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神衞東的头像

雷神衞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9
分享

李梅岭畔:一捧乡土蕴藏的千年文脉

晨雾未散之际,我蹲在李梅余家的红薯地里,指尖轻触泥土中温热的根茎。父亲握着锄头的胳膊上青筋凸起,犹如李梅岭山脊线上起伏的脉络;母亲弯腰捡拾薯块的身姿,让我不禁回想起儿时她踮脚摘野柿子的背影。东边山尖初染金边,秋风携着板栗的甜香徐徐飘来,远处传来几声鹧鸪的鸣叫——这声音我再熟悉不过,与三十年前放学路上听到的别无二致。

佛法为心:仁善是刻在石缝中的慈悲。

李梅岭的晨钟暮鼓,从来不只是寺庙檐角的铜铃之声,而是深植于山民心中的那杆秤。记得小时候,村里最德高望重的新茂公常说:“李梅岭的石头会说话,它铭记着谁对土地的厚爱,谁对乡亲的深情。”此言非虚——魏晋时期,白水真人吴丹在清溪观中曾记载,当年他在吴凤岗结庐修炼,偶遇樵夫挑柴摔伤,便留其在草堂养伤半月,每日亲自熬药送饭;许逊真人云游至此,见山涧干涸,便指导村民凿石引泉,那眼“仙泉”至今仍在担水坳中汩汩涌出清泉。

去年冬天,我在县文化馆整理史料时,偶然翻到一册泛黄的《李梅岭善举录》。书中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乾隆三年,李氏族人捐出十亩田地兴办义塾;道光十五年,梅姓乡绅修建了三座桥梁;民国十年,全村合力凑粮救济逃荒难民……这些墨迹斑驳的记录,使我骤然领悟到,为何在这方圆不过二十里的山坳里,历朝历代竟能走出三十位进士。原来,仁善并非仅仅是挂在嘴边的训诫,而是祖祖辈辈以实际行动深深烙印在血脉中的传承。

如今我们致力于文旅农融合,首要考虑的便是“留住乡愁”。若能将村西的老祠堂重新修缮,保留那面“善行墙”,并将历代乡贤的事迹雕刻成砖雕;在村东的园子中种植生态茶,采茶季节邀请留守老人担任顾问,工酬比市场价高出两成;铺设着唐代石板的登山步道,特意绕开那片野生映山红,只因老人们常说:“花神喜爱清静。”这些看似细碎的坚持,或许正是佛法中所言的“慈悲生智慧”——当我们以仁善之心对待山水,山水自然会回馈以最丰厚的恩赐。

道法为骨:自然,宛如镌刻于天际的诗行。

站在余家村的晒谷场上远眺李梅岭,那连绵起伏的峰峦宛如古人铺展的宣纸:春天,新绿如淡墨晕染;夏日,苍翠似浓彩泼洒;秋深,层林仿佛金箔点染;而冬雪,则是留白处的禅意悠长。父亲曾言,他幼时随爷爷进山砍柴,爷爷常念叨:“树砍一棵,须补三棵;笋挖一窝,要留五株。”这并非迷信,而是山民对自然的深深敬畏——正如道家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李梅岭的生态密码,深藏于每一寸土地之中。山脚下的梯田,沿等高线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指纹;村后的古树群中,最古老的那棵樟树树龄已达三百余岁,其树冠撑开的阴凉足以覆盖整个晒谷场。山涧里的溪流,水质清澈,能倒映出云影;李梅岭主峰白云峰,已被划定为省级森林公园,与余家组600余亩省级生态林相得益彰,使得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城里的二十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活文物”:半山腰的摩崖石刻,既有葛洪炼丹时留下的符咒,也有明清文人题咏的诗词;村口的古驿道,青石板上仍保留着古代商旅的马蹄印,雨天漫步其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我们致力于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不搞“推倒重来”。民宿的屋檐特意仿照传统马头墙的弧度设计,餐厅的菜单上,“柴火灶煨红薯”“山坑鱼炖豆腐”始终是最受欢迎的招牌菜;生态农场内,稻田养鱼、林下种菇,既保留了传统的耕作智慧,又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乐趣。正如父亲常言:“咱李梅岭的美,不在于雕梁画栋,而在于这一草一木都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

家法为脉:耕读文化,融入血脉的传承。

余家村的家谱中,有一页我总是爱不释手——那是清光绪年间,我的高祖父亲笔撰写的《训子书》:“吾家世代耕读,田可荒,书不可废;家可贫,志不可移。”这样的家训,在李梅岭并非孤例。自宋代至民国,此地私塾星罗棋布,最鼎盛时期,方圆十里内竟有七座书院,“昼耕夜读”成为每个孩子的日常功课。我幼年时,村里还有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每逢暑假便将孩子们召集于祠堂,教授《三字经》《增广贤文》。他常言:“咱们李梅岭的娃,可以不当官,但绝不能没有文化。”

如今的余家村,依旧保持着那份耕读传家的底蕴。村小学教室的后墙上,悬挂着“进士榜”,三十位先贤的画像与事迹,成为孩子们入学的第一堂课;文化广场的“读书角”,常年陈列着农业科技、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每到傍晚,总有一些老人带着孙辈前来翻阅;我家隔壁的王婶,儿子正在城里攻读博士学位,她感慨道:“孩子从小喜欢往山上跑,说这里的石头会讲故事,树叶能写字——我想,这就是家风传承的力量。”

文旅融合,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条"进士研学线":带领孩子们前往章嵩故居云峰斋旧址,聆听老先生讲述"格物致知"的深刻道理;探访吴猛炼丹的石洞,亲身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在古驿道旁的重阳木下,开展"诵经典·忆先贤"的生动活动。去年秋天,一位外地的小朋友在日记中写道:"原来读书并非只是关在屋子里的苦差事,山风里、泥土中,都蕴含着知识的芬芳。"这或许正是家法最动人的传承所在——它并非刻板的规矩,而是让知识如同山间的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进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以国法为纲:传承,乃刻入时代血脉的责任。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回望,李梅岭的故事中蕴含着诸多值得铭记的"法度"。自秦时设县以来,这里的官吏始终坚守"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明代知县在《李梅岭政要》中曾写道:"山民朴厚,当以宽仁治之;岭地贫瘠,当以实业兴之。"这种"如炉"般的公正与温情,延续至今——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策落实毫不含糊:危房改造补贴分毫不差,产业扶持资金精准到户,甚至连文化广场的建设,都特意征询了八十岁以上老人的意见。

更让我自豪的是,这里的民风始终保持着那份纯粹的底色。去年村里评选“最美乡贤”,当选者并非什么大老板,而是义务守护古驿道长达三十年的李大爷,是免费教授留守儿童书法的退休教师张奶奶,以及将自家老宅改造成“乡贤馆”的退休干部老何。他们常言:“咱李梅岭的美好,并非依赖某个人,而是靠大家齐心协力。”这种朴素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国家法治精神在基层最生动的体现。

如今,余家村的红薯地依旧松软,山风依旧清甜,然而变化也在悄然上演:村口的小路已铺成柏油大道,却特意保留了一段青石板古道;民宿的屋顶装上了太阳能板,却依然保留着烧柴火的老灶台;游客络绎不绝,但村民们依旧保持着“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这些看似对立的融合,恰恰是我们对“传承”的最佳诠释——既坚守文化的根基,又迎接时代的潮流。

夕阳西下时分,我和父母肩扛着红薯踏上了归家之路。途经村头那棵苍劲的老槐树,几名放学归来的孩童正围在老教师身旁,朗声背诵《李梅岭赋》。父亲遥指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感慨道:“你看,那岭上的每一块石头,都铭刻着咱家的故事;这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滋养着咱的根脉。”我顿时领悟,所谓的乡村振兴,绝非简单地将乡村变为城市的翻版,而是要让沉睡的文化重焕生机,让淳朴的民风代代相传,让每一寸山水都铭记自己的独特之名。

李梅岭下,这片散发着红薯甜香的乡土,这方沐浴着千年文脉的山水,正以其最质朴的容颜,向世界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传承、坚守与热爱的故事。而我,身为李梅之子,愿成为那位永恒的讲述者——将这故事述说给山风、溪流,以及每一位愿意驻足、聆听乡音的有心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