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儿子:
上次爸爸说了,决定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长在黄土塬上的故事,关于你太姥姥胡秀玲的故事。
咱们生活的这片黄土塬啊,北边挨着黄河,汹涌澎湃的河水里裹着三省交界的混合口音;南边望着小秦岭的娘娘山,郁郁葱葱,连绵不绝。脚下就是这片厚重的黄土地,陇海线从中间穿过,把这个叫刘家崖的地方,切成了两半。
日子,就像洒满了月光的黄土塬。看似一马平川,等靠得近了,才能看见阴影下的沟壑。如果不小心掉了进去,也不必沮丧:要是月色还好,那就接着赶路;如果夜色深沉,索性好好睡一觉。等天亮后,太阳,就出来了。
上封信里,咱们给这个故事起好了名字,叫做《托举——写给儿子的信》。今天,咱们把故事拆开,分成三个单元。咱们先讲讲你的太姥姥,还有在这片黄土地上一同生活的人们,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些往事都藏在光阴的褶皱里,时间像车轮一般碾过这片黄土地,只留下那些故事藏在车辙中——那我们就叫它“光阴辙”吧。
然后,在第二单元里,爸爸再给你讲讲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那些藏在故事里的坚韧生命,就像黄土塬上随处可见的酸枣丛,迎风生长,不屈不挠。这些藏在老物件里的故事,我们要一件一件地打捞出来,去看它们曾经见证过的生命印记。我们再给这个单元起个名字,就叫“旧物絮”。
如果黄河是魂,秦岭是脉,那黄土塬就是咱们的根。爸爸笔下的“光阴辙”,就是根上生出的情感骨血;“旧物絮”,则是骨血上长出来的岁月肌理。
等这两个单元的故事讲完,《托举》就会变成一个完整的人——他手舀黄河水,背靠秦岭山,宽阔有力的肩膀上,扛着黄土塬的厚重。
到这时,我们就该聊聊生存的问题了。爸爸多希望你以后能自由自在地成长,永远沐浴在温暖和煦的阳光里。可这显然不现实。作为父亲,尽管心里满是不舍,也必须承认:未来的你,一定会面临风吹雨打、酷暑严寒。而这,正是爸爸想给你讲这个故事的最终目的。
我们要让黄土塬这个“巨人”有魂!第三单元,咱们就聊聊存在主义与生命的意义——这是个哲学问题,但藏在咱们的日子里。
人怎么在这看似推石上山的日子里,活出属于自己的分量和意义呢?
爸爸现在就嵌在这座城市的巨大齿轮里,循环往复地接单、行驶、等待,为“流水”奔波;你的太姥姥胡秀玲,也曾年复一年地重复劳作:种地、织布、擀面条、晒柿疙瘩、晒西瓜酱豆。我们都像《西西弗的神话》里的西西弗,日复一日推石上山,石头滚落,便再重新开始。可爸爸在这个过程里找到了意义——那就是选择“书写”这一行动。用笔将这种看似荒诞的重复日常,转化为充满意义的《托举》,这是爸爸的“反抗”,是为当下的自己、也为未来的你,创造生活的本质。
爸爸希望你的未来,不必为生计烦忧,不必被困在某个地方。没了这些羁绊,你的步伐会更轻快,能走得更高、看得更远。到那时,你会有很多选择——可问题也来了:该如何选择?如果未来你没能脱离生计的羁绊,又该如何选择?
未来的你是谁?你不只是一个谋生者,更该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思考者、一个精神的传承者。这是一条走向远方的路,无法回头,就像时间的车辙——我们便给这个单元取名为“车辙印”吧。
这封信,显然讲不完这个长长的故事。所以爸爸会在之后,一篇一篇地书写。等《托举——写给儿子的信》完成,就让它陪着你,陪着后来的人们。
布丁,真正的勇士,是在认清生活荒诞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便是一种“反抗”。
生命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像在一片荒芜的黄土塬上,开辟出美丽的果园;像爸爸在孤独的虚无中,构建起充满温情的文学世界。
等未来你能读懂这些文字时,爸爸邀请你一起,以“存在”本身为舟,以充满细节、情感与思考的“生活”为桨,对抗虚无,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磅礴的生命意义。
北京五棵松,网约车内,凌晨。
202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