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爱玲的头像

黄爱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3
分享

一个人两座城,两个人一个村的非遗传奇故事

秋风抖落叶片,泉城大地金黄一片,行人的脚步踏响了音符的脉动,云朵载着一群南飞的大雁,带着秋的凉爽,带着对北方的眷恋,渐行渐远。

我被导航引领到二环东路港澳花园的一座白色小楼的院子里,在蓝天白云下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走进院内,几棵硕大的柿子树,橘黄色的柿子挂满枝头,秋风泼墨,绘制柿柿如意的美好,和谐的色调,宛若一幅天作之画,铺展开金秋的灿。

进入小楼的屋内,被眼前的情景震撼到了,没想到这里藏着一座宝藏极博物馆,“张廷銮阿胶博物馆”字样印入眼帘,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展开了历史的画卷。

(一)一个人两座城

展厅正中展柜里摆放着各种茅台酒,我有些纳闷,这是阿胶展览馆,和茅台酒有啥关系,抬眼往左手边的墙上望去,“一个人 两座城,两个人 一个村”揭开了谜底。原来博物馆馆长张培铜的爷爷张兴忠(叔伯爷爷)就是茅台酒厂的创始人,第一任厂长,张培铜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他爷爷与茅台酒厂的故事。

张兴忠是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顾官屯乡大张村人,1947年在聊城参军,曾任解放军某部营长,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战场上号称神枪手,南下剿匪,部队后来打到四川贵州茅台镇,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工商业都比较落后,急需发展,贵州茅台镇出酒,张兴忠的部队受命留下来,要把当地的工业商业发展起来,把酒行业做起来,当时对茅台镇的王茅华茅赖茅三家最大的酒作坊进行了公私合营,成立了国有贵州茅台酒厂,张兴忠任厂长,从1951年干到1957年,这一干就是6年,把贵州茅台酒厂做的风生水起。在贵州茅台酒厂博物馆里,建有张兴忠的铜像,后离开茅台酒厂回到家乡东阿镇任卫生局长直至退休。

众所周知,贵州茅台酒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兴忠作为贵州茅台酒厂创始人第一任厂长,功不可没,为中国的白酒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兴忠作战神枪手,战地酿酒美名传,一个人两座城的传奇故事续写着历史的篇章。一个人两座城,是指因为茅台酒厂首任厂长张兴忠是山东省东阿县人,山东省东阿县与贵州怀仁市结为友好城市。

(二)老药工张廷銮与宏济堂的渊源

既然是阿胶博物馆,那自然就离不开阿胶的话题,张培铜的亲爷爷张兴久在东阿县一个张氏胶房做阿胶,把张培铜的父亲张廷銮也带了过去,一起帮忙做阿胶,后来,张氏胶房越做越大,生意做到济南,在东流水一带,也就是现在的五龙潭公园东边月牙泉这一片,做阿胶的有四五家,竞争也很激烈,张兴久很有远见,送儿子张廷銮去读私塾,打算盘,写字。张廷銮天生聪慧,加之勤奋好学,在九鹤堂学徒期间,掌握了熬胶、切胶、凉胶、擦胶等二十多道工艺,学到了制胶的精髓,制作阿胶有一道工序是唯一不能复制的,不能机器来做的,那就是擦胶,阿胶片儿上面的纹理,那是手工擦出来的。要用95°的水,戴着手套擦。

张廷銮因会打算盘,会写字,也就自然成了文化人,公私合营前当上了济南九鹤堂的阿胶厂的掌柜子,公私合营后,成立了宏济制药厂。

在宏济堂工作期间,张廷銮工作出色,彭真亲笔签发了《老药工荣誉证书》,后来国家有政策,宏济堂专做中药,把阿胶放到平阴和东阿这两个地方去做,这两个地方专做阿胶。1968年11月,宏济堂阿胶生产线无私的移交给东阿和平阴两家药材公司。老药工们,为祖国的阿胶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阿胶的历史渊源流长。

宏济堂在济南可谓是家喻户晓,中华老字号,1909年北京同仁堂老乐家第13代的乐镜宇来到了济南,在济南东流水街开办宏济堂阿胶厂,电视剧《大宅门》中,主人公白景琦(白七爷)的原型就是乐镜宇。济南的泉水滋养了宏济堂,宏济堂在济南做的风生水起,宏济堂也因药材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口碑很好,深得百姓的信赖。

宏济堂博物馆在济南有两处分馆,山东宏济堂博物馆位于历城区力诺科技园,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平方米。‌‌

济南宏济堂博物馆位于槐荫区经二路281号,依托平移保护的宏济堂西号建筑,古老建筑,藏着历史密码。

两处博物馆里面藏有大量的物件药材,融合文物展示、药材销售、中医诊疗及文化科普功能。

(三)匠心精神发扬光大

山东老药工张廷銮阿胶有限公司生长的“张廷銮”牌阿胶,秉承“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之古训,坚守“炮制虽繁不省人工,品味虽贵不减物力”之祖诫。将张氏古法阿胶制作技艺做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老药工张廷銮阿胶有限公司在发展经营过程中,不仅做好阿胶,还不忘社会责任,慰问对越还击战英模,慰问敬老院老人,慰问老艺术家,向四川地震受灾地区捐赠阿胶制品,慰问同籍乡亲。做阿胶,如做人,做良心企业,做好阿胶,做有大爱的企业,回馈社会。

九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张廷銮还亲自站在胶锅前指导熬胶,阿胶就像是他的孩子,用心去呵护,闻着浓浓的阿胶味道,心里才踏实。钻研阿胶工艺,把自己与阿胶事业融为一体,制作优质的阿胶是他毕生的心愿,发扬匠心精神,传承阿胶非遗文化。百岁驾鹤西去,他为阿胶传承做出的不朽功绩,将铭刻在阿胶的历史长河中。阿胶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是中华瑰宝。

斯人已去犹忆影,海棠花开魂依旧。张培铜接手了父亲张廷銮的事业,建造一座“张廷銮阿胶博物馆”,就是为了更好的纪念父亲,将阿胶事业代代传承下去,一个村走出叔侄两位传奇人物,干出两个非遗项目,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让人们了解到更多有关老人与阿胶的故事,茅台酒的故事。

一个人两座城,两个人一个村的非遗传奇故事,让我们记住了他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