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专考试那年,数学满分100分我得了96分。恰巧那年教我数学的蔡玉香老师也参加了中专(民师类)考试,同是一张试卷,他得了98分。事后,他满是自豪地说:“差点没有考过我的学生。”
其实,我从小学到初中数学成绩都不好,一直处于中下等水平。我喜欢语文,并且有些偏科。对数学不感兴趣,经常看到数学题就患糊涂。基础没有打牢,想提高的确很难。1980年上半年,是我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59分!
我的班主任马玉光老师是教语文课的。听说我的数学没考及格,他很失望,出于对我的关心,便找到了我。与其他老师不同,他没有生气,也没有批评,而是带着关切地神情问我:“很快就要参加中专考试了,你的数学只考了59分,怎么能考取中专呢?”那时,农村学校里老师对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考上中专,只要考上了,就可以成为国家干部或教师,有了“金饭碗”,便脱离了农村。
马老师是一位很有素养的老教师,善于因人施教。他虽然没有严厉地批评我,但是,就这么简洁明了的质问,比批评对我的触动还要大。老师说得没错,还有两三个月就要参加中专考试,如果我不能快速提升的话,单是这一门课程就能把我拉下。从那以后,我在保持其它学科成绩稳定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数学上。
考试的日子在一天天逼近。我为自己制定了“以做促学”的攻略,找来几本相对复杂的数学题集,每天晚上埋头做题,经常做到深夜。我通过做题进一步熟悉数学公式,并且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一道题目,通过这种方法解出来之后,再用另一种方法去解,在变换思路中寻找更加简便的方法,实现熟能生巧,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慢慢地,我对数学题的畏难和无奈情绪逐渐消失。以前,我见到有难度的数学题就头皮发麻,心生胆怯;大量做题以后,面对再难的题目,都有一种毫不畏惧、知难而进的勇气。后来,我发现自己对数学产生了从未有过的驾驭感——只要见到数学题就想拿过来试一试,直到得出答案。就像一位敢于面对挑战的骑士,见到性格刚烈的骏马就想征服一样。
原来我以为,数学就是乏味的“做死题,死做题”。当我在题海遨游的时候,发现了暗藏的许多技巧,每一个技巧都来自思维的快速跳跃。这种由逻辑思维带来的智力迸发,足以让一个人焕发出炽热的激情,养成严谨的作风。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路径和方法的过程。一道题从哪里入手,通过什么步骤,先解什么,后解什么,借助什么条件,很有讲究。一旦路径和方法错了,钻进了死胡同,就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所以,我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不钻牛角尖”的良好习惯,不管什么题目,只要按照初始的思路无法破解,就会立即改变思路,找到新的入口和方法。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让我在解题中游刃有余。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满足于做题的数量,而是不断增加题目的难度。我找来多年数学竞赛的难题汇编,给自己加压。有时一个晚上只能做出一个题目。到了最后,有的题目我做不出来,老师一时也给不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不会放弃,更不会以“老师都不会”为理由而退却。有几次,我从老师哪儿没有得到答案,而后自己继续钻研,直到解题成功。这足以说明我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之所以感恩59分,不仅仅因为它给了我“知耻而后勇”的坚强和毅力,让我顺利考入了中专,而且它还让我通过海量解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参加工作之后,这些方法依然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承担重要工作任务期间,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丝毫不曾畏难畏惧,能够泰然处之,而且能以正确的思维找到入手的地方和灵活的方法,使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所以,我常常自豪地说:“59分让我受益终身。”
如今,我的孙子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以前,他的数学也是糊里糊涂。这段时间,我自告奋勇,为他辅导数学。每当面对题目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隐藏的胆怯,便以我当年的经历鼓励他,教育他不要害怕落后,要通过努力,一点一点往前赶。同时,告诉他拿到一个题目之后,切忌一筹莫展,要针对提出的问题,迅速打开自己的思路,像“抽丝剥笋”一样,一步一步地去解决。经过这段时间的辅导,他的思路开阔了许多,不再像过去那样茫然无措了。
泰戈尔曾经说过:“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障碍。”假如当初我不是考了59分,就不会有马老师对我的那番教育,自己也不会有那样的危机感,我的人生可能就要改写。所以,我要感恩5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