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深处,那枚干莲蓬又浸润了指尖的温度。外壳温润微亮,脆薄如经年的竹篾。指腹稍一摩挲,仿佛就能听见细微的裂帛之声,露出内里蜷缩的、皱如时光的莲子——瞬间,便跌入母亲那双骨节粗大、覆着硬茧的手掌里。彼时音容犹在,而斯人已远。她蹲踞在塘边的青石板上,阳光筛过老柳的枝叶,在她劳作的手背跳跃。那双手,粗糙却灵巧无比,剥开翠绿莲衣的“沙沙”声,与塘中青蛙的鼓噪交织,竟成了烙印在我骨髓里的、整个夏日的背景音。
故乡的荷塘,就依偎在村口那株歪脖子老柳的怀抱下。塘边的青石板,被无数代乡人的赤足与布鞋打磨,光滑如镜,倒映着流云与莲影。老柳虬曲的躯干深深探向水面,万千柔枝垂落如瀑,像是母亲晾晒在风中的靛蓝土布,不经意间便拂过层层叠叠的荷叶。每逢暑假伊始,我便痴守在石板上,静候莲开。晨露凝在紧裹的花苞尖上,晶莹欲坠,宛如母亲纳鞋底时未曾捻紧的线头,指尖轻触,便倏然滑落,惊起泥底小鱼吐出一串细碎的气泡。不过几日,那粉白的花瓣便沿着青茎次第舒展,将青石板的冷硬倒影也晕染成一片娇嫩的霞色——那小心翼翼绽放的姿态,总让我想起母亲打开樟木箱时,那叠得一丝不苟的的确良衬衫,带着一种被珍藏的、含蓄的鲜亮。
晨光熹微,漫过柳梢,荷塘便似被泼洒了一碗洇开的浓墨。荷叶层层叠叠,铺满水面,叶底的水色便深沉如翡翠。偶有一两片新生的嫩叶,怯生生地卷着边儿冒出,青翠得几乎能掐出水来,稳稳托着一颗浑圆的露珠,风过时,便摇摇欲坠。邻家的几只小黄鸭,总爱趁此良机溜进塘中,绒羽上沾着点点浮萍,划开水面“哗啦哗啦”作响,惊得叶底栖息的蜻蜓慌乱飞窜,直撞向初绽的红荷。我举着那架老旧的相机追逐着光影,镜头里,却蓦然框入了母亲的身影:她高高挽着裤腿,赤足立在浅水处,臂弯挎着那只沿口缠着褪色蓝布条的旧竹篮——那是母亲农闲时自己编的,我们那儿唤作“莲兜”,都说这“兜”能拢住莲的精气神。布条是她用缝补衣裳的线歪歪扭扭缝上去的,末端还留着个没打完的结——那年她摘莲时被竹篾边缘的毛刺划破了手,血珠滴在篮沿上,她用布条裹住伤口,笑着说“回头换根新布条”,却再没来得及。她正躬身细致地拾捡昨夜被风雨打落的莲瓣。细长的柳丝垂拂下来,总爱在她弯腰时缠绕她的发鬓,像无声的挽留——正如她拾满一篮莲瓣时,总要细细晒透,密密收进玻璃罐里,低声自语:“留着,沏茶,万一仔在外头心火旺呢……”“这东西,晒透了才好呢,”她察觉我的镜头,将花瓣往篮底又压实了些,竹篾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和着红糖慢慢熬,比城里那些花哨的凉茶更解心火。”柳梢的清露濡湿了她鬓角的碎发,在晨光里闪烁,宛如谁悄然为她簪上了一串细碎的珍珠。
日头攀至中天,蝉声如沸,将空气炙烤得近乎粘稠。穿花布衫的邻家姑娘们挎着各自的“莲兜”,笑语喧哗地涌向塘边采莲,惊飞了莲蓬上小憩的麻雀。母亲总在这时,隔着塘埂唤我归家。她的布鞋踏过被骄阳晒得绵软的泥土,留下一串浅浅的、温柔的凹痕。“你瞧这泥,”她忽地驻足,指着塘边那黑亮粘稠、间或有细小气泡冒出的淤泥,顺手折了片宽大的蒲扇叶,替我驱赶着恼人的飞蠓,“别嫌它腌臜,离了它,莲蓬就没了魂。”话音未落,她的手已探入水中,摸索着捞起一颗饱满鼓胀的莲蓬。指尖带着一股庄稼人特有的利落劲儿,“嗤”地掐开坚韧的绿壳,剥出的莲子却并不急着递给我,而是先在旁边的塘水里轻轻涮了几下,水纹荡开一圈浑浊又迅速澄明。“泥里长的东西,离不得水,就像人离不得土,”她这才将那莹白如玉的莲子放进我手心,带着塘水的凉气。咬破的刹那,清冽的甜意裹挟着泥土的微腥在口中弥漫开来——那是任何温室花香都无法比拟的、扎根于大地深处的实在滋味。后来,在都市超市的冷柜里,看到那些真空包装、白得毫无生气的莲子,指尖仿佛又触到母亲涮莲子时塘水的微凉与浑浊,那一刻才恍然:她涮掉的只是浮泥,留住洗净的,原是从最深沉的混沌里挣扎而出的、那点清白的骨气与韧劲。
斜阳熔金,将柳树的影子长长地拖曳在水面,整个荷塘便沉浸在一块巨大的、流动的琥珀之中。红荷的花瓣被镀上柔和的金边,晚风拂过,柳丝与荷叶缠绵摇曳,光影交织,恍若母亲年轻时织就的粗布,经纬纹理间,闪烁着岁月沉淀的细碎光芒。我坐在青石板上,指尖拨弄着竹篮里新采的莲蓬,母亲在一旁安静地择着豆角,“啪嗒、啪嗒”的脆响坠落在泥土里。“你还记得不,”她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笑意,顺手拍掉我裤脚上沾的一只小蚂蟥,“小时候你总馋那塘边的嫩莲,偷摘时被莲茎上的尖刺扎得哇哇哭,抱着那柳树不撒手,眼泪鼻涕蹭了一树干。”我赧然欲辩,却见她从菜堆里精准地拣出一颗被虫蠹蚀过的莲子,手腕轻扬,莲子划出一道小小的弧线,“噗”地落入水中,“让它回泥里去,来年,许能长棵更壮实的。”水面漾开的涟漪,一圈圈扩散,揉碎了红荷的倒影,又缓缓聚拢。柳梢低垂,在水面划出细密的波纹,如同无声的低语,熨帖着心房,漾开一片温柔的酸软。
这些年羁旅漂泊,心魂却常在异乡的某个瞬间被猛地拽回那块微凉的石板。前日煮茶时,沸水冲开干莲瓣的瞬间,那股混着微腥的甜香漫出来——忽然就站定了,像被谁从身后轻推了一把,回头时,满室都是柳丝扫过荷叶的影子。清晰忆起母亲弯腰拾捡莲瓣时,竹篮轻磕老柳树干的“咚咚”闷响;忆起那颗被虫蛀的莲子入水时,荡开的那圈微小却执着的波纹;忆起暮色四合,她温热的手掌握着我的小手,缓缓走过塘埂,柔韧的柳丝拂过我们的发梢肩头,宛如那双无形的手,在身后温柔地推送,将两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印在温软的泥路上,如同大地之上,一行未曾写完的、关于根与归途的朴素诗行。
整理旧物箱箧,相机里的胶卷影像早已褪尽铅华,却在夹层的牛皮纸信封里,触到一片被岁月压得扁平的干莲瓣。它蜷曲着,褐黄如秋蝶的枯翼。指尖抚过那脆薄的边缘,母亲的话语倏然在耳畔响起:“莲瓣啊,晒透了,颜色就沉了,煮在水里,浮浮沉沉,像朵永远开不败的花。”那一刻,心头的迷雾豁然开朗。原来,故乡的荷塘,从未真正远离。它就像母亲当年悄悄塞进我行囊深处的那包干莲瓣,妥帖地珍藏在光阴的褶皱里。只待某个风起的异乡夜晚,它便悄然舒展,将窗外的月光晕染成故乡塘水的温润色泽,连穿堂而过的夜风里,都隐隐萦绕着柳丝扫过荷叶时,那沙沙的清响——那是血脉深处,永不消逝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