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的春天
筒子楼里的春天总是来得特别迟。
三楼拐角那间朝北的小屋里,林晓已经住了五年。十二平米的房间,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就挤得满满当当。每天早上六点半,楼道的脚步声就会准时响起,那是隔壁王阿姨去早市买菜。林晓翻了个身,把被子往上拉了拉。
这栋建于七十年代的老楼,墙壁薄得像纸。301的老张头咳嗽一声,302的小夫妻吵个架,整层楼都听得一清二楚。林晓最怕的是下雨天,屋顶漏水的滴答声能响一整夜。但奇怪的是,她从来没想过要搬走。
四楼新搬来个年轻人,叫陈默。第一次在楼道里遇见时,他正扛着画架往上走,差点撞到端着洗菜盆的林晓。水溅在陈默的白衬衫上,他反而先道歉:"对不起啊,我这人走路总不看路。"
后来林晓经常能在天台上遇见他。陈默在那里画画,有时候是楼下的梧桐树,有时候是对面晾晒的衣服。他总说筒子楼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你看那家晒的婴儿尿布,那家挂的腊肉,多生动啊。"他说这话时眼睛亮亮的。
有一天暴雨,林晓发现自家屋顶漏得厉害。正发愁时,敲门声响起。陈默站在门外,手里拿着塑料布和工具箱。"听说你家漏水,我来看看。"他修屋顶的样子很笨拙,雨水顺着他的刘海往下滴。修好后,林晓煮了姜茶,两个人坐在吱呀作响的椅子上,听着雨声聊到很晚。
夏天到来时,楼下的李奶奶总爱坐在树荫下乘凉。她会给路过的每个人塞一把瓜子,讲她年轻时的事。林晓和陈默常常一起听,李奶奶就笑:"你们俩啊,像极了我当年和老伴。"
中秋节那天,整栋楼的人都聚在天台上吃月饼。王阿姨做了拿手的红烧肉,老张头贡献了珍藏的老酒。月光下,陈默偷偷牵住了林晓的手。她没躲开,只是心跳得厉害。
冬天来临时,陈默的画被一家画廊看中。他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去北京发展。临走前,他把一幅画塞给林晓。画上是他们常坐的那个天台,角落里有两个模糊的小人影。
第二年春天,林晓还是住在筒子楼里。有天收衣服时,她发现对面楼新搬来一户人家,阳台上摆着几个画架。她的心突然跳快了一拍,但仔细看时,发现那只是个陌生的背影。
楼下的梧桐树又长出了新叶,李奶奶依然在讲她的故事。林晓站在天台上,望着远处的高楼大厦。风吹起她的头发时,她轻轻摸了摸口袋里那张已经泛黄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