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们书香苑小区放了一场露天电影。外孙女笑笑和她的几个同学并排坐在一处好位置,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银幕。也许电影的情节太感人,她们还边看边掉眼泪呢。
笑笑第一次这么搬着凳子坐在露天下与那么多人热热闹闹看电影,觉得很稀奇,缠着我,要我讲爷爷小时候看电影的事给她听。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乡村,小时候家里穷,温饱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娱乐项目,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就是天大的喜事,做梦都会高兴得笑出声来。
春插、双抢和秋收等农忙季节过后,是我们生产队和大队放电影的黄金时期。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不管远近,我都会赶去观看。有时饭都顾不得吃,就扛着板凳急冲冲出发。去得早,看到禾场上放映员正在忙着架杆拉幕布,我们就在一旁转溜,有时也能给放映员叔叔搭把手,帮其扶正高高竖立用来挂幕布的楠竹柱子,再不就围着汽油发电机和两个装有影片胶带的铁盒子,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个不停。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妹们动身得迟,怕赶不上电影开映,就径直抄近路从一丘种有红花籽的田里跑过。事不凑巧,我们恰好被邻队的生产队长逮住了,队长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我的衣服,很好地教训了我们一顿。妹妹胆小,被吓哭了。还好,我们赶到大队部放映坪,一看,银幕上才开始现出电影片名——《英雄儿女》。没有耽误看电影,我们几姊妹一个劲地乐,眼睛痴痴地注视着银幕,也不再在意刚才自己损坏庄稼挨骂的事了。
若是哪场电影我没及时看到,而看了的伙伴又在我面前一个劲地炫耀的话,我会听得目瞪口呆,同时也还会生点小嫉妒。所以,只要听说方圆几里路的某个地方放电影,得知了消息的我准会早早地回家告诉弟妹和父母,并叮嘱母亲早点搞饭吃。有时为了不错过一场好看的电影,家里饭没熟,我就先饿着肚子去,看完了再回家吃饭。甚至有时为了避免家长的责骂,回家时撒谎,说是在哪个同学或邻居家吃了饭,最后,只好心甘情愿饿一夜肚子。
在银幕上我认识并记住了许多人物,有正面人物,如潘冬子;有反面人物,如胡汉三。“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是我们模仿得最多的一句台词。在当时我们这些玩弹弓掏鸟窝的少年心中,打仗的电影才最打动人心。看《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演绎的多是枪林弹雨、血雨腥风,我们边看边摩拳擦掌,边看边噙着泪花。仿佛游击队员、解放军叔叔就是我们最亲最亲的好人,我们为失去好人而伤悲;鬼子和土匪就是我们最恨最恨的 坏人,坏人终逃不出人民的天罗地网,会被活捉或打死。
看露天电影,在当时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给了我们无穷的欢乐和享受,电影里的经典故事给了我乐趣,给了我教育。 关于爱、恨、保家卫国.....这种种情结我都是最早从电影里感悟的。《闪闪的红星》使我们认识了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从小就走上革命道路的潘冬子,《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中解放军的机智和勇敢的英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文化生活也日渐多姿多彩,我们再难看到当年或在队上禾场,或在学校草坪,或在农户晒谷坪上放映的露天电影了,也再难找回那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嘻闹感觉了······
听到这里,意犹未尽的笑笑,明亮的眼睛一眨不眨地望向我,并说,爷爷,露天电影好有味,要是能经常放映,那该多好呀!
感谢小区这次为我们提供的观影活动,让我陪笑笑看了一场露天电影,让我又重温了儿时的难忘时光,我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和笑笑一起看露天电影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