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家沟河湖泊较多,小时候常有外地渔人成群结队地挑着小筏子和鸬鹚过来捕鱼。“鸬鹚”天生就擅长捕鱼,被人们驯化后成了一种捕鱼的工具。渔人将绳子系在鸬鹚的脖子上,这样一来鸬鹚就无法将捕捉到的鱼咽下去了,而是乖乖地衔着鱼回到渔人面前。手法熟练的渔人用撑杆把鸬鹚挑过来之后,用手轻轻挤压鸬鹚的喉囊就能让它们把鱼吐出来。
现在,鸬鹚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很少能够见到用鸬鹚捕鱼的现象。但过去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由此我想,假如鸬鹚的脖子上没系绳子的话,还会不会把捕到的鱼奉献给渔人呢?可能不会。因为鸬鹚也是有欲望的,它也希望能够饱餐一顿,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把到嘴的美味“吐”出来,而变成渔人的收成。也正是因为渔人掌握了鸬鹚的本性,才用在脖子上系绳的办法,控制鸬鹚的食欲,让它们想吃却咽不下去,只能乖乖地送给渔人。渔人采用这种办法的原理就是“控制欲望”。
人和动物一样,都是有欲望的。但是,控制欲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约翰•弥尔顿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可见控制欲望是多么的不易。人间的许多悲剧大都源自于不能控制欲望,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走上不归路。正如葛洪所言:“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身。”
追求崇高理想是控制欲望的重要“法宝”。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以推翻剥削和压迫,建立人民政权为己任,一切为了劳苦大众,所以,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公元前206年,刘邦大军攻入咸阳后,他面对秦宫珍宝和美女时一度沉迷,樊哙、张良及时劝谏,让其以江山社稷为重,使之迅速清醒起来。张良指出“秦以奢失天下”,对刘邦起到了警醒作用,他立即撤出宫殿并封存府库,将军队驻扎灞上,并实行“约法三章”,树立“仁政”形象,与项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一旦失去崇高理想,就会成为欲望的“囚徒”。许多党员领导干部腐化变质的鲜活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是控制欲望的心理“阀门”。吕不韦有段话说得十分精彩:“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白居易有两句著名诗句:“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一个人如果没有贪婪之心,安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能自觉控制欲望的膨胀。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事业巅峰时选择离开,体现了知足而止的克制,抛弃了对财富的过度追求,转向精神探索,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老子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人想得到的越多,其结果会适得其反。我的一个朋友原来开个小饭馆,虽然收入不多,但也比较稳定。后来,他发现给建筑工地送砂石来钱快,能挣大钱,就转向给建筑工地送砂石。一次在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当场殒命。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将巨额财富用于公益和慈善,而不是无止境地积累,体现对金钱欲望的升华。其实,再多的财富,对于富有者来说,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像比尔•盖茨这样热心于公益和慈善,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自律是对欲望的最好把控。罗素说过:“人的放纵是本能,自律才是修行。低级的欲望,放纵即可获得,而高级的欲望,克制才能得到。”程颐曾经这样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人只有始终保持自省自律,才能有效克制自己,不让欲望把自己带入深渊。元代学者许衡在饥渴的时候,看见了一个无主梨树,他很想摘一个梨子解渴,但转念一想,“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虽然这个梨树的主人不在,也不能随随便便偷摘人家的梨子,体现了对物质欲望的自我约束。东汉末年有个官员叫杨震,赴任途经昌邑,当时昌邑的县令是他曾经提拔的王密,晚上带着金子去拜见他,并告诉杨震:“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一番话说得王密很惭愧。杨震一生清廉,“四知”便是他严格自律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