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礼楷的头像

何礼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5
分享

藤蔓覆过规尺的棱

高考终场铃刺破了凝滞的暑气。蝉鸣聒噪,倒计时牌上的“0”像一个巨大的休止符,悬在教室前方。小张松开紧握的拳头,掌心被倒计时牌的硬角硌出几道深红的印痕,那是三年时光烙下的印记。青衿(校服)后背被汗浸湿,紧贴在身上,紧绷着少年尚未舒展的筋骨。人群散去,他目光掠过墙角垂落的朱旗,最终落在窗外那片被阳光晒得发白的成长园一角——那里,有他藏匿的秘密:一株他偷偷照料的番茄苗。学校称它“成长园”,原是希望我们像幼苗般按季生长,却不知泥土里总藏着意外的萌芽。

倒计时的数字曾是悬在头顶的冰冷规尺,精准丈量着每一分钟。教室的空气里弥漫着油墨和焦虑。小张的课桌深处,数学试卷蜷缩着,边缘洇开几圈浅褐的泪痕,与密密麻麻的演算符号交织。他盯着最后一道未解开的函数题,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一小团从成长园带回的、带着潮气的泥土——那是课间溜出去时攥紧的“喘息”。学校的苗圃,每一株植物都规整如列队的士兵,被期待长成预定的模样。然而,在成长园最不起眼的角落,小张蹲踞着,身影投在泥土上。黑泥塞满了他的指甲缝,指尖正小心翼翼地梳理着番茄苗幼嫩的根须。这动作笨拙却虔诚,仿佛在触摸自己体内那条幽微的、渴望自由生长的脉络。番茄苗纤弱的绿意,是规则世界里,悄然裂开的一道缝隙。

一次暴雨突袭,番茄苗被打得东倒西歪。小张情急之下,抓过厚厚的数学课本就冲向了成长园,用它挡在幼苗上方。冰冷的雨水砸在书脊上,溅起水花,浸透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批注。他蹲在泥水里,看着课本下那点倔强的绿意,第一次觉得这沉重的“规尺”,似乎也能为一点“不合规矩”的生命遮风挡雨。

就在他浑身湿透、狼狈不堪时,一个声音在身后响起:“这么大雨,还惦记着它?” 小张猛地回头,心瞬间沉到谷底——是班主任李老师!他下意识用身体挡住番茄苗,指甲缝里的黑泥和湿透的青衿紧贴着皮肤,又冷又黏。“我……” 他嗫嚅着,不知如何辩解。

出乎意料,李老师没有训斥。他蹲下身,雨水顺着他的雨衣滑落。他仔细看了看那株被课本护着的幼苗,又抬头看了看小张紧张的脸,忽然笑了:“我上大学前,也偷偷在宿舍窗台种过几颗向日葵,成天提心吊胆,怕被宿管阿姨发现给拔了。” 他指了指小张护着苗的课本,“后来啊,我还用写满教案的纸,叠成小袋子包种子。那会儿就觉得,看着点绿东西冒出来,心里才踏实。” 他拍了拍小张湿漉漉的肩膀,声音温和,“快回去吧,别着凉。这苗……挺精神。” 李老师起身离开,留下小张怔在原地。雨还在下,打在课本上,也打在他心上。那本浸透雨水、沾着泥点的数学书,此刻沉甸甸的,却不再是纯粹的冰冷规尺。它似乎也沾染了泥土的气息,变得复杂而温热。

毕业典礼的排练日,小张接过象征优异成绩的荣誉奖杯,冰凉的触感与校训的鎏金字一同沉入心底。鞠躬的弧度被无数次练习,精准得如同量角器画出。走廊里悬挂的箴言,如同静默的规尺,指向一条被反复打磨的、平稳的轨道。然而,当他低头,看见指甲缝里洗不净的黑泥,一种隐秘的躁动便在心底滋生。这让他想起课间看到的一幕:刘同学在花盆里埋下几颗葵花籽,那是他爷爷留下的老种子,说“这籽儿命硬,认光”。几天后,鹅黄的胚芽竟怯生生地顶开了覆土,几个围观的少年屏住呼吸,伸出的手凝固在半空——那抹微弱的绿,穿透了规尺的冷光,带来一丝泥土的鲜活气息。

小张觉得,真正的教育,或许该是规尺与泥土的协奏。骨架需要规尺定形,坚韧如钢;灵魂却需在泥土中汲取养分,在风雨里生成独一无二的肌理。毕业前夕,他的番茄苗开出了细碎的黄花。他站在成长园边,青衿下摆沾着新鲜的泥点。教学楼里传来最后备考的钟声,如同精密的齿轮在运转。他掌心那道被倒计时牌硌出的红痕,似乎正与指甲缝里的泥土,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气氛有些不同。班长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不用学校统一的标准誓言牌?用点别的?” 起初是沉默,接着是嗡嗡的议论。有人觉得太冒险,有人眼睛亮了。小张的心怦怦跳,他想起了那片陶艺选修课上捏过的泥巴,想起了李老师雨中蹲下的身影。最终,班级决定:集体烧制素陶板,刻下各自的心语,作为毕业誓言献给母校。讨论方案时,有人提议刻校训,立刻被反驳:“那和标准誓言牌有什么区别?” 争执不下时,刘同学小声说:“我想刻爷爷告诉我的话,‘向阳而生’。”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进了大家心里。方案定了:自由书写,刻下心声。

烧制那天并不顺利,有一块陶板在窑中意外开裂了,细长的纹路蜿蜒其上。大家都以为要重做,指导老师拿起它仔细看了看,又抬眼看了看站在一旁、手指还沾着陶泥的小张,微笑着说:“留着吧。你看,这裂痕,像不像那天暴雨后,小张课本上被雨水泡开的褶皱?有时候,意外留下的痕迹,恰恰成了最独特的印记。有故事的陶板,才更珍贵。”小张心头一震,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那本早已干透、却永远留下水痕褶皱的数学书。

典礼革新了。小张所在的班级方阵走上台时,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誓言牌。他们捧着的,是形态各异、带着泥土本色的素陶板。粗糙的陶板上,少年们刻下各自的心语——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形态各异的字迹,带着指纹的印记和泥土的温度。轮到小张刻字时,他握着刻刀,看着素朴的陶板,一时竟有些踌躇。该刻什么?宏大的理想?还是……他目光扫过旁边,看见刘同学正全神贯注地刻着“向阳而生”,刀尖划过陶土,沉稳而有力。小张眼前忽然闪过暴雨过后,他的番茄苗在阳光下抖落水珠、昂首挺立的样子。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深吸一口气,刻刀落下——“愿做泥土,亦成规尺”。 他刻的那块陶板,边缘还留着那道未打磨的裂痕。

当小张将陶板嵌入母校基石的凹槽时,指尖抚过自己刻下的字迹和那道裂缝的边缘,毛刺硌得指腹微微刺痛。这感觉如此熟悉,像极了倒计时牌曾在他掌心留下的印记。只是这一次,那细密的痛感里,混着泥土的腥涩,和阳光曝晒后的暖意。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衡:规尺的框架并未消失,但它内里似乎蕴生出了陶土般的温润与包容;而陶土的胚体,也在规则的窑火中,析出了属于自己的、坚硬的晶型——那裂缝,不也是一种独特的坚强吗?

校长在致辞时,目光扫过少年们青衿上或深或浅的泥点,微笑着说:“孩子们,你们青衿上的这些泥点,并非尘埃,而是你们在千年文明的衣襟上,亲手绣下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纹样。愿你们未来,既能如规尺般丈量天地,亦能如泥土般滋养万物。”

晨光漫过成长园,露珠沿着番茄叶的绒毛滚落,折射出七彩光谱。教学楼里,象征严谨秩序的钟声余音渐歇。而沾满泥点的青衿,此刻如同大地盖下的印章。那些被时光标尺反复丈量的青春,终在时代的熔炉里淬炼。当教育的规尺懂得丈量土地的丰饶,个体的舒展能在规则的经纬中找到空间,文明的图谱便在传承中拓印下新的基因:每一片陶土都铭记着大地的故事,每一次开片,都是独特灵魂的铭刻。

多年后,小张回到母校。基石上嵌着陶板的位置,已被一片茂盛的番茄藤蔓温柔覆盖。阳光穿过绿叶,他俯身细看,在那块刻着“愿做泥土,亦成规尺”的陶板裂缝里,积着薄薄一层新土,几粒不知名的草籽正鼓着嫩芽。青衿褶皱里的印痕,在时光的沉淀中,早已化为掌心的纹理。它成为一艘舟楫,载着规尺传承的星火与陶土脉动的新露,驶向那片永远在抽芽的、属于生命的原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