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林的头像

董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10/03
分享

笔尖筑梦与掌心赠暖,郑渊洁的童话情怀与人间担当

   当“童话大王”的笔尖在纸上勾勒出皮皮鲁的冒险、鲁西西的奇遇时,鲜少有人料到,这只写尽童真的手,会同时将千万善款递向苦难中的人们。从汶川地震时的38万急援,到玉树灾区的100万捐助,再到三个月募集五亿善款的奔走——郑渊洁以童话作家的身份,在现实里书写了比童话更动人的篇章。

“小时候总觉得他笔下的魔法是假的,后来才懂,他最厉害的魔法,是把写童话的温柔,变成了给灾区人的实在帮助,原来童话里的光,真能照进现实。”

童话的底色,从来都藏着作家对世界的深情。郑渊洁的童话能陪伴几代人成长,正因故事里从不只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有扎根现实的温柔。就像老木匠凿木时会留几分温度,他写故事时,总把对人间的疼惜揉进字里行间。他写舒克贝塔驾着直升机帮人运粮,写魔方大厦里的孩子用真诚化解矛盾,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里,藏着最朴素的价值观:善良是铠甲,共情是光芒。

他在书中写“同情,是一个人所能有的最善良的情感”,这话不是写给孩子的教条,是他揣在兜里的信条。2008年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时,他正趴在书桌上改《皮皮鲁总动员》的手稿,电视里倒塌的教学楼画面跳出来,他手里的笔“啪嗒”掉在纸上,墨水晕开像一片哭花的脸。没等编辑部催问,他当天就把刚到账的38万稿费打给了灾区——那笔钱够他买上百箱墨水,写更多童话,可他说“孩子的书包比书稿急”。原来,那个给孩子造梦的人,也在悄悄为苦难中的人们修补现实,就像他故事里的“万能胶水”,试图把破碎的生活重新黏合。

“咱们长大后总说童话是骗人的,可郑渊洁偏不,他把童话里的善意揣在怀里,遇到难处的人就掏出来,让我们知道,大人世界也能有童话里的温暖。”

如果说童话是郑渊洁情怀的诗意表达,那公益行动便是这份情怀最扎实的落地。2010年玉树地震那天,他刚给小读者签完最后一本《鲁西西外传》,手机弹出新闻推送,他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转头就给公益组织打了电话:“捐100万,优先给孩子买过冬的衣服。”有人问他“为何对公益这么执着”,他搓着满是墨水痕迹的手笑:“我写了一辈子孩子,知道他们怕冷,也怕疼。”这话简单得像句童话台词,却重得能压过所有华丽辞藻。

更让人动容的是2008年那场持续三个月的奔走。为给灾区募集善款,他走进上海东方卫视直播间,褪去“童话大王”的光环,像个普通志愿者般站在镜头前。起初他还紧张,握着话筒的手都在抖,可一说起灾区孩子没地方上课,他眼里就有了光:“各位朋友,哪怕捐一块钱,也是给孩子递了支铅笔啊。”

那三个月里,他每天五点起床赶直播,晚上十点回到家还得回复小读者的信。有次直播到一半,他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工作人员递来润喉糖,他含着糖继续说:“多讲一句,说不定就多一笔捐款。”最终募集到的五亿善款,像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流进了灾区的学校和医院。他或许少写了许多童话章节,却用行动写就了最厚重的“成人童话”——原来,童话里的英雄不必会飞檐走壁,只要愿意为陌生人弯腰奔走,便是人间的超级英雄。

“咱们常说要做个善良的人,可大多时候只停在嘴上,郑渊洁却把善良变成了行动,他让没读过童话的人,也享受到了童话里的温柔,这才是真的懂善良。”

在当代作家的精神图谱里,郑渊洁的选择标注了独特坐标。他不是传统意义上“阳春白雪”的作家,却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了作家的担当。有人说“童话是写给孩子的”,他却证明:童话里的善良与勇敢,本就该是成年人世界的底色。就像泰戈尔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郑渊洁偏要把世界看暖,再用行动让它更暖。

那些他捐出的善款,那些他募集的资金,就像他童话里的“星光”,或许微弱,却能照亮黑暗里的路;那些被帮助的人,或许从未读过《舒克贝塔》,却真切感受到了童话里的温暖。有个灾区孩子在感谢信里画了个拿着笔的小人,旁边写着“谢谢童话爷爷”,郑渊洁把信贴在书桌前,每次写稿累了就看看——那是比任何文学奖项都珍贵的认可。

这便是一个作家最珍贵的情操:不只是用文字唤醒人心,更用行动温暖人间。从笔尖的童话王国到掌心的公益现场,郑渊洁用半生时光告诉我们:真正的情怀,是既能为孩子造一个纯粹的梦,也能为成人扛一份现实的重;真正的高尚,是既能在纸上写尽温柔,也能在人间播撒善意。他让我们明白,作家的价值从不止于作品的厚度,更在于对世界的温度——就像他童话里那些永远相信美好的角色,他自己,也活成了现实里的“童话英雄”。真可谓:

一支笔绘稚心欢,万缕情牵厄境寒。

急援汶川倾意切,奔呼玉树解衣宽。

五亿善流滋故土,半生童话暖尘寰。

莫言稚语无轻重,一寸仁心胜玉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