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隅,静卧着一片被时光淬炼的净土。这里的天,蓝得如同刚被濯洗过的宝石;这里的云,白得宛若初绽的雪莲。雪山如白玉屏风伫立天际,牧歌如远古召唤回荡山谷,信仰如不息经幡飘扬心间——这便是青海湖与其滋养的达玉部落。告别新疆之后,我们便来到了青海省西宁市,有幸踏上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圣湖初现:天地间的蔚蓝诗篇】
翌日,晨光初破,西宁城尚在薄雾中浅眠。西宁地处高原,海拔较高,清晨的空气往往格外清新,带有一丝凉爽的微风,让人感到格外舒适。西宁街道还相对宁静,只有早起的人们开始忙碌的身影和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打破了晨的寂静。
街道两旁的杨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为即将开始的旅程奏响序曲。此时有一片云朵飘过,被晨光染上绚烂的色彩,为这幅清晨的画面增添了几分诗意。
我们是与当地旅游团组合前往青海湖的,乘坐的旅游车缓缓驶出城区,穿梭于蜿蜒曲折的公路上。窗外的景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初升的太阳将金色的光芒洒向广袤的草原,草尖上的露珠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在晨光的勾勒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黛色,宛如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虽然时值盛夏,不见岑参笔下边塞的萧瑟,但那份天地苍茫的壮阔却是相通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如珍珠般散落,悠闲地啃食着带着露水的青草。偶尔可见牧人骑着马儿驰骋,那矫健的身影在蓝天绿草间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野花混合的清香。车内的游客们都屏息凝神,期待着与圣湖的初见。
当第一抹蔚蓝跃入眼帘时,车内响起一片惊叹。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蓝,比天空更深邃,比海洋更纯粹,静默地铺陈于天地之间,仿佛大地睁开了一只蓝色的眼睛,深邃地凝视着苍穹。
明代诗人朱栴“百顷玻璃一色开”的诗句在此刻变得无比鲜活。青海湖的湖面宛如巨幅青绸铺展至天际,阳光碎作万千银鳞,在微波上轻盈跃动。更令人称奇的是,由于深度、光线与矿物质的共同作用,湖水呈现出翡翠、靛青、宝蓝等层层叠叠的色阶,恰似一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渐变织锦,每一次眺望,都能收获新的惊喜。
我们选择在黑马河附近下车,这里是观赏青海湖的最佳位置之一。站在湖畔,但见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卵石在水波的荡漾下若隐若现。偶尔有几只渔鸥掠过水面,翅尖轻点湖水,漾开一圈圈涟漪,打破了湖面的平静,却又增添了几分生机。
【湖山寻幽:生命之源的礼赞】
驻足湖畔,我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海拔3198米的青海湖,这个被大自然宠爱的孩子,在夏日里展现出了它最为迷人的一面。它犹如一幅缓缓展开的绝美画卷,将大自然的壮丽与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阳光倾洒,为这片蔚蓝的绸缎镀上流动的银边,光芒耀眼却依旧守着一份高原独有的宁静。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虽为秋月之句,但用以形容夏日青海湖的平静与清澈,亦是恰到好处。
远处,雪山巍峨,与蓝天相映成趣,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雕刻。牛羊悠闲地漫步其间,偶尔低头啃食鲜嫩的青草,或是昂首高亢,享受着这份宁静与自由。
夏日的风,轻轻拂过湖面,带来一丝丝凉爽与惬意。沿着木栈道缓缓而行,耳边是微风拂草的低语,鼻尖是花草的清新香气,脚下是厚实而有弹性的木板,两旁是茂盛的牧草和绚丽的野花。金黄的油菜花与绛紫的格桑花在湖畔交织成锦,暗合了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只不过这里接天的不是莲叶,而是绵延不绝的花海。
微风拂过,花浪翻滚,花香混合着湖水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顿觉神清气爽。细看那些格桑花,八片花瓣薄如蝉翼,在阳光下几乎透明。藏族人相信,格桑花是幸福之花,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谁就能获得永久的幸福。
在这里,我们还有幸参与了一场藏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庆祝着属于他们的节日。临近七十的姐夫被这份欢乐所感染,也加入其中,跟着节奏轻轻摇摆起来。这份欢乐似乎具有感染力,让我们与周遭陌生旅人的距离也拉近了。就在我们沉浸于这份喜悦时,竟在人群中听到了熟悉的乡音——两位来自我们家乡湖南的旅人,正同样面带惊喜地望着我们。
“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瞬间涌上心头。我们湖南虽湖泊众多,却因这片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而与他乡游子相聚于此。我们分享着彼此的见闻,畅谈着对这片净土的感悟。在那一刻,不同背景的心灵因对自然的共同热爱而紧密相连,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温暖美好了。
在湖边的一个角落,我发现了一片奇特的石头滩。这些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却都散发着一种温润如玉的光泽。我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这些石头,感受着它们历经千万年风雨侵蚀后留下的痕迹。这些石头,就像是青海湖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与传说。我想,这便是“湖畔玉韵”的真正含义吧——在这片充满神秘与美丽的土地上,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都蕴含着生命的韵律与自然的奥秘。
走近海水滩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湛蓝而深邃的湖水,湖水清冽得触手可及,令人未涉其中,已觉凉意漫上足尖,仿佛是大自然最纯粹的眼泪,静静地躺在这片高原之上。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如同无数颗钻石在轻轻跳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远处的雪山倒映在湖面上,与天空中的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
这时,我脱下鞋袜,赤脚走入浅水区。湖水清凉宜人,轻轻拍打着脚踝。我俯身掬起一捧湖水,海水在手中轻轻摇曳,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内心的纯净与宁静,可以感受到海水的柔软与细腻,那清凉的触感瞬间传遍全身。仔细观察,手中的湖水清澈透明,微微泛着淡绿色。轻轻一嗅,有一股淡淡的咸味,这是内陆咸水湖特有的气息。
此时此刻,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舔一舔手里那凉飕飕咸济济的海水,让那清新的空气和淡淡的海水味道充满了我的胸膛。这种感觉无比舒畅,仿佛整个身心都被大自然所包围,与这片神奇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接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特别幸运的是,在二郎剑景区湖边,我有幸目睹到那传说中青海湖的精灵一一黄鱼。刚开始一看,我还以为是我们湖区的鲇鱼。更近一看,在这片蔚蓝与光芒之中,这些无鳞的勇士在澄澈的湖水中自在游弋,银灰色的背脊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它们时而聚集成群,如银练般在水中舞动;时而独自潜游,在湖底的石缝间寻觅食物。
导游告诉我们:这是黄鱼,又名裸鲤。每年春夏之交,裸鲤都要逆流而上,到淡水河流中产卵。它们奋力跃过一道道障碍,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凝视它们溯流奋游的身姿,毛泽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词句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这是对生命力量最生动的诠释。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湖鱼跃三跃,福报满仓廪。”在藏族同胞看来,裸鲤不仅是青海湖的生态指标,更是吉祥的象征。我们静静地站在观鱼台上,看着这些生命的舞者在水中划出优美的轨迹,恍然领悟到生命的坚韧与美丽
你再看,它们在水中游动时,身姿曼妙,宛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每当我看到它们跃出水面,或是在水中翻腾嬉戏时,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也会毫不犹豫地拿起相机,给它拍个美景照,以此永久留念。
【秘境探玉:文脉传承的活态画卷】
告别青海湖,我们前往达玉部落。车子在草原上行驶约一个小时后,一片色彩斑斓的帐篷群映入眼帘。这就是达玉部落——一个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藏族文化体验区。
刚下车,一位领头的藏民接待了我们。他穿着传统的藏服,脸上洋溢着淳朴而热情的笑容。他身体微躬,右掌合十于胸前,道一句“扎西德勒”,我们不知所云,就学着他的样子回着礼节。
步入部落里,我们被迎风招展的经幡所吸引。五彩的经幡在蓝天下猎猎作响,每一声响动都像是在诵经祈福。藏族同胞告诉我们,经幡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蓝天、白云、红火、绿水和黄土,这是藏族人民对自然元素的崇拜和感恩。
在部落的展览馆内,一段尘封的往事让我们动容。1958年,为了支援国家的核武器事业,达玉部落的牧民们进行了一次史诗般的迁徙。“炉火未熄即启程”,这句古老的谚语成了当时真实写照。展览馆的老照片上,牧民们扶老携幼,赶着牛羊,穿越茫茫草原,翻越崇山峻岭,最终在青海湖畔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诗句。不同的是,这里的“羌笛”化作了牧歌,“杨柳”变成了格桑花,而不变的是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一位藏族老阿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眼中闪着泪光,但嘴角却带着自豪的微笑。她说:“草原儿女心向祖国,这是我们的光荣。”
在部落的广场上,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转经的老人。他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清澈如青海湖水。老人邀请我们到他的帐篷里品尝酥油茶。帐篷内陈设简朴,却处处透着藏族文化的韵味。
老人熟练地打制酥油茶,木筒与陶碗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他一边打茶,一边用浑厚的嗓音吟唱古老歌谣:“雪山是父亲的脊梁,湖泊是母亲的心房。”当金黄的酥油茶倒入镶银的木碗时,浓郁的奶香顿时弥漫在整个帐篷里。
品着醇厚的酥油茶,老人向我们解释了“扎西德勒”的深意。这不仅是句祝福语,更蕴含着“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生活哲学。他说,藏族同胞崇尚自然,知足常乐,这种智慧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
夕阳西下时,部落里燃起了篝火。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穿着节日盛装,为我们表演了传统的藏族舞蹈。色彩艳丽的藏袍在火光映照下更加绚丽,清脆的铃铛声伴随着高亢的歌声在夜空中回荡。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蹈的队伍,虽然动作生疏,但却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
【暮色心语:心灵净化的永恒瞬间】
夜幕降临,当我们即将离开时,最后一缕夕阳穿透云层,为青海湖和达玉部落镀上了金色的霞辉。经幡仍在风中诵经,湖水依旧轻轻拍岸,一切都如千百年来那样宁静而永恒。
回望这片土地,我忽然想起仓央嘉措的诗句:“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而我们此行,或许就是为了触摸这片净土的心跳,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湖畔玉韵。
这片被自然与信仰共同滋养的土地,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湖水般深沉的灵魂涤荡。湖畔玉韵,不只是风景的韵律,更是生命的韵律、文化的韵律。它将如心底的明月一般,永远闪烁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提醒着我们:在这喧嚣的尘世中,仍有一方净土,可以让灵魂安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