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胜的头像

胡胜

网站用户

诗歌
202507/04
分享

石乳关钩沉(散文诗组章)

石乳关上的界碑石

清道光《施南府志》卷五·关隘载:“石乳关,在城西北一百七十里石乳山上,三国时吴蜀分界处,武侯曾至焉。今俗呼十二关。”——题记

(一)

岁月敞开浓雾衣裳,裸露的石乳,灵气的乳汁让天空疯长。

较天空而言,雄关低矮,如纸。一头记录厚重的历史,一头书写无尽的断想,飘飞在心灵之巅。

拾起散落的碎片,装进四月的记忆。

(二)

三国的纷争早已停歇,石乳关的历史被久远时光越削越瘦,瘦成了一方吴蜀的界碑。

曾经的轶事,被遗忘的风越掏越空。

脚步如帆,划进蜀道难的诗意梦境,一方方坚硬的石头,如铁。

(三)

山峰的脊线,在一统的大清又勘成省界。

十二关的地名有媚官之嫌,而土地庙里福德正神才是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的正义化身。

关隘不语,记忆的石头开满臆想的花朵。

以天空为镜,以蜀道为路,以山石凭。

(四)

晴时,一只只盘旋飞鹰,鹰唳惊空遏云,争着诉说石乳关的宿世今生。

又遇呢喃细雨,重复解读鹰唳的真意。

我在雨中,思绪撞击,拾穗风中洒落的文字碎粒,与史书的记载让历史的拼图日渐清晰。

(五)

石乳关极顶1910米,历史积淀的海拔,关隘文化的高度。

钩沉石乳关的由来,犹如一盏佛灯。

如南宋诗人周必大的描写“闪烁合离,或在江南,或在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而扑朔迷离。

这盏佛灯,当被四月的季风拨亮,已照彻我虔诚的心。

巴盐古道——猩红的石板路

巴盐古道,起自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镇,是古代巴盐销楚的重要通道之一。其太阳河段又称盐道、茶盐古道,是恩施市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盐道遗址。——题记

(一)

荒草挤进来,巴盐古道退出去。一段历史的长度,等于茶与盐的距离。

路的起点以石头为记,终点仍以石头为记。

背脚子是忠诚的马匹。

(二)

沿丹阳溪北上,沿浸满汗水的石头跋涉,走上盐道把生命交给日月。

结帮而行,用力气换回坚毅,用坚毅交易温存。

于是,杵窝在荤段子里越来越深,呜嗬儿在回声里越来越响,淫而不邪的春心在生理需要里越来越荡。

脚步生风。把几百斤的天空,一步一步挪向下一驿站。

(三)

痛并快乐着,一双双磨破的草鞋,用血中之盐磨亮记忆的石头。

四季。风雨。曲折。惊险。修远的巴盐古道。

构成茶与盐的轮回轨迹,在日月星辰里穿梭奔跑。

汗水是流淌的盐巴,把朝夕的阳光腌制成猩红的血色。

(四)

沿巴盐古道而下,家是最大驿站。无需挑逗,无需交易,温存可以无限放大。

一夜盐道上的趣话,在宽大的臂弯里直到鸡鸣。

抱紧盐道的石板路,抱紧日子,就抱紧了家。

(五)

巴盐古道注定与石头有关。

记忆的石头上,一道由吆喝铸成的风景,刻满岁月的刀痕。

巴盐古道猩红的石板路,是背脚子心中一方方血沁的——玉。

乱石窖——秦时石头的坟场

恩施市太阳河境内与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俗称“三角坝”)毗邻之处石乳关有个叫放马场的地方。据传是秦始皇赶山塞海未成从四川赶来的一座大山,留下了仙人掌、插鞭石、上马墩、乱石窖,秦望山等仙迹。——题记

(一)

从一根如香的石头下走过,走进一个关于大峡谷的神奇传说。

从巴盐古道中的一堆乱石走过,一不小心,跌进了秦始皇赶山塞海的神话。

秦望山。插鞭石。仙人掌。乱石窖……

想象的物证,带我梦回秦朝。

(二)

恍惚雨中,我如梦马,被猎奇的长策赶上乱石穿空的山岗。

秦时明月已化作长长的雨丝,潮湿了神驰的马鬃和缄默的苔藓。

赶山的马鞭,早已固化成插鞭石上凹凸的钙质挞痕。神奇远去,始皇远去,梦影犹在。

(三)

我从梦中醒来,乱石的坟场,早已把前世的骨头埋葬,灵魂走出荦确的骨质,游离成诗歌的影子,在想象的空间里无序地飘荡。

传说的流苏在乱石间晃动,赋有神奇的动感韵律。

乱石,似不修边幅的女人平添几许放荡不羁的况味,乱出意象的空灵,虎伏欲跃,龙卧欲飞。

(四)

四月的秦望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乱石窖的一隅,踮脚遥望大秦的原乡,风雨中洗濯不净恋海的乡愁。

寂寞深处的风景,让氤氲打湿乱石传说散落的花瓣,诗如苔藓,让乱石生一片深绿。

(五)

石乳关乱石窖,秦时东海的飞地。

如一杯窖藏的料酒,让神奇传说去腥、增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