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师,我戴上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老兵李龙泉,向你 敬 礼!”这是10年前的9月3日,我接到的一个来自遥远的安徽陈家大山的电话,电话那头,声如洪钟的是时年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龙泉。
就在那年,我有幸参与了红十字会“老兵回家”的志愿行动,帮助参军出川、离家78年的李龙泉回家,见证他与亲人重逢。
虽然时隔十年,老兵李龙泉也于97岁高龄的2018年去世,但当年迎接他回家,聆听他讲述抗战故事的情景,历历在目。
李龙泉1921年出生在隆昌双凤驿李家大院,16岁那年抗战爆发,他应征入伍进了川军。
“我被招入刘湘部队,编到第三战区50军144师431团3营8连,战区司令是顾祝同,军长是郭勋祺,师长姓唐,团长是李子千……”。鲐背高龄的老人,竟能一口气说出78年前入伍时部队的番号、长官姓名,可鉴刻骨铭心呀。
老兵说:“我们到重庆朝天门码头上船,到了武汉才正式穿上军装,经过短期的紧张训练,很快投入了淞沪大会战”。我知道,这场激战,从1937年8月13日打到11月12日,中国军队80万人参战,伤亡30多万人,虽然是以上海沦陷而告终,但却彻底粉碎了日本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向世界宣告:抗日战争真正的、全面的开始了。
这一开始,就是整整八年,李龙泉跟随川军,先后在武汉、南京、昆山、广德、南陵和青羊等地,一仗接着一仗地打,最难忘的就是他现在生活的青阳县的那场著名的陈家大山大战。
他说:那一仗,我们川军伤亡十分惨重,战火停熄后,根本看不见绿色的一草一木,全都是烧焦了的泥土和树根桩桩,举目一望,尸横遍野,重重叠叠,哪里数得清个数哦,把整个陈家大山覆盖了一层,连埋葬尸体的地方都不够。
那是1938年7月,武汉沦陷后,日军大举进犯大西南,其兵力与物资供应,主要依靠长江航运。
陈家大山扼守长江黄金水道,战略位置十分特殊。李龙泉所在的川军,固守陈家大山,奋力阻止日军船只上行。
日军船只受到几次阻击后,恼羞成怒,加大火力,集中了大炮数十门,对准陈家大山中国军队固守的阵地,寸草不留地狂轰滥炸,阵地上的川兵,整排整连的阵亡,真是太惨烈了。
老人的双眼都饱含悲泪,他说:在那次战斗中,我亲眼看见一块弹片从王连长的左眼飞进去,后脑穿出来,王连长顿时缺了半个脑壳。
他还说:一颗炮弹落在我身旁炸响,我当时就以为自己没命了。没想到,炮击之后,我还有知觉,当我从滚烫的泥土中抬起头来的时候,看见身旁的战友都被炸死了。我赶紧抖抖身上的焦土,活动一下四肢,真是万幸,炸弹把我的帽子边边都炸飞了,我还一块皮都没伤着。
“三爷,那时你才17岁,看见身边那么多战友牺牲,就一点不害怕吗?”大侄子掰着指头问道。
老人果断地回答:“打日本鬼子,保家卫国,有啥子害怕的。日军的大炮一停,我们活着的官兵就像疯了一样,吼叫着跳出战壕,冲向敌人,拼命厮杀,我还活捉过一个俘虏呢。”说到这里,他不无得意自豪。
李龙泉人小机敏,英勇善战,枪法很好,很快被上司看中,调到144师431团团部,给团长李子千当警卫员。从此转战南北,直到抗战胜利。
大侄子不解地问:“三爷,抗战胜利了,你为什么不回四川老家,而去了安微青阳县呢?你知不知道爷爷奶奶天天都在盼着你回家哟?”
“那个当兵的不想回家,抗战8年,那一天不想回家哟。”老人从心底喷发出:“350多万川军啊,牺牲了一大半!青阳是我亲眼看见老乡兵牺牲得最多的地方,我丢不下他们啊!”
是啊,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抗日川军的血肉,每一棵草木都跃动着抗日川军的灵魂。所以,他和许多幸存的四川战友,没有忙着脱下军装回老家,而是留在了安徽青羊县陈家大山一带,掩埋战友尸骨,看守战友坟墓。有的,像李龙泉一样,在这里成家生子,一边过着艰难平静的农耕生活,一边伴陪着长眠在这里的川军战友。有的终身未娶,最后和战友们一起长眠在这片曾经的战地。
那天,回到故乡的李龙泉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讲起抗战故事滔滔不绝,时而激动的热泪盈眶,时而高兴的笑逐颜开。
伴陪他一起回家的孙女李芳说:这些故事,爷爷讲了70年了,特别是近些年,社会对他们越来越关爱,常有记者和媒体来采访他,前不久,爷爷当年部队郭勋祺军长的女儿一行十几个人专程从成都到安徽来看望他,他高兴了好几天,一个劲地说:“感谢大家没有忘记我这个抗战老兵”。
就在那年9月3日,李龙泉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荣耀,能不激动吗。
是的,人们不会忘记抗战老兵,他们是活生生的抗战史书。这本史书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抗日战争,因为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最深重。这本史书还告诉我们:“抗日”这个词在中国已经不是简单地对那段屈辱历史的纪念,它早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逐梦精神。
老兵李龙泉,晚辈在家乡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