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宾的头像

李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9
分享

写给儿子的第三封信:创作者的孤独

布丁,儿子:

爸爸离开你和妈妈,来北京已经第三个年头了。你也从那时的蹒跚学步长成了如今会背诗的小朋友,爸爸为你高兴和骄傲。

这些年,缺失的陪伴时常让爸爸愧疚难安,错过你的成长,是爸爸心里最大的遗憾。

前段时间你母亲刚找了一份工作,可以勉强分担一些爸爸的压力,可家里的生计依旧艰难。这并非因为我们不曾努力,而是生活总会出现一些措手不及的风浪。

前两封信里,爸爸已经告诉你背井离乡的缘由与无奈,也将爸爸为你书写家族故事的计划详细讲给了你。

如今,在网约车等单的间隙,爸爸挤出时间,来书写这些藏在生活里的坚韧,希望能够给予未来的你一些力量,也同样希望读到这些故事的人们可以更坚韧地面对生活。

困难,永远都是暂时的。就像在这段埋在土里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选择竭力向下扎根。这些故事需要从爸爸的记忆里面打捞,从情感当中萃取,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已经决定将作品面对人们,所以就需要兼顾如何将原属于咱们家庭的私密往事,用文字转化为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给予人们生活的力量和内心的坚守。

所以,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爸爸一个人在孤独地思考。

近期咱们的这本书稿已经基本完成,《托举——写给儿子的信》里面三个单元的文章大部分都已经发表了,也有很多人读过了我们的故事。

今天,就想跟你聊一聊爸爸创作时的那些事,这一段孤独的路程,就从爸爸那天写的一首诗开始吧。

一首诗的修改与重生,就像写作者在沉默中独自完成的跋涉,就像爸爸在日复一日的车辙印里持续的书写——每一笔都在试着把“说不出的孤独”,慢慢写成“看得见的形状”。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最初的样子。

《书写》


孤独是什么形状


是厚重沉实的黄土地

还是竭力扎根的酸枣丛

是天光清透后的虚无

还是夜色漫洇后的沉吟


是鼓足勇气后的忐忑

还是事与愿违后的木然

是奋力挣扎后的坚守

还是不甘碾过后的释然


是指尖刷新的审核界面

是反复开关的手机邮箱


是常态

如影随形


是朱载堉的《不足歌》

是人世间的路


这条路

本就是一个人来

最后还是一个人走


心欲壑

总难平

终不过南柯一梦


布丁,这首诗我们读完了。诗里的虚无感是真实的,就是爸爸那会儿的感受。这种虚无感,就像春天会有倒春寒、秋天会有连绵雨,世界本就允许“不那么有力量”的时刻存在。

但是,我们不必沉溺于此——就像你太姥姥胡秀玲,从不会因为一次发不好面团,就放弃蒸馒头。

爸爸以前的人生里,曾长时间沉溺在这种虚无之中,甚至将其沉入酒杯,无法自拔。直到那一天,爸爸开始书写。这才发现,虚无里面藏着的,不是来自努力过后的无力,而是逃避过后的缺失。而深埋在虚无下面的,是坚守二字。

你今年才五岁,还远远看不懂这些。即便是将来能看懂这些文字了,可能也不懂背后的含义。道理可以从书里读出来,却还得靠日子捂过后,才悟得出来。

但爸爸想把这些“得靠日子捂过后才悟得出来”的道理,先记下来,留给你以后看。这些道理藏在这些文字里,就像你太姥姥胡秀玲蒸的酵面馒头,得三次发酵、三次揉捏,才能蒸出香甜的麦香;又如她晒的西瓜酱豆,发酵过后,三次浸泡、三次晾晒,才留得住沉下来的酱香。

即便是未来的你一时没读懂,也没关系。就像要给酵面和酱豆留够发酵的时间一样,也像那正在厚重沉实的黄土地上努力扎根的酸枣丛那样,先不急着要结果。正如你太姥爷曾对爸爸说过:“事缓则圆。”

现在,我们先把这种虚无的感觉放一放。然后,让我们沉下心来,把这首诗调整一下,试着把它变成情绪冷却后仍带着坚守的希望感。

《书写》


孤独是什么形状


是厚重沉实的黄土地

还是竭力扎根的酸枣丛

是天光清透后的虚无

还是夜色漫洇后的沉吟


是鼓足勇气后的忐忑

还是事与愿违后的木然

是奋力挣扎后的坚守

还是不甘碾过后的释然


是指尖刷新的审核界面

是反复开关的手机邮箱


是常态

如影随形


心欲壑

总难平


是朱载堉的《不足歌》

是这人间路


这条路

本就是一个人来

最终仍是一个人走


应是书写

应是文字


是人世间的托举

才不是南柯一梦


布丁,现在我们已经将诗作改出了那份坚守,推开了那份虚无。这首诗从第一版到第二版的改变,就是爸爸这一路独自跋涉后的真实感悟。

诗中所言的形状,就像那些跟爸爸一样的创作者们,还有为生活打拼的人们,走在生活这条孤独道路上时沉吟后的坚守。这不仅仅是改词句,是把“陷在虚无里的慌”,换成“熬过后的坚定”。

就像爸爸忍不住写的这封信,明知你现在读不懂,可还是想写;就像爸爸当初决定创作的《托举》系列散文集,明知可能会没人看,还是愿意把字落在纸上。

儿子,年幼的你看似需要爸爸的照顾,可爸爸又何尝不是靠着你的笑,扛过现在紧巴的日子,也扛过那些“写不下去”的夜晚?这是我们之间的“托举”。而文字的“托举”更妙:它能托起爸爸当下的迷茫,也能等你长大后,托起你未来的坚定;能托起一个人的心事,也能让素不相识的人们,还有其他创作者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底气。

《书写》的修改,不是词句的雕琢,而是我们在精神上的深度淬炼。是用文字里的力量,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精神托举。就像每个深夜等单的车里,爸爸对自己的重新审视;就像爸爸的那次觉醒——选择从虚无走到了书写。

而改变,不是突然的勇敢,是“哪怕慢一点,也不回头”的扎根。这是从“看见深渊”到“走过深渊”的路径重勘,是内心对美好的坚守。

这条长长的路上,很多时候还是要一个人走。但别忘了:脚下的黄土地再沉实,也藏着让我们扎根的力量;心里的“坚守”再小,也能托着我们走过孤独。这份力量,爸爸想教给你,也想分给所有跟爸爸一样走在创作路上的同路人——毕竟,我们都在同一片土地上,慢慢地生长着。

北京

2025.10.1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