任霄泽:(慌忙站起来,用刚学会的藏语回应)突及其,突及其!(接过银碗,抿了一口,辣得皱眉头,又赶紧露出笑容)真香,这是我喝过最甜的青稞酒。
【学生们捧着哈达依次上台,卓玛第一个冲上来,把哈达挂在任霄泽脖子上】
卓玛:(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师,你走了以后,谁给我们编顺口溜讲知识点啊?谁带我们去看星空许愿望啊?
任霄泽:(帮卓玛擦掉眼泪)傻丫头,老师走了,还有新的老师来啊。再说了,咱们可以写信,打电话,等你们考上北京的大学,老师还能去火车站接你们呢。
次仁:(捧着一个牛皮笔记本上前)老师,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留言,还有我画的牦牛商标,你说将来能做成品牌的那个。
任霄泽:(翻开笔记本,里面贴着格桑花的标本,还有歪歪扭扭的汉字)任老师,谢谢你教会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勇敢。(喉咙发紧,抬头望向天花板)
【拉巴主任突然站起来,走到任霄泽面前,双手轻轻捧住他的脸,额头相抵】
拉巴主任:(用汉语,带着浓重的藏族口音)任老师,你知道吗?这是我们藏族的最高礼节,只有最尊贵的客人,最亲的朋友,我们才会这样迎接。你来了一年,做的事比我们这儿的老教师还多:办活动、搞自治、帮贫困学生,连食堂的师傅都知道,你总把自己的肉菜分给吃不饱的孩子们吃。
任霄泽:(眼泪终于掉下来,握住拉巴主任的手)主任,是你们教会了我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奉献。还记得您对我们说过的那些话,希望我们能够留下来,当时我就想,要是每个人都把这里当临时的驿站,那么西藏的发展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呢?
拉巴主任:(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所以我们才舍不得你走啊。(忽然提高声音)同学们,咱们一起唱首《北京的金山上》,送给任老师!
【歌声响起,任霄泽被学生们围在中间,忽然看见门口站着几个熟悉的身影——洛松次仁的妈妈带着妹妹,捧着一筐新鲜的牦牛奶酪】
次仁妈妈:(抹着眼泪)任老师,谢谢你救了我们家次仁,谢谢你给我们送药。这是我们自家打的酥油,你...你带上路上吃吧......
任霄泽:(赶紧接过,又塞回给次仁妹妹)阿姨,这是给孩子们补身体的,我在火车上什么都有。(忽然想起什么,掏出笔记本,写下一串电话号码)哦,对了,这是我在北京的地址和我的电话,次仁考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给我打电话呀,老师去接他!
【宴会接近尾声,任霄泽走到院子里,望着挂满哈达的树枝,像一片白色的云。卓玛悄悄跟过来,往他手里塞了个小布包】
卓玛:(害羞地低头)老师,这是我阿妈编的平安结,她说能保佑你一路平安。还有......还有我们全班同学凑钱给你买的转经筒,你想我们的时候,就转一转,我们总会在心底里念着你的......
任霄泽:(打开布包,铜制的转经筒在月光下泛着光,上面刻着六字真言)谢谢,谢谢你们。(忽然抬头望着星空)卓玛,你看那颗星星,是不是特别亮呀?就像你们的眼睛,清澈又明亮。老师答应你们,一定会回来的,带着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希望,回来建设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
【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任霄泽把转经筒紧紧握在手里,仿佛握住了整个西藏的月光】
第五幕·抉择
【幕启】
地点:三年后,清华大学研究生宿舍。
场景:任霄泽的书桌上堆满了西藏的资料:地图、照片、调研报告,还有那个一直随身携带的从西藏带回来的转经筒。硕士毕业证书静静地躺在台灯旁,灯罩上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写着“西藏,我一定会再回来”。
同学陈宇:(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罐啤酒)霄泽,听说你推了工商银行的offer?人家开出的年薪可是咱们普通人十年的工资啊,兄弟,你咋想的呀!
任霄泽:(从资料堆里抬头,镜片上还沾着高原的阳光)老陈,还记得咱们在西藏支教时住的宿舍吗?晚上透过窗户,我就往外一瞧,就能看见银河,卓玛说过,那是神仙撒下的钻石。(转动转经筒)这三年读硕士,我满脑子都是藏职院的孩子们,还有次仁妈妈的病,扎西的合作社计划......
陈宇:(坐在床上,翻开桌上的调研报告)你这篇《西藏农牧区合作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导师都说能拿优秀毕业论文。可你真打算放弃大城市,回西藏当村官?那里的条件可比支教时艰苦多了。
任霄泽:(摘下眼镜,揉揉眉心)你记不记得拉巴主任说的那句话?
陈宇:什么话?
任霄泽:“要是所有人都抱着迟早都要走的心态,西藏就永远需要支教。”这三年我想明白了,支教是输血,扎根基层才是造血。我学的是经管,正好能用的上,帮牧民们搞合作社,做品牌,让他们真正过上好日子。
陈宇:(沉默片刻,忽然笑了)行啊你,当年在西藏晒得跟黑炭似的,现在读了硕士,反而更“轴”了。不过说真的,咱们班就属你最适合干这事,你那股子认真劲儿,在基层肯定能成事。
任霄泽:(望向窗外的清华园,仿佛看见千里之外的雪山)还记得咱们在藏职院组织的第一次学代会吗?次仁在台上说要回家乡办合作社,现在他真的考上了西藏大学经管系,还说等我回去带他实习。你说,要是咱们这些学经管的都往金融街钻,谁来帮这些孩子实现梦想?
陈宇:(举起啤酒罐)得,啥也别说了,我敬你这位“雪域赤子”,祝你在基层干出个样来,让咱们清华人在西藏的土地上,也能种下希望的种子。
任霄泽:(碰了碰罐子)其实该感谢的呀,就是西藏,就是那些孩子们。他们教会我,真正的成长,不是学历的提升,而是把根扎进人民需要的地方,像格桑花一样,在高原上开出最鲜艳的花。
【电话突然响起,任霄泽接起,传来卓玛带着哭腔的声音】
卓玛:任老师,次仁妈妈的病又犯了,可是合作社的羊毛卖不出去,大家都急坏了......
任霄泽:(立刻坐直身子)别急,我马上联系北京的电商平台,你们先把羊毛按品质分好类,之后拍好照片发过来。对了,把次仁的合作社计划书找出来,咱们呀,得重新修改一下......
【陈宇看着任霄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摇摇头笑了。书桌上的转经筒还在轻轻转动,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青春、奉献与抉择的故事】
【幕落】
背景音:任霄泽的独白: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西藏,我说,因为那里有我牵挂的人,有我未完成的梦。青春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更应有雪域的星光。当我的双脚踩在西藏的土地上,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一个中国青年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