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彩新的头像

廖彩新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14
分享

于乡土中扎根,在创作中修行 ——读赖丽芳《创作是一段深深向地下扎根的修行》

赖丽芳是龙南籍一位优秀女作家,她的《夹湖谣》,是一本承载着浓厚乡土情怀与深刻创作感悟的散文集,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龙南客家乡村的独特风貌,也袒露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坚守与执着 。这不仅是一部个人记忆的打捞录,更是一场关于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辨。当城市化的洪流冲刷着传统村落的肌理,作者以近乎修行的姿态俯下身来,在夹湖的泥土与炊烟中,为消逝的故乡筑起一座精神的围屋。

一、原乡记忆:从生活碎片到文化基因的解码

夹湖的晨雾里藏着作者创作的最初密码。在那座客家围屋的阁楼上,年少的赖丽芳曾无数次静观雨幕漫过山峦——青瓦承接的不仅是雨滴,更是一方水土的生命韵律;天井悬挂的雨帘不仅分隔了内外,更框定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生活世界。敲糖客的叮当声穿越雨雾,与围屋灶台的烟火气交织,构成童年最鲜活的声景记忆;阿妈蒸制的高粱粟、娭毑织就的冬头帕,则以味觉与视觉的双重印记,将客家女性的生活智慧刻进作者的生命底色。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片段,实则是客家文化最生动的注脚:围屋的构造暗含着宗族聚居的伦理秩序,器物的使用承载着与自然共生的生存哲学,甚至雨水中浮动的葫芦瓢,都隐喻着乡土生活随遇而安的韧性。

太平江的流水为这份记忆注入时间维度。作者笔下的江水"自南向北一路走来",不仅滋养着太平堡的子孙,更串联起客家先民南迁的史诗。《夹湖史话》中"由偏僻洪荒到兴旺之乡"的记述,与作者记忆里"青石板路上的哒哒声"形成互文,让个体经验升华为族群记忆。当成年后的作者重访故地,那些散落在屋角的竹篾篮、土陶瓮、老青瓦,便不再是普通的旧物,而是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它们的沉默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地诉说着:乡土的消逝从来不是简单的空间变迁,而是一整套生活哲学与文化基因的断裂。

二、创作修行:在消逝与留存之间搭建桥梁

面对故乡的"物是人非",赖丽芳选择以创作完成"精神还乡"。这种还乡绝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带着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文化根脉。为书写《土陶瓮》,她跟随父亲寻访窑下村的老匠人,目睹龙窑依山攀延的古朴身姿,触摸老式脚踏陶轮的温润木纹。那些看似随意散落的泥刀、石锤,实则是匠人用毕生经验排列的秩序;一天一夜的烧制过程,不仅是泥土蜕变为陶器的涅槃,更暗合着文学创作从素材积累到艺术成型的艰辛。作者敏锐地发现:老匠人对"手艺不能丢"的朴素坚持,与自己执着于记录乡土的创作初心,本质上是同一种精神——那是对文明传承最本真的敬畏。

这种创作修行在《燕翼围图》的展出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当展厅保安大哥驻足画前,道出"让人想家"的心声时,作者深刻体会到:创作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技法的精湛或辞藻的华丽,而在于能否唤醒读者心中沉睡的文化基因。正如老匠人小心翼翼取出新出窑的土陶瓮,创作者面对自己的作品时,同样怀揣着对生命本真的敬畏。那些收录在《夹湖谣》中的27篇散文与19幅插画,因此超越了个人创作的范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文字记录着即将消逝的生活方式,插画则以视觉语言重构了记忆中的乡土肌理,二者相互辉映,共同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

三、文化坚守:非遗传承与文学使命的同频共振

在赖丽芳看来,文学创作与非遗传承是同频共振的精神修行。她笔下的"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先辈在劳动中产生的对天地的敬畏",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木里繁花》中堂舅公的红绸木墨斗,不仅是一件木工工具,更是匠人对技艺美学的极致追求;《蓼花酒饼》里花果婆酿造的酒坛,封存的不仅是酒香,更是客家女性坚韧独立的生命态度;《阿姐山土纸》中老田叔恪守的"纸药"秘方,实则是传统工艺与自然法则对话的密码。这些老手艺人或许不懂"非遗"的概念,却以最朴素的坚守,践行着文明传承的使命。

这种坚守与作者的创作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当城市化浪潮裹挟着年轻人涌向城市,当传统手艺在工业文明面前节节败退,赖丽芳选择逆流而上,以文学与绘画为武器,与时间赛跑。她记录下土陶瓮的制作工艺,实则是为即将消失的龙窑文化留下档案;她描绘出围屋的檐角飞翘,本质上是在重构客家建筑美学的精神图谱。这种记录与描绘,带着抢救性的紧迫感,却又不失从容的诗意——就像窑下村的龙窑,虽历经岁月斑驳,仍在时代的风雨中守护着一团不灭的火种。

结语:扎根大地的写作,对抗遗忘的修行

赖丽芳近日在【著书者说】撰文的标题:《创作是一段深深向地下扎根的修行》,这个比喻道破了所有乡土写作者的精神姿态——唯有像客家先民那样,在熟悉的土地上深深扎根,才能汲取足够的养分,抵御时代的风雨。《创作是一段深深向地下扎根的修行》的价值,正在于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村庄的变迁史,更探索了一种文学创作的可能性:当故乡难以回归,我们能否通过文字与画笔,在精神层面重建一个更丰盈的故乡?当传统面临断裂,我们能否以创作之名,让那些即将消逝的声音、色彩与温度,在文明的长河中获得永恒的生命?

翻开《夹湖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龙南客家的乡村图景,更是一位写作者以赤子之心完成的文化寻根。那些雨打青瓦的声响、老匠人专注的神情、围屋炊烟的轨迹,最终都化作文学的根须,深深扎进民族文化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赖丽芳的创作早已超越了个人表达的范畴,成为一场对抗遗忘的集体修行——而这,或许正是乡土文学最珍贵的精神底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