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与哈斯乌拉主席交流是在2023年底,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十分冒失的申请添加内蒙古文艺界老领导的微信,本以为会石沉大海。但听说我是一位来自他曾工作多年的锡林郭勒草原青年,可能是出于对那片青草的怀念亦或是对于青年人的眷顾,他欣然添加了我的微信并亲切问候,之后的交流中,更多的是鼓励与肯定,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文学名家给予我的光亮。
这时,我在感激之余也有一点小心思萌生,因当时我在整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青草万岁》文本,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出现在了我的心头——是不是可以请哈斯乌拉主席为我写一个推荐语,让我这本薄薄的诗集更有“分量”一些?这种心思一旦产生便遏制不住,最后我还是向他说出了这一不情之请,没有想到他应允得如此痛快,阅读得如此细致,评价得如此认真,没过多久就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下面这段文字。
读《青草万岁》
让青草在季风中长成永久,让故乡在归途中幻成永恒。
所有的寂寞都被诗歌碾碎,颠簸的马背永远是想象的温床。
——哈斯乌拉
收到评语时我激动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向哈斯乌拉主席如此真挚高度评价连连致谢。当晚我兴奋了许久才迟迟入睡,我想这种喜悦有很多写作者曾感受过,但对于我来说,这样关于写作的第一次难眠,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者实实在在所赐予的。那些曾经在写作中的寂寞与迷茫也在锡林郭勒草原颠簸马背上得以暂寄。在今后的创作生涯中,我想这段评语也会成为我的座右铭,如同哈斯乌拉主席递给我一根可以在草原上御马驱驰于文字疆场的缰绳。
握紧它,便握紧了自己的未来。
近期,跟随着一个拍摄内蒙古文艺人物纪录片的小组,我得以走进哈斯乌拉主席的家中,也是这一次亲切交流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到哈斯乌拉主席如题目“春风不老身心壮 铁笔丹心著华章”所写的如沐春风的亲近感,以文学记录时代的责任感和那股子生生不息的文化感染力。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感受,促使我写下了这篇小文来记录我与哈斯乌拉主席交往的经历和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一、文学是勤奋者的嘉奖
多少次审视以往,多少回放眼未来,我都依稀看见,那个遥远的自己依着《草原》成长。
多少次苦乐悲欢,多少回酸甜苦辣,我都隐隐感到,那个成长的自己都和《草原》有关。
《草原》五十六座浩浩丰碑,五百里漫漫长路,你是神圣的殿堂,你是文学的摇篮,你是心灵的火炬!
——哈斯乌拉
哈斯乌拉出生于科尔沁草原,幼时便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流行的乌力格尔艺术的耳濡目染中初探文艺之瑰丽,八岁时在西辽河畔的农村学校和井台上边学边唱,为师生和打水的阿爸阿妈演出,初中时期受同学的启发开始学写顺口溜,1961年毕业时挥笔写下的《毕业歌》便是最好的“凭证”,高中时期作为班级文艺骨干,毕业晚会时自编自导自演的《智取威虎厅》大获成功。文艺使得刚来到内蒙古农牧学院学习的哈斯乌拉有了立足的一技之长,属于青春大量迸发的创作成果也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正是此时,哈斯乌拉认识到了文学作为一种不可名状的事物正在精神深处鼓舞自己前行,并作为现实的一种不可及的补充着生活。他尝试着用文字改变自己的未来。
毕业后哈斯乌拉分配到西乌珠穆沁草原,他先后在草原建设委员会和旗革命委员会工作,从政治部宣传组的一名“通讯报道员”做起,通过扎根于草原深处对于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牧区生活进行细致观察与忠实记录,一件件新奇的新闻在他笔下渲染开来,一个个丰盈的形象在他笔下树立起来,他撰写的通讯陆续得到了锡林郭勒日报和内蒙古日报的刊发和转载。
这样来源于生活,极富生命力的文字在乌珠穆沁草原上扎根、发芽,在他悉心呵护下长得郁郁葱葱的。
这一时期,哈斯乌拉不仅掌握了草原大量的生活记忆,也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注重体会蒙古民族在长此以往的繁衍生息与诸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故事所流传下的文化瑰宝,他用自己的勤奋把这一切认真地记录,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他在思索中感悟到真正的文学是用眼睛、双手和心灵书写的,在这样的观点之下,他的作品陆陆续续走上了《锡林郭勒日报》《草原》《民族文学》等报纸杂志。他先后担任了西乌旗党校副校长、锡林郭勒盟宣传部副部长, 1984年的一纸调令将哈斯乌拉调任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让他离开了热恋的锡林郭勒草原,开启了为内蒙古文艺事业奉献余生的新篇章。
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记录思考生活,勤于用心书写文字的新星正一步步走向更远大宽阔的文学舞台。
二、文学是在场者的守望
我是锡林河畔的一株小草
我是小草摇起的一缕清风
我是清风吹落的一粒种子
我是种子萌生的一瓣嫩芽
......
(哈斯乌拉《马背恋情》)
每个作家都有着自己书写母题的磁场,如同一缕牵挂的思绪,牢牢地将游子的心灵拥抱于怀。
草原,就是哈斯乌拉创作中永恒的命题。
胸含草原,下笔便有了文字无穷大的疆场。
乌珠穆沁草原盛产骏马肥羊,也盛产作家与诗人。这片草原走出去许多全国知名的名家:色•额勒恒格、达•金巴扎木苏、哈斯乌拉、巴•傲斯尔、青格里、斯日古楞(李聪颖)等。他们用各不相同的语言风格和书写艺术从乌珠穆沁草原上脱颖而出,但心灵的锚还牢牢地留在草原上,醉心于记录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与众生百态,乌珠穆沁草原是他们说不尽道不完写不厌的诗意故乡。
哈斯乌拉也在这片草原找到自我心灵的归属。
小说《战胜死神的人》发表于《锡林郭勒日报》,该小说根据自己和一位旗领导下乡的亲身经历,为读者勾勒出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领导形象,不顾自我生命安危,在牧区关心牧户抗灾保畜、接羔保育的相关情况,克服身体强烈不适,在雪地里跋涉了几天,一家一户地了解牧民生产生活的情景,以亲历者的角度书写了老旗长作为我党的干部,拖着病体不畏艰险与牧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可歌可泣的一段经历,开启了他写作小说的道路。
小说《虔诚者的遗嘱》是哈斯乌拉的成名之作,让他的文学创作走向巅峰,在参加完草原杂志社举办的热水笔会后,哈斯乌拉励志要写出一篇书写乌珠穆沁草原人民生活,在文坛可以立得住的好作品。他一方面对内蒙古其他作家关于草原小说进行深刻的总结,另一方面扎根于乌珠穆沁,将自己融入这片草原中,时刻感受着她的呼吸与脉搏。终于,一个画面出现在他的眼前,在脑海酝酿中逐渐成熟。《虔诚者的遗嘱》的主人公是乌珠穆沁草原上的一位喇嘛佛主道布敦,他在经历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后积极地面对,在不久于人世时依然一心向期盼着光明的未来。表现了内蒙古牧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与幸福度的提高,书写了可亲可爱乌珠穆沁人民的真实故事。著名作家扎拉噶胡看见这篇小说时便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篇小说在不久后的将来会大获成功,他评价道:“这份‘遗嘱’以其独特的宗教迷云、草原风貌和深邃理趣,震动了内蒙古文坛,也震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坛,引起内地文学界极大兴趣。满身充溢草原气息的哈斯乌拉一举名声大振,引起文坛广泛注意。”这篇小说陆续获得内蒙古政府、中国作协等奖项,并被编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和内蒙古大学《大学语文》课本,印证了这位前辈的预测,为哈斯乌拉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草原哺育了哈斯乌拉,他也用在场者的身份,躬下身子感触这片土地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缕风、每一个人和每一段故事,捧出沉甸甸的作品丰富着草原的内涵。
三、文学是虔诚者的回首
我每每离开/都恋恋地/把心留在草原//听飒飒凉风/吹落绿的叶片/看斑斑丝雨/催绽萨日朗的花瓣//当我回来/她捧给我/一个又一个昨天//我每每离开/都坦然地/把心留在草原//我伸出一只手/她塞给我一团线/我牵起一端/从草原到不尽的遥远//当我归来/线上已结满/数不清的思念。
(哈斯乌拉《思念》)
谈及遗憾,哈斯乌拉主席动情的表示,如果在创作关键期继续扎根草原,也许会创作出更多值得传颂的作品。到了城里后,由于机关工作的冗杂繁琐和生活环境的转变,对于挚爱的乌珠穆沁草原,他更多的只能是回望与叹息。我说:“这也在另一方面证明了您对于艺术崇高感的维护与坚持,不肯用虚拟的感觉表达真实的草原,故而未在城市书写大量的草原文学作品。”哈斯乌拉主席爽朗地笑了几声,说道:“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不勤奋者开脱的借口,一方面我的艺术追求捍卫了草原的尊严,但另一方面我的懒惰也使得更多的草原记忆无家可归。”就是这样一位真性情、不虚伪的老人,饱含着赤子情怀对心中的圣地每每离开又每每回望,写下的每一个字符都是草原牧歌。
虽然哈斯乌拉主席这样谦虚着,但他在领导岗位利用休息时间笔耕不辍,所出版的书籍让人心生敬佩,从诗集《马背恋情》《心野扬鬃》《乌珠穆沁的传说》、散文集《牧野祥云》、短篇小说集《哈斯乌拉小说选》到中篇小说集《两匹马的草原》等,这都是他保留着心中创作激情,勤奋耕耘的硕果,书里的一笔一划都是对于草原纯洁的思念。在工作之余,他牺牲个人时间参与创办了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任首届会长,在前期组建、发展壮大和办出风格和特色上注入大量精力,吸纳了众多会员,举办各类笔会和研讨会,多次带领我区优秀文艺工作者走向基层,将艺术的光芒普及到千家万户,使得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的影响推向新的高度,他也因此获得了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终身成就奖”的表彰,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内蒙古地区的骄傲。
更可喜的是,2023年11月,由内蒙古文学馆举办哈斯乌拉《集外集》《醒梦天涯》新书发布会,让我们见识到一位耄耋老人文思不断、勤于耕耘的精神状态,发布会盛况空前,众多作家读者积极参与,只为见证哈斯乌拉主席以文字魔力永葆青春之心,让热爱的文学无限延续,打造一个属于内蒙古文艺界的奇迹。《集外集》是在《哈斯乌拉文集》十卷本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全国著名作家贺信、贺词和评论,还包含着作者原创散文、诗歌、文论,作为十卷本《哈斯乌拉文集》的补充,《集外集》全方位多层次的为我们展示了哈斯乌拉在广大作家、好友和读者心中的形象,提供了读懂哈斯乌拉生命意义的另一文学范本。《醒梦天涯》则是哈斯乌拉出访俄罗斯、南非、马尔代夫等地的文化散文,走到一处便在一处留下笔墨的痕迹,用蒙古族作家博大的胸怀体会各地文化特色与差异,用丰富的人生体会和妙趣横生的语言带给读者“大散文”的独特享受。这样厚重的两本作品出版,可谓是哈斯乌拉主席创作生涯春风不老,文学常青的里程碑。
又见哈斯乌拉主席,是内蒙古文学馆“世界诗歌日”和内蒙古图书馆“世界读书日”等活动现场,他作为分享嘉宾,常常以聆听为主,仿佛还是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初学者一般谦虚好学,但一到发言时,那样真挚丰富的内容就会使听者不由得连声感叹。哈斯乌拉主席爱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为发言切入点,旁征博引、言辞诚恳,用清晰的思路和洪亮的声音,为聆听者传授经验、答疑解惑,以过来人的经验号召后来者多读书勤思考爱动笔,这样才能在一次次创作实践中将真金白银沉淀,淬炼成独树一帜的文字风格,在文字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一片净土。哈斯乌拉主席喜欢和年轻人尤其是学生们交流,他相信这也是一种学习,年龄跨度所产生的思维碰撞,会使他的思想与时俱进“返老还童”。他说,这样自我观念的常新有利于自己创作的常青,以一股不服老的劲让自己的作品甚至是生活越来越年轻。
学习哈斯乌拉主席,我们不仅要观察到他个人在文学创作中勤恳认真、饱含真情的创作态度,尊重自然、扎根人民与生活的创作理念及精益求精、以传承文化为使命的创作精神,还要看到他在文艺工作中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用个人热情和能力带动更多的文艺爱好者投身于内蒙古文学艺术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诠释北疆文化内涵、践行北疆文化使命所做出的贡献。
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从遥远的故乡一路走来、一路放歌,为着自己心爱的内蒙古文艺事业奉献一生。我们徜徉在他笔下的字里行间,恍惚可以看到那位曾在乌珠穆沁纵马驱驰的青葱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