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林的头像

董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15
分享

三峡烤鱼,烟火裹乡愁

暮色四合时,巫山的江风携着三峡的灵秀,漫过青石板路,如宋玉笔下“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清冽,钻进临江而建的吊脚楼。檐角的红灯笼在晚风里轻轻摇曳,似一串串跳动的星火,映得江面波光粼粼如碎金,也照亮了街巷间飘散的焦香——那是巫山烤鱼独有的味道,混着花椒的麻、辣椒的烈、江水的清润,在群山褶皱里酿成了岁月的沉香。其实人间最动人的滋味,从来不是山珍海味的堆砌,而是烟火气里的真心相待,就像这巫山烤鱼,烤的是鲜鱼,暖的是人心,藏的是一代人戒不掉的乡愁,恰如杜甫“浊酒一杯家万里”的牵绊,寻常滋味里裹着最深的牵挂。

巫山人吃鱼,是刻在骨子里的执念。长江穿三峡而过,如一条碧绿丝带缠绕群山,“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给这片土地馈赠了最丰饶的水族。江团、黄辣丁、清波鱼、肥沱鱼,皆是天然珍馐,而最能代表巫山风味的,当属那炉炭火上滋滋作响的烤鱼。当地人说,烤鱼的历史,能追溯到巴人时期。远古巴人沿江而居,渔猎为生,《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彼时先民将捕获的鲜鱼用树枝穿起,架在篝火上翻烤,撒上江边采摘的野椒与香草,便是最原始的美味。千百年流转,这道带着烟火气的美食,在巫山人的巧手下不断精进,从江边野炊的简易料理,变成了承载地域文化、凝聚生活智慧的特色佳肴,也成了“三峡鱼城”最鲜活的味觉名片。老辈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巫山人的日子,就藏在这一尾尾鱼里,有江水的包容,有炭火的热烈,更有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与坚守,恰如《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质朴,于自然馈赠中安享岁月清欢。

清晨的巫山码头,总是最热闹的所在。渔船披着晨雾归来,舱里的鲜鱼还带着江水的微凉,银鳞闪烁,活蹦乱跳得像一群不安分的小精灵。鱼贩们麻利地分拣着渔获,吆喝声与江涛声交织,构成了最生动的市井图景。做烤鱼的店家,总会赶在第一时间来挑选食材,经验老道的师傅只需一眼,便能从鱼群中选出最适宜烤制的品种。首选长江野生草鱼,肉质紧实弹牙,鱼刺分明,吸饱汤汁后愈发鲜香;若是偏爱细腻口感,江团便是上选,无肌间小刺,肉质丰腴,烤后入口即化,满是脂香。选好的鱼当场处理,去鳞、开膛、洗净,用干爽的棉布吸干表面水分,再沿着鱼骨划开几道均匀的刀口,既便于入味,又能让炭火的热力穿透每一寸鱼肉。食材的新鲜,从来都是美味的底气,就像人心的真诚,从来都是感情的根基——少了这份纯粹,再精致的调味也失了本味,正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言“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本真之味方为至味。

处理好的鱼,要经过一道关键的腌制工序。巫山烤鱼的灵魂,一半在腌料,一半在酱汁。腌料是店家的独门秘方,传承了几代人的手艺,又融入了现代人的口味偏好,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岁月沉淀的乡愁味道。基础的盐、料酒、生姜、大蒜自然不可或缺,用来去除鱼的土腥味;点睛之笔则是本地特产的青花椒与干辣椒面,青花椒麻得清新,干辣椒香得醇厚,再加入少许八角、桂皮、香叶研磨的香料粉,以及自制的豆瓣酱,拌匀后均匀涂抹在鱼身内外,包括划开的刀口里。腌制的时间颇有讲究,太短则味道浮于表面,太长则掩盖了鱼肉本身的鲜甜,通常以一个时辰为宜。这段时间里,调料的香气缓缓渗入鱼肉肌理,与鱼肉的本味相互交融,静候炭火的唤醒。就像人生的沉淀,急不得也慢不得,恰如《菜根谭》“静中观心,真妄毕见”,恰到好处的等待,才能让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让滋味与心性一同沉淀出醇厚。

待鱼腌至入味,便要上架烤制。巫山的烤鱼,讲究“先烤后炖,外焦里嫩”。烤炉以炭火为佳,木炭燃烧时释放的温度均匀而持久,还能赋予鱼肉独特的焦香,那跳动的火苗,仿佛在与鱼肉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师傅将腌好的鱼用特制的铁夹固定,架在炭火上方,并不停转动铁夹,让鱼身各面都能均匀受热。炭火的热力慢慢炙烤着鱼身,鱼肉的水分渐渐蒸发,表面开始变得金黄酥脆,油脂渗出,滴落在炭火上,“滋啦”一声,迸发出诱人的香气,像是舌尖上的小夜曲,勾得人食指大动。烤至鱼皮微焦、鱼肉七成熟时,便要移入特制的烤盘,这便是“炖”的开始。生活何尝不是一场“烤”与“炖”的修行?先经烈火的淬炼,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再受时光的滋养,方能沉淀出最动人的模样,正如这烤鱼,烈火炙烤出风骨,慢火煨煮出柔情。

烤盘底部铺着一层厚厚的配菜,这也是巫山烤鱼的特色之一。豆芽、土豆、藕片、魔芋、金针菇、豆腐皮……皆是巫山人钟爱的食材,提前用高汤焯至半熟,铺在盘底,既能吸收烤鱼滴落的油脂与汤汁,又能为菜品增添丰富的口感层次,像一群热闹的伙伴,簇拥着主角登场。将烤至七成熟的鱼平铺在配菜之上,再浇上精心熬制的酱汁。酱汁的调制最为复杂,选用本地红辣椒、豆瓣酱、泡椒、姜蒜等食材,用菜籽油小火慢炒,炒出红油与香味后,加入骨汤或鸡汤熬煮,再调入适量盐、糖、生抽、蚝油调味,熬至汤汁浓稠,香气浓郁。滚烫的酱汁浇在烤鱼上,瞬间升腾起一股热气,带着麻辣鲜香的味道扑面而来,仿佛要将人所有的疲惫都驱散。烤盘边缘围上一圈锡纸,既能锁住热量与香气,又能防止汤汁溢出,然后将烤盘放在小火上继续煨煮,让鱼肉在酱汁中充分吸收味道,配菜也吸饱汤汁,变得软糯入味。所谓人间烟火,不过是有人愿意为你花费心思,把普通的食材,做成藏着温度的美味,恰如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体悟,最动人的滋味,往往藏在最用心的寻常里。

端上桌时,烤盘还在滋滋作响,热气腾腾,香气扑鼻。鱼皮焦脆泛红,带着炭火的烟火气,轻轻一咬,“咔嚓”一声,酥香四溢;鱼肉则保持着鲜嫩多汁的口感,顺着纹理撕下一块,肉质洁白紧实,裹着浓稠的酱汁,麻辣鲜香瞬间在口腔中炸开。初入口时,是辣椒的醇厚香辣,紧接着是青花椒的清新麻感,顺着舌尖蔓延至舌根,而后便是鱼肉本身的鲜甜,再加上酱汁的咸香、配菜的爽脆,多种味道层层递进,相互交织,让人欲罢不能。吃烤鱼时,巫山人总爱配上一碗冰镇的米酒,米酒的清甜与烤鱼的麻辣相互中和,解腻又爽口,再就着几样爽口的凉拌小菜,比如拍黄瓜、拌木耳、腌萝卜,便是一顿酣畅淋漓的美食盛宴。美食的魔力,从来都不止于满足味蕾,更在于能让紧绷的神经放松,让陌生的彼此熟络,在推杯换盏间,把日子过成诗,正如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寻常相聚也能有这般酣畅。

回溯巴人渔猎的远古时光,篝火旁的烤鱼香穿越千年,与如今吊脚楼里的烟火气悄然重叠。巫山烤鱼的味道,不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巫山人生活的写照,是三峡文化的缩影。在巫山,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宴席,还是朋友相聚、家人小酌的日常,烤鱼都是不可或缺的菜品。江边的吊脚楼里,三五好友围坐一桌,面前是热气腾腾的烤鱼,窗外是奔腾的长江、巍峨的群山,推杯换盏间,谈天说地,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烤鱼的香气便与欢声笑语一起,飘向江风里,融进岁月中。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从来都不只是果腹之事,更是情感的载体、文化的纽带,那些藏在食物里的温情,恰如春日暖阳,温暖着每个寻常日子。

爷爷常说,几十年前,长江上的渔民们出海捕鱼,中午便在江边架起篝火,烤一条刚捕上来的鲜鱼,配上自带的干粮,便是一顿简单却满足的午餐。那时的调料简单,只有盐和少量的野椒,但鱼肉的鲜甜与炭火的焦香,却成了渔民们最难忘的滋味。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烤鱼的调料愈发丰富,做法也愈发精细,但那份藏在味道里的质朴与鲜活,却从未改变。它承载着渔民们对长江的敬畏与感恩,也记录着巫山人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些味道,之所以能穿越时光,不是因为有多奢华,而是因为它藏着我们最珍贵的回忆,藏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坚守,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淡泊,质朴本真方能经得起岁月打磨。

从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生态新貌,到“三峡鱼城”品牌的声名鹊起,巫山烤鱼的发展,始终与三峡的变迁同频共振。长江生态的持续向好,让渔业资源愈发丰饶,为这道美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食材;而文化品牌的打造,更让巫山烤鱼走出了巫山,走向了全国。如今,在重庆、成都、武汉等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巫山烤鱼的店铺,那独特的麻辣鲜香,成了许多人记忆中的味道。但只有在巫山本地,在长江之畔,吹着江风,看着渔火,才能真正品尝到巫山烤鱼最本真的滋味——那是山水的馈赠,是岁月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故乡的味道,从来都是有根的,正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牵挂,无论走多远,那一口熟悉的滋味,总能精准地击中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提醒我们根在何处。

除了作为美食,巫山烤鱼还承载着深厚的鱼文化内涵。在巫山,鱼是吉祥、富足、繁衍的象征,“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早已融入巫山人的生活肌理。婚礼上,烤鱼是必备菜品,寓意着新人生活富足、多子多福;春节时,全家围坐吃烤鱼,期盼着来年五谷丰登、平安顺遂。而巫山的鱼文化,远不止于此。从远古巴人渔猎文化的图腾崇拜,到如今“以鱼会友”的文化交流,鱼始终是巫山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巫山文化的重要载体。首届“以鱼会友 笔墨生香”主题征文活动的举办,正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巫山的鱼文化,感受巫山烤鱼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让这道美食承载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与发扬。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一饭一蔬里,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热爱中,正如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不断传承与创新,文化之河方能源远流长。

吃罢烤鱼,夜色已深。江风依旧,渔火点点,江面倒映着两岸的灯火,如梦似幻,恍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境。口中的麻辣鲜香尚未散去,心底却涌起一股莫名的温暖与感动。巫山烤鱼,这道源于长江、生于烟火的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的渴望,更慰藉了心灵的乡愁。它是巫山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坚守。所谓乡愁,其实就是一口熟悉的味道,一句亲切的乡音,是无论走多远,都想回头拥抱的温暖,恰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怅惘,味道里的乡愁,最是绵长。

如今,“三峡鱼城”的品牌日益响亮,巫山烤鱼也成为了巫山最亮眼的名片之一。它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品尝,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巫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深。而对于巫山人来说,烤鱼早已超越了美食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情怀,一种记忆,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符号。生活或许平淡,但总有一些味道,一些故事,能让平凡的日子闪闪发光,正如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期许,平凡生活里的坚守与热爱,终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下次再到巫山,不妨找一家临江的吊脚楼,点一份热气腾腾的烤鱼,配上一碗冰镇米酒,看江潮起落,听渔舟唱晚。在麻辣鲜香的滋味里,感受三峡的灵秀与壮阔,品味巫山的历史与风情,让这道承载着千年岁月与深厚情感的美食,在舌尖上留下永恒的记忆。而巫山烤鱼,也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传承与创新,带着三峡的灵气与巫山人的匠心,香飘四海,让更多人领略“三峡鱼城”的独特魅力。有道是:

  巫山烤鱼颂

三峡钟灵孕珍馐,江风渔火烤春秋。

焦香暗引千山客,麻辣轻缠万户喉。

巴韵藏于烟火里,乡愁融在酱汁稠。

鱼城自此声名远,一味传承醉九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