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修全的头像

刘修全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16
分享

莫让“陪伴”成遗憾

几次“双休日”约一乡友小聚,都说没有时间。后来他告诉我,因为老父亲已于两年前去世,“双休日”要回老家陪伴母亲。

乡友的孝心令我感动。他也是一位机关中层干部,单位有责任,家庭有负担,社会有应酬,但他能够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有条不紊,保证“双休日”回家探母,可见孝顺在其心目中的位置。他回老家一趟单程有80公里,虽然现在有私家车,路况也好,总得跑上个把小时吧,能坚持下去,实在不易。

从乡友的孝举,联想到包拯辞官陪伴双亲的典范。以孝闻名的包拯28岁(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后由八品大理寺评事转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本来想在赴任时带上父母,可年老的父母不愿离开故土合肥。于是包拯恳求朝廷改任为监和州税,和州与故土相邻,但父母仍不肯同行。最后,包拯考虑到为国尽忠之日尚长,而行孝之日渐短,父母年纪大了,不能撇下不管,毅然决定向朝廷请辞官职,回老家照顾父母、侍奉双亲。宅家7年,直到父母相继亡故,他又守墓三年。冯忠存是清朝唯一一位携母赴任的官员。他雍正九年(1731年)中进士后,即将赴任四川温江知县。为照顾年迈的继母,请求携母赴任,深受感动的雍正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这一行为开创了清朝携亲属赴任的先例,成为后世官员效仿的典范。冯忠存任期28年,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归乡后侍母至终,被百姓尊为“包公在世”。 ‌

孝顺父母,就要让他们感受到浓浓亲情的温暖。伊索克拉底说过:“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孩子从出生起,父母就一直陪在身边,甚至寸步不离。父母年岁大了,孤独感愈加强烈,最需要关心和陪伴。儿孙绕膝,才是天伦之乐,比什么都重要。而子女们都在围着自己的家庭、事业和朋友转,容易冷落他们。许多人借口工作忙,把陪伴父母的时间耗在了酒桌、牌桌上,让父母生活在思念和期盼之中,这是最大的不孝。所以,在1999年央视春晚上,陈红把一首《常回家看看》唱进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坎上。如果儿女们都能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把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把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们心里该有多么快乐!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人到晚年,疾病多发。父母生病的时候,是最需要儿女陪伴的。病床前,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杯温热的开水,一把温暖的毛巾,都是对老人最暖心的体贴。对此,我深有体会。1998年,我的父亲查出肝癌晚期,那时的手术成功率极低。为了让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有质量地生活,我们接受医生的建议,放弃手术治疗,在隐瞒病情的前提下,兄弟姐妹六人轮流陪伴在他的身边,并在生活上百般照料。尤其是在2000年4月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我们请假在家陪伴,照顾他的起居,直至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虽然我们没能挽留住父亲的生命,但是作为子女的一片孝心,足以让他安然辞世,我们都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季羡林曾在《永久的悔》一文中写道:“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这段话表达了他对未能陪伴母亲的深深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父母,不容等待。与其百年后在坟前痛哭,不如在世时多一些陪伴。一分一秒,都是真情;一言一语,都是挚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