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忆海拾贝的头像

忆海拾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9
分享

故乡的地米菜

我的故乡,每到春暖花开的日子,田头地边,就会长出各种青青的野菜野草,盛开各种不知名的色彩斑斓的野花儿。这时,你若走在春风里,花草的香味弥漫在田野间,会令你分外心旷神怡。

我和小伙伴们,常在父母的催促下,挎着竹篮,拿着小铲,去田野采挖猪草。猪草的品种繁多,记忆中有如柔软的猫子尾巴、带刺的茨盖、牵蔓的五爪藤、饱含汁液的马齿苋、能入药的车前草等。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当属地米菜。

地米菜长得最多的地方,是牵着蔓儿的劳子地里。因劳子地里藤蔓满地,不方便锄草。所以,茂密的藤蔓间会长出嫩嫩的、绿绿的,像羽毛一样的带齿的叶片,叶片趴开蛰伏着,那是在劳子藤蔓缝隙间顽强生长的一株株地米菜。地米菜长大后,会从叶心中抽出一根笔直的茎杆,有的有分枝,上面开满白色的细碎的小花蕊,春风一吹,摇摇曳曳,似待嫁的新娘。

若想采挖到嫩绿的地米菜,就得提心吊胆去劳子地里偷采。但各队为防采猪草的孩子践踏劳子,而派有专人守青。自己队里的地是不能去的,因为守青人认识你是谁家孩子。即使你逃得快,也是会被找上门去扣你父母工分的。与之相邻的九队的地里也是断然不敢去的,因守青人是在黑山阻击战中被敌弹射盲一只眼的残退老军人刘伯。他老人家最为忠于职守,十分严厉。开始,我们几个小伙伴不知其厉害,见东边劳子地无人便偷偷进去采挖。突然,刘伯不知从哪里窜出来,一下就抓住我们一个小伙伴,当即夺过竹篮,用双脚狠劲踩了个稀巴烂。我们惶惶逃回了村子里,一直心有了余悸,从此再不敢去冒险。

常被光顾的是我们村西边十一队鄢家台的一块劳子地。鄢家台虽也有守青人,但他们队田地分散,有的靠红光小学,有的在镇南边与九队接壤,有的靠西边十二队。我们几个小伙伴会乘守青人转场的空档,溜进西边那块劳子地去采挖一番。

有天,竟不期而遇三队的三位采猪草女孩。许是她们也窥破了守青人的机关吧,也乘其转场空档而偷偷来此采挖猪草。近得眼前,原来是三位姑舅老表。年龄稍大的女老表笑着对我说:“老表老表,见面抱抱!”我当即羞红了脸,跑到一边去。她们竟全都“咯咯咯”大声笑了起来。那笑声,至今还在我心底里回荡。

地米菜之所以让我至今还留存于记忆里,不仅因为它是上好的猪菜,更因为它形成了我们故乡 “三月三”的一种特殊风俗。每逢“三月三”,人们都会用地米菜煮鸡蛋,全家男女老少一起享用。这个习俗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神农炎帝途经我们楚地,见乡民们大多有头痛病,痛苦不堪。炎帝便让乡民们采来地米菜与鸡蛋同煮后服用。想不到此方竟治好了所有患头痛病的乡民。为报恩炎帝,从此“三月三”地米煮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成为了故乡的一道习俗。

故乡的“三月三”,原本是媳妇回娘家的吉日。一大早,各家便会派出一位弟弟或妹妹去到出嫁的姐姐家,接姐姐姐夫回家团聚。每到这一天,路上行人如织,络绎不绝。媳妇提着包裹,丈夫抱着孩子,在小舅或小姨陪伴下,一路高高兴兴回娘家。

这天,做父亲的也会早早去地里采回一把带花籽的地米菜,洗净了,交由做母亲的去煮地米鸡蛋茶。做法是先把地米菜与鸡蛋放入锅中一同煮,待鸡蛋熟了,盛出来一个个敲碎蛋壳后,再放入锅中与地米菜同煮入味。有的还会放入些红枣与姜片。待煮好后,鸡蛋去壳装碗,盛入红枣地米汤,再放些许红糖,一碗碗地米鸡蛋红枣茶就可端上桌了。

一家人团团圆圆,围桌吃着地米鸡蛋茶,闻着飘荡的地米菜清香,谈些亲亲私房话,亲情洋溢在笑语间,真个是其乐融融,不羨神来不羡仙。这一天,家家户户,无不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皆享受着大地的恩赐,品尝着地米菜鸡蛋茶的甘美芬芳。

我们家虽只有四兄弟,无有姐妹,但每逢“三月三”,母亲也会做出一碗碗地米鸡蛋茶,一家围着吃蛋喝汤,那清香甘美的味儿至今仍留我心头。

地米菜在植物史上必有一席之地,有谚语为证:“三月三,出嫁女儿把家还。地米煮鸡蛋,从此头痛不敢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