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志勇的头像

黄志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21
分享

浅说《红与黑》

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作家,斯丹达尔给后世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遗产。《红与黑》正是以大段大段、汪洋恣肆的心理描写开创了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文学的先河。

《红与黑》是说不完,说不尽的,在主题上,它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想要翻身的强烈愿望。在《红与黑》的末尾,于连在被判以死刑的时候,他说道:“陪审官先生们:我死到临头,并不怕人看不起,但我仍然要说几句。先生们,我生不逢时,不属于你们那个阶级,在你们眼里,我不过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起来抗争的乡下人。我并不乞求你们的宽恕,——于连语气坚决地继续说——我不抱任何幻想,等待着我的是死亡,这是罪有应得。我竟然谋杀最值得尊敬和景仰的女人。德·雷纳夫人曾经待我如子,我罪恶滔天,而且是蓄意杀人。我罪当死,陪审官先生。但即使我罪不该死,我看到有些人,他们并不认为我还年轻而值得同情,反而想杀一儆百,通过惩罚我来吓唬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下层阶级,备受贫穷的煎熬,却又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有钱人引以为自豪的上流社会。先生们,这就是我的罪行,因而更应严惩,何况事实上,审判我的并非与我同属一个阶级的人。在陪审官席上,我看不到任何发了迹的乡下人,有的只是清一色心怀愤懑的有产阶级……”

读完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思考,许多不专业的读者将于连理解为一个野心家,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相反,于连是可怜的,更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于连在一开始跪倒在德·雷纳夫人的石榴裙下,也是因为纯洁的爱情。他有能力,有本事,本可以成为社会的精英,然而,于连却生在一个混乱而分裂的时代,这种权贵横行霸道的社会现实成为了于连成功的阻碍。可以说,于连也可以算作是“高加林式”的,是一个走上人生歧途的形象。

心理描写在《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分析中已经被玩烂了。《红与黑》在叙述中利用象征手法传达了许多深刻的意蕴。比如:“在长长的夏日中,一只早上九点出生的蜉蝣到傍晚五点就死了,它又怎能理解黑夜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让它再活上五个小时,它便会看见和明白什么是黑夜了。”上面还有一段十分精彩,这种表达极大地扩张了小说的深度。这部作品就远离了《艾凡赫》那种“报章之文”的窠臼,成为了“著作之文”。

总之,《红与黑》这部作品有匠心而无匠气,是一部不同凡响之作。正如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斯丹达尔是“成就很大,又很独特的一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