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子,你看,这是小果子的新蓬蓬裙,粉嘟嘟的,像朵花。”奶奶举着手机凑到我跟前,浑浊的眼睛里闪着亮光。屏幕里,三岁的小果子正举着玩具猴子转圈圈,稚嫩的笑声就没有停止过。我看着奶奶的手,指节上的茧子还在,但指尖却变得灵活了,她划屏幕时像在捡拾刚生下来的鸡蛋,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温柔。
奶奶的手是一代人以农业为主的缩影。她指腹上的厚茧像晒干的橘子皮,掌纹里的土屑藏着一辈子——那是她种了五十年地的证据。可如今,这双满是老茧的手却学会了划手机屏幕,学会了在电商平台上下单买孙子的奶粉,甚至学会了用视频通话看远在重庆的重孙女。
奶奶的变化,始于爸爸的回归。爸爸本来是深圳一家工厂的高管,但是几年前,爸爸突然从深圳的工厂辞职,背着铺盖卷回了老家。那时,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整个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就没有留下来的,爸爸却反其道而行之。“我查了,咱们这儿的土壤适合种猕猴桃,而且现在搞生态农业有补贴。”爸爸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个智能检测仪,“你看,这土的湿度、肥力都能测出来,比以前靠天吃饭强多了。”
“你是不是疯了,好端端的干部不做,现在回来种地?”奶奶当时是这样骂他。奶奶还记得,二十年前爸爸第一次去深圳时,背着个破布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哭:“妈,我不想种地,太累了。”可现在,爸爸却蹲在地里,摸着刚栽下的猕猴桃苗,眼睛亮得像星星:“妈,你等着,明年这园子就能结果,到时候用电商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爸爸没说错。第二年秋天,果园里的猕猴桃挂了满树满藤,像奶奶晒在屋檐下的“棉核桃”——椭圆形的身子裹着一层青色或者浅棕的绒毛,像刚从棉堆里滚出来的,带着点人间的暖,挂在树上,像在说:“等我熟了,就变成甜津津的果肉,给你尝一口秋天的甜。”爸爸用手机拍了视频,找深圳的朋友帮忙,发到电商平台上,没想到没几天居然接到了订单。奶奶站在一边看着快递员把一箱箱猕猴桃搬上车,嘴里不停的念叨着:“这玩意儿真神,不用赶大集,就能把果子卖到全国去。”她又赶忙过去蹲在旁边,帮着捡猕猴桃,手碰到箱子上的快递单,忽然问:“这上面的地址,是深圳吗?”爸爸点头,奶奶的手顿了顿,又继续捡,嘴角却翘了起来。
现在,爸爸的果园里装了智能监控,用手机就能看猕猴桃的生长情况。奶奶也忙了起来,她学会了用手机查天气预报,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今天要不要给猕猴桃浇水。“娃,你看,这上面说今天有雨,不用浇水了。”奶奶举着手机对爸爸说,语气里带着骄傲。
其实我并不太喜欢看直播,就觉得那玩意假,太做作,但是一次我去看非遗展,却让我改变了。去年,我在县城的非遗展上看到了老木匠王爷爷的木雕。他刻的凤凰栩栩如生,可旁边的摊位却没几个人。“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玩手机,谁还看这个?”王爷爷叹了口气,手里的刻刀无力的停在半空中,眼睛里满是无可奈何的神情。
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想起小时候,奶奶给我做的布老虎,想起爸爸给我刻的竹蜻蜓,想起村里的老人们用一辈子传承的手艺。“要是能用数字技术把这些手艺传下去就好了。”我自言自语着,忽然想到了直播。
第二天,我找到王爷爷,说:“王爷爷,我帮你开个直播间吧,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木雕。”王爷爷犹豫了半天,终于点了点头:“那就试试吧,要是没人看,就当玩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我用手机支架,把手机对着王爷爷,他还是那样漫不经心的雕刻,一切都没有改变。但是没想到,直播间开了没几天,就有了粉丝。我用VR设备让观众“走进”王爷爷的 workshop,看他怎么选木头、怎么刻刀、怎么上色。有个深圳的粉丝留言:“我小时候也有个这样的木雕凤凰,是我爷爷给我做的,现在爷爷不在了,看到这个,就像看到爷爷一样,我要买一个回来。”王爷爷拿着手机,看着留言,眼睛湿润了:“没想到,我的手艺还能让这么多人有了美好的回忆和寄托。”
现在,我的直播间里有了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做布老虎的张奶奶、编竹篮的李爷爷、扎风筝的陈叔叔。他们用传统手艺做出来的东西,通过直播卖到了全国甚至国外。有一次,一个日本的粉丝买了张奶奶的布老虎,留言说:“这只老虎很可爱,像我奶奶给我做的一样。”张奶奶拿着手机,笑着说:“没想到,我的布老虎还能走到外国去。”一个韩国的粉丝买了陈叔叔的风筝,留言说:“这风筝,像是爸爸给我做的一样。”
奶奶的手上的老茧在一点一点的软化脱落,她也学会了用智能门锁。今年春天,我们家搬进了新社区。社区里装了智慧系统,用手机就能开门、查快递、叫物业。奶奶一开始不敢用,说:“这玩意儿要是坏了,我怎么进门?”可后来,她发现用智能门锁比钥匙方便多了:“不用再带钥匙了,钥匙经常不知道丢哪里去了,现在好了,用这高科技,手一放就开了。”
社区里的变化不止这些。楼下的花园里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像星星落进了院子,星星点点明亮又有诗意;垃圾分类有了智能回收箱,扔垃圾的时候会自动称重,还能换积分;甚至连快递柜都能远程控制,奶奶不用下楼就能取快递。“现在的日子哦,比以前舒服多了。”奶奶坐在花园的长椅上,看着孩子们跑着玩,手里拿着手机,正在和小果子视频。
有一天晚上,我陪奶奶在花园里散步。风里飘着栀子花香,太阳能路灯照着我们的影子。奶奶忽然说:“我小时候,村里没有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早上起床,鼻子里都是黑色的灯油。出去远一点的地方,还只能用火把,现在好了,到处都是灯,比星星还亮。”花园里有许多供人休息的长椅,奶奶坐下去,她的手摸着长椅的扶手,突然发现上面有个智能按钮,她随手按了一下,“您好,这里是公园管理处,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哎呀,你看,这按钮,就像在家里一样,太温暖了。”奶奶笑着说。
那天晚上,我帮奶奶剪指甲。她的手放在我手里,还是那么粗糙,但指尖却变得柔软了。“杉子,你看,这是我昨天给小果子买的葡萄,已经发货了。”奶奶举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快递单号。“小果子说,想吃老家的葡萄,我就给她买了。”奶奶的声音里带着兴奋,像个刚学会新本事的孩子。
我看着奶奶的手,从种地一辈子打磨的老茧,变成了会划手机的灵活指尖;想到了爸爸的果园,从靠天吃饭的农田,变成了用智能设备的生态农场;我的直播间,从无人问津的非遗展,变成了连接世界的窗口。这些变化,像一股股暖流,悄悄的流进了我们的生活里。
空气里飘来妈妈煮的粥香,是我小时候最爱喝的小米粥。奶奶经常给我说:“粥要慢慢熬,才好喝。”我看着奶奶的手,忽然明白,新时代的变化,就像熬粥一样,慢慢熬,慢慢变,可里面的味道,还是原来的样子——是亲情的牵挂,是手艺的传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奶奶的手,拿着手机,和小果子视频;梦见爸爸的果园,结满了猕猴桃,快递员正搬着箱子;梦见我的直播间,有很多人在看王爷爷的木雕,留言说:“这就是中国的味道。”梦见社区里的星星灯,照着我们的影子,越来越长,越来越亮。
醒来时,窗外的天已经亮了。奶奶的手放在我手里,还是那么温暖。我知道,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而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慢慢生长,慢慢发芽,慢慢绽放。
这就是我们的新时代,是变化的,也是不变的。变化的是生活的模样,不变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份向往,会带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