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彩新的头像

廖彩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6
分享

龙南老城的烟火与沧桑

在时光长河的幽僻角落,龙南老城静静蛰伏,宛如一本尘封的线装古籍,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秘辛与传奇。它从千年前的南唐缓缓走来,历经宋韵悠扬、明风浩荡、清雨绵绵,直至今日的喧嚣与繁华,始终以一种笃定的姿态,守望着这片土地的灵魂。这座承载着千余年历史的古城,被誉为“明清小南京”。

老城区主要历史遗存概括为“一庙、二桥、三码、四文、五井、六街、七门、八第、九巷、十里古城墙”,恰似尘封的线装古籍书中,一段细腻而深情的章节,在岁月的长河中,仍然散发着独有的韵味。

一庙:善恶的回响

踏入老城,首先要说城隍庙,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端坐在真君庙左侧,虽已褪去昔日的华彩,却仍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威严。这座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庙宇,在 790 多年的风雨侵蚀下,青砖砌就的墙体布满了岁月的斑驳,数十根石柱稳稳撑起庙宇的脊梁,似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庙内,雕梁画栋虽历经沧桑,却难掩工艺的精湛。飞檐斗拱宛如振翅欲飞的鲲鹏,在岁月的流转中定格成永恒的姿态。那一幅幅彩绘,虽色彩已有些黯淡,却依旧生动地描绘着古老的传说与故事,仿佛在低声呢喃着历史的余音。

城隍庙大门两侧,那副由清朝道光年间书法家徐思庄题写的对联,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尔平生所做何事?骗人财,谋人业,奸污人妻女,挑人争讼,是不是?扪扪心来;我这里饶过哪个?追尔魂,摄尔魄,剪除尔羽翼,灭尔后裔,怕不怕?睁睁眼看。” 这对联宛如一道高悬的明镜,映照出世间的善恶美丑,让每一个驻足于此的人,都不禁在心底对道德与良知进行一番叩问。

遥想当年,城隍庙内香烟袅袅,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穿梭其中,他们或祈求平安,或忏悔过错,在这一方庄严的天地里,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安宁。庙内的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拂尘,诵经之声悠扬回荡,为这座庙宇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庄重的气息。而如今,城隍庙虽已不再是往昔的宗教活动中心,但它所承载的道德教化与文化传承的使命,却如同一盏明灯,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二桥:岁月的辙印

解放桥,横跨在下东门外的渥江之上,宛如一条沧桑的巨龙,卧于碧波之上。它的前身是一座简易木桥,在悠悠岁月中,承载着无数行人的脚步与梦想。1939 年,抗战的烽火蔓延至这片土地,为了抵御外敌,方便通行,木桥被改建为石墩桥基大型廊坊式木桥。这座木桥不仅坚固耐用,还为行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庇护,成为了当时龙南交通的重要枢纽。

1949 年 8 月 19 日,那是一个改写龙南历史的日子。解放的曙光穿透阴霾,解放军战士们如汹涌的洪流,从这座桥上冲进县城,宣告了龙南的新生。从此,这座桥被赋予了新的名字 —— 解放桥,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龙南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伟大历程。1964 年 12 月,重建后的解放桥焕然一新,以更加坚实的姿态屹立在渥江之上,继续承载着时代的重任。

而石路桥,这座位于龙南城西偏北处的石拱古桥,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它长 100 多米,9 座石墩宛如巨人的脚掌,稳稳地扎根于江底,支撑着桥身的雄伟。据传,这座桥是明朝袁立煌心怀善念,慷慨捐钱建造的,他的义举,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便利,也在岁月中留下了一段佳话。1932 年 7 月 16 日,红四军第十一师先遣部队如神兵天降,从信丰崇仙而来,踏过这座石路桥,攻入县城,为这片土地注入了革命的热血。1971 年 7 月 1 日,新建的水泥桥竣工通车,被命名为桃江桥,但在民间,人们依旧习惯称它为石路桥,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无法磨灭。

三码:商贸的余音

东门码头,位于下荳行古城门东侧数米之外的渥江边,它宛如一位暮年的商贾,静静地伫立在江边,回忆着往昔的繁华。在古代,这里是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大宗货物如潮水般在此装卸,码头边,船工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不停,号子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闹的商贸交响曲。岸边,店铺林立,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云集,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座码头,不仅是龙南城区历史规划布局的鲜活佐证,更是研究龙南城市发展与码头水路交通贸易的珍贵实物参考。

犁头嘴码头,地处县城城墙外桃江与渥江的汇合处,那尖角状的陆地,恰似犁之尖嘴,形象而生动。这里,曾是木排的栖息之所,一艘艘木排宛如游动的巨龙,停靠在岸边。1978 年 12 月,犁头嘴码头建成,瞬间成为龙南港的中心码头,也是当年 “三南” 地区最大的港口。彼时,码头上起重机挥舞着巨臂,装卸着货物,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景象。它见证了龙南水运事业的鼎盛时期,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胡屋码头,位于渥江的龙洲胡屋地段,虽没有东门码头和犁头嘴码头那般声名远扬,但它同样承载着胡屋一带居民的生活记忆。往昔,这里是人们洗衣、取水的地方,妇女们蹲在码头边,一边捶打着衣物,一边唠着家常,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水花。如今,岁月的变迁让码头的功能逐渐弱化,但它依旧是胡屋人心中的情感寄托,见证着家族的繁衍与传承。

四文:文化的薪火

学宫,这座承载着龙南文化灵魂的殿堂,静静地坐落在古之集贤坊。大成殿、崇圣殿、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错落有致,宛如一部部厚重的文化典籍,等待着后人去翻阅、去解读。据旧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宋元祐年间,但具体建筑时间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从考证。宋元祐三年,县令许彦光心怀对文化的敬畏,修缮学宫,并始建县学,从此开启了龙南文化教育的先河。此后,学宫历经多次寇毁火焚、建拆,却始终如一颗顽强的种子,在岁月的风雨中扎根生长。清乾隆四十六年,知县冷泮林在原地复建学官,让这座文化殿堂重焕生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县委建办公楼时,挖出当年学宫的 “双龙柱”,这对历经沧桑的石柱,宛如两位忠诚的卫士,被立于县委大门两侧,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

龙城书院,在原龙南师范校址上,曾经书声琅琅。康熙二十九年秋天,县令郑世逢心怀教育的热忱,捐出自己的俸禄,建成了这座书院。此后,书院历经多次修缮扩建,成为了龙南文化教育的摇篮。在这里,莘莘学子们怀揣着梦想,日夜苦读,追求着知识的光芒。乾隆六十年,龙城书院改名为龙门书院,并在西侧新购土地,建考棚,作为本县岁试和招收儒学生员的场所。光绪二十九年,龙门书院顺应时代的潮流,改为官立和志学堂,后又改师范学校。这座书院,在两百一十三年的岁月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贤才,为龙南的文化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观德亭,与王阳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德十三年,王阳明平定三浰之后,心怀对文化的尊崇,拜谒孔庙。当他看到孔庙栋宇破败,不禁 “咨嗟久之”。于是,他毅然拿出部分平浰缴获的钱财,修复孔庙,重修观德亭,并著《观德亭记》。在这座亭子里,王阳明或许曾凭栏而立,思考着社会治理的良方,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龙南的文化天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塔,矗立在龙南城西南郊外四里处,宛如一支巨笔,直插云霄。因其常有雁阵排空而过,故又称雁塔。雁塔朝烟,如梦如幻,是龙南古八景之一。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文塔上,塔身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烟雾之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这座文塔,不仅是龙南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人们对文化的敬仰与追求的象征。它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抒发情怀,为龙南的文化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五井:生活的源泉

下西门井,位于下西门街赖屋巷口,宛如一位默默奉献的母亲,用甘甜的井水滋养着一方百姓。井口的石头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那一道道深深的绳索痕迹,记录着它历经的沧桑岁月。清晨,阳光洒在井台上,居民们提着水桶,络绎不绝地前来打水,他们一边打水,一边交流着家长里短,井台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大刘屋井,紧挨着大刘屋建筑一侧,它与大刘屋的居民们相依相伴,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夏日的夜晚,人们围坐在井边,享受着井水带来的清凉,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大人们则讲述着古老的传说与故事,井边成为了人们消夏娱乐的好去处。

社官下井,位于社官下巷北侧,它静静地隐藏在小巷之中,宛如一颗被岁月遗忘的明珠。虽然它的名气不如其他几口井那般响亮,但它却在默默地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着生活用水,是居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奉政第井,已有 400 余年历史,位于民主街通往奉政第的路上。它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奉政第的辉煌与变迁。在过去的岁月里,这口井的水不仅满足了奉政第内居民的生活需求,还见证了家族中无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司马第井,位于司马第北端,太史第右侧,它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司马第和太史第。井中的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建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曾经,这里是司马第和太史第的居民们生活的重要水源,如今,虽然居民们的生活用水方式发生了改变,但这口井依旧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

六街:生活的脉络

解放街,这条曾经的东大街、大街、黄道生,从解放桥头至学门口,与红旗大道北端相接,宛如一条时光的长廊,串联起龙南的过去与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它被赋予了新的名字 —— 解放街,1979 年,铺设了水泥路面,从此焕然一新。从建街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解放街一直是龙南县城的主要商业区,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行人如织,热闹非凡。这里,曾经有过繁华的集市,人们在这里买卖商品,交流信息,享受着生活的乐趣。2023 年,解放街修缮为黄道生骑楼老街,并打造 “百年黄道生、古巷慢生活” 品牌,古老的骑楼建筑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了龙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德邻坊街,与解放街相邻,宛如一位温婉的女子,静静地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从老东门起,西止老人民礼堂,北邻镇龙台,这条约 130 米长的街道上,古建甚多,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漫步在德邻坊街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的岁月。街边的老屋,虽然有些破旧,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斑驳的墙壁、古老的门窗,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龙南老城那份宁静与祥和,体验到传统生活的独特魅力。

下西门街,起于下西门城门,止于民主街原县小水电公司,约 380 米长。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建筑史书,是 “堂横式” 建筑民居的典型代表和重要遗存。下西门古城墙、古城门以及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存较好,街区内历史街巷纵横交错,均保留了原有的肌理与格局。走在下西门街上,你可以看到古老的城墙蜿蜒而过,城门威严耸立,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街边的民居,错落有致,门窗上的木雕、砖雕精美绝伦,展现了龙南传统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领略到龙南老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西门街,西起上西门,北至下西门街,约 250 米长。它宛如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见证了龙南的发展变迁。街道两旁,既有古老的建筑,也有现代的商铺,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走在上西门街上,你可以看到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天,孩子们在街边嬉戏玩耍,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息。这里,是龙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龙南城市发展的生动缩影。

下南门街,南起下南门,北至文化街,约 270 米长。它宛如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时光隧道,将下南门古城楼与文化街紧密相连。下南门古城楼,门楣上 “向明门” 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城楼净高 8 米,上盖青灰瓦片,看上去像双层楼房,实则是中间架空的亭阁。两层天面的四角有飞檐翘起,宛如展翅欲飞的凤凰。沿着下南门街漫步,你可以感受到古城楼的雄伟气势,也可以欣赏到街边的传统建筑和特色小店。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生活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十字街,南起文化街,北至下西门街东端,约 190 米长。它宛如一个城市的心脏,连接着龙南老城的各个角落。这里曾经是龙南县城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虽然商业中心有所转移,但十字街依旧保留着那份独特的魅力。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购买到特色手工艺品,感受到龙南老城的独特风情。十字街,是龙南人记忆中无法磨灭的一部分,它见证了龙南的繁荣与发展,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七门:历史的守望者

踏入龙南老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座座饱经沧桑的城门,它们宛如坚毅的卫士,见证了岁月的风云变幻。

下荳行门,位于老城区东北面的渥江西岸,始建于明崇祯九年。由返乡乡贤许明佐、曾汝召倡办,知县谭心学主办,拓宽城池、扩城垣近千丈,增建城门 6 座,东北方向的 “朝阳门” 就是如今的下荳行古城门。单孔上圆拱形门洞结构,上部半圆形青砖拱券,门洞面阔 2 米,进深 2.4 米,拱顶高 3 米。城门因地势而建,八级台阶逐级递高,内外高差约 1.6 米,现有城墙高 4.8 米,外侧门框青砖镶边,无题字。往昔,这里是货物进出的重要通道,水路运输的大宗货物在此装卸,码头边船工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不停,号子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如今,城门虽已不再承担交通重任,但它那古朴的身姿,依旧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繁华与喧嚣。

翰屏门, 1932 年,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城东内墙被拆除,辟为城基马路,古城的南门启文门改建成了可以通汽车的翰屏门。它的出现,标志着龙南城市交通的一次重大变革,见证了龙南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翰屏门成为了龙南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龙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南门,曾经位于县红旗大道东南端与龙桂路交汇处,虽现已拆除,但它在龙南人的记忆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过去的岁月里,上南门是县城的重要门户,城门巍峨耸立,守卫森严,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迎来送往了无数的行人与客商。如今,虽然上南门已不复存在,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却永远不会被磨灭。

下南门古城楼,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县城南略偏西处。城楼门楣上阴刻着 “向明门” 三个大字,县志上也称此门为 “向明门”,但民间百姓按方位一直称其为下南门。它建于明崇祯九年,后几经重修。城楼净高 8 米,上盖青灰瓦片,看上去像双层楼房,实则是中间架空的亭阁,两层天面的四角飞檐翘起,气势恢宏。城门门洞颇为深长,设计为两道门。内为厚重的双扇木门,外侧镶有铁皮,古时守军早启晚闭此大门。外为一道厚闸门,遇敌军来攻或城外洪水来袭时,闸门从城楼上放下,可保城楼牢不可破。1982 年,龙南县人民政府将下南门古城楼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明示。如今,它已成为龙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不仅是龙南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龙南人民的骄傲。

上西门,位于现人民大道东侧,特殊学校(西山观)附近,现城楼门洞依旧完好。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曾经,上西门是龙南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门坚固,守卫森严。如今,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上西门依旧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庄重,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下西门古城门(又名镇安门),位于老城区西北面的桃江东岸。始建于明成化元年,由原土筑城垣改为青砖城垣,建成后因战乱、水患等原因多次损毁,后几经重修、增筑,形成了如今单孔上圆拱形城门的基本结构形态并沿用至今。单孔门洞面阔 2.7 米,拱顶高 3.2 米,进深 3.3 米,门洞上部半圆形青砖拱券,中部截面设贯通式门槽,城门青砖上至今仍保存有铭文砖,砖上阴刻 “嘉靖九年六月龙南县城砖记” 等文字。下西门古城门两侧青砖城墙保存基本完好,长度近 220 米。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默默地记录着龙南的风雨变迁。

北门,位于下荳行巷北端。明成化元年,巡按御史陈选令知县谢泽征百姓烧砖筑城,同时建有可射箭和瞭望的垛墙 750 个,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城楼 1 座,旧塞北门城楼称 “望江楼”,后废。龙南城池的青砖墙始于此时。北门,虽已没有了昔日的雄伟城楼,但它所在的位置,依旧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回忆。

八第:家族的传承

龙南老城的街巷深处,隐匿着许多古老的宅邸与祠堂,它们是家族兴衰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柏盛堂,俗称刘屋祠堂,是龙南唯一独具闽西建筑风格的祠堂。建造年份虽无资料考证,但面积达 395.25 平米,两层建筑。据记载,是当时一名叫刘发禄的人从福建湘坑湖移居来龙南后建造。2023 年,城市社区按照 “修旧如旧、修复原貌” 的理念将其修缮,并引进赣州、龙南大漆非遗传承人,将柏盛堂建设成 “客家漆艺馆”。如今,踏入柏盛堂,仿佛踏入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大漆的光泽与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也让这座古老的祠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蔡屋祠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由徐铭钧(徐老四)建造,后来卖给了蔡氏,现居住人已是蔡氏第六代。祠堂门所对建筑为清朝嘉庆年间徐铭钧建造的仓库,解放街老农行位置曾是徐铭钧经营的当铺。这座祠堂,不仅见证了家族的变迁,也反映了当时的商业发展。在岁月的流转中,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承载着蔡氏家族的记忆与情感。

廖屋祠堂,始建于清朝光绪 26 年,由廖期光开始建造,1904 年建成,1940 年重新修缮至今。此建筑中西结合风格,面积较大,曾为龙南镇政府办公场所。廖期光,清朝咸丰甲寅年生,龙南夹湖峇谭人。走进廖屋祠堂,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融合之美,中式的飞檐斗拱与西式的建筑元素相互映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这里,不仅是家族祭祀的地方,更是历史文化交流的见证。

奉政第,关于它的建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嘉庆年间徐氏名绥建,命为奉政大夫,后建奉政第;又传徐成淓,诰赠奉政大夫,陕西孝义川同知,晋赠朝议大夫加知府衔陕西乾州直隶州知州,后建奉政第。这座宅邸,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辉煌,建筑风格庄重典雅,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气派。

槐花树下太史第,公元清康熙四十五年,徐之璋由关西迁居县城槐花树下对面的老屋子,其子徐成淓於清雍正年前后创建槐花树下祖居。徐成淓诰赠奉政大夫,陕西孝义川同知,晋赠朝议大夫加知府衔陕西乾州直隶州知州,后人建此太史第。太史第内,庭院深深,建筑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家族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家族的荣耀通过建筑代代相传,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

东南工合,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组织经济力量支持抗战,1939年12月,“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正式成立,站址设土地祠赖屋。1942年撤销“工合”龙南指导站。“工合”活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团结抗战救国的重要作用。

大刘屋,是宽阔的三进式宗祠,建筑雕梁画栋,总面积约 240 平方米。宗祠两边各有二个院落,整体呈半圆形,占地约四五亩,祠堂取名为 “受经堂”。据传,刘大礼为大刘屋开基祖,大刘屋祠堂是他后裔所建。每逢祭祀等重大节日,大刘屋后人便会齐聚于此,缅怀祖先,传承家族的精神。那古老的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维系着家族的纽带。

上西门街太史第,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徐名绂所建,是古城徐氏家族六座祠堂中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公馆式祠堂,属龙南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史第坐西朝东,占地面积 10680 平方米。门匾上由青石阴刻 “太史第” 字样,里面便是三进式祠堂。走进太史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那高大的门楼、宽敞的庭院、精美的木雕、砖雕,无一不展示着当时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也见证着徐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九巷:生活的脉络

龙南老城的街巷,宛如一张细密的网,连接着每一个角落,也串联起了人们的生活。

下荳行巷,因朝阳门是古龙南县城唯一一个水路城门,城门外为码头,通过水路运输的大宗货物多在此装卸,且以豆品粮油为主,慢慢形成农产品行市。又因通往码头,地势趋下,相对有房,通道为巷,故而得名。往昔,这里热闹非凡,商贩的叫卖声、船工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如今,虽然繁华已逝,但巷子里依旧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宁静,偶尔还能看到几位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回忆着过去的时光。

老城背巷,从原人民礼堂左侧起,经龙南镇小学至桃江桥,因地处老县城城墙墙背,故称老城背。又因城墙外古有镇龙台,这一带也叫镇龙台。走在老城背巷,能看到古老的城墙在一侧默默伫立,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巷子里,孩子们的欢笑声不时传来,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嬉戏玩耍,为老城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徐屋巷,从土地祠至槐花树下,因居民大都姓徐,故又称徐屋巷。又因这一片区种植槐树较多,所以也叫槐花树下。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居民们在树下乘凉聊天,孩子们在一旁追逐打闹,充满了生活的温馨。这里,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区。

赖屋巷,从肖屋巷大刘屋至下西门巷止,长 300 米,宽 2.5 米,属居民区。因赖姓在此建居最早,故而得名。巷子里,房屋错落有致,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偶尔能看到几家小店,售卖着日常生活用品,为居民们提供着便利。在这里,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互帮互助,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肖屋巷,从大刘屋至十字街止,长 150 米,宽 3 米,属居民区。此处肖姓人居住较多,并建有肖家祠一栋,因此称肖屋巷。巷子里,肖家祠显得格外庄重,每逢节日,肖氏族人便会在此举行祭祀活动,传承家族的传统。而平日里,巷子里则是一片宁静祥和,人们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塘背巷,从下西门路至原县供销社仓库,长约 140 米。因欧屋前面有口大池塘,巷路沿塘而过,所以叫塘背巷。夏日的傍晚,池塘边凉风习习,居民们会来到这里散步、乘凉,欣赏着池塘里的荷花。微风吹过,荷叶摇曳,荷花飘香,让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景色之中。

社官下巷,从原龙南二中起至下西门街,长 200 米,宽 2.5 米,属居民区。从前此地设有社官坛而得名。巷子里,老人们坐在门口,悠闲地聊着天,孩子们在一旁玩耍。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惬意。

司马第巷,从老龙南中学右侧巷口至上西门街,因路上原有一座司马第府,故称司马第巷。走在这条巷子里,仿佛能看到当年司马第府的繁华景象。虽然府邸已不复存在,但巷子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谢屋巷,从老龙南镇政府至下南门谢屋止,与文化街相接,长 200 米,宽 2.5 米,属居民区,因谢姓建居较早而得名。巷子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味,家家户户的厨房飘出饭菜的香气。这里的居民们,过着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构成了龙南老城最生动的画面。

十里古城墙:岁月的丰碑

龙南古城墙,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环绕着老城。它约 2900 米,2023 年修复了解放桥 — 犁头嘴 - 下西门共约 1300 米,下一步计划从解放桥往龙泽居桥方向延伸,从下西门往窑头桥方向延伸,形成半合围形状,长约 5000 米,故称十里古城墙。古城墙始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历经多次修缮与增筑。它见证了龙南的繁荣与衰落,战争与和平。在过去,它是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保护着城内百姓的安全。如今,它成为了龙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沿着古城墙漫步,抚摸着那古老的青砖,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城墙下,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人们在这里下棋、聊天,孩子们在这里奔跑、玩耍。古城墙,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龙南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

龙南老城,这座承载着千余年历史的古城,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里,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品味、去铭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