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的头像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9
分享

那山,那田,那里的人

那山,那田,那里的人

   ——喜马拉雅山的雪

 

20年前,省里开展驻村帮扶活动,我作为第二批代表之一,被派到LN县的T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被转移到YP村进行为期一年的帮扶,我和单位的一位同志被安排到了村委会,吃住在这里。一年时间,在这里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刻怀念那充满乡村气息的生活。

       入住农家,感受浓厚乡村的气息

我们所住的这个村坐落在距离大路10多公里,步行还需2个小时的路程的山沟里,是个地地道道的贫困村。村子100多户人家,沿坡居住在山坡的半山腰,大部分是土房、砖头房,一部分还住在窑洞之中。吃水靠山泉引流后输送到各家,其中还有一半人吃水困难。在一所破旧的小学里,有50名小学生,有的年级还混合在一起上课,初中以后要到6-7公里的镇里去上。大部分人家通上了电,虽然有电灯,但是很多家还是很节省,晚上就这昏黄的电灯做农活,许多家一个月就用几度或者十多度电。这里的收入主要来自坡地的庄稼收成和到家中劳力到外地打工赚钱。

村支书40岁左右,个子不高,但精明能干。他学过兽医,能为周围村子中的猪呀、牛呀等大牲畜看病,同时也为村子中的百姓看病。3个姑娘大的上高中,小的13,刚考上初中,都在县、乡里上学。一个小男孩,3岁多,天天呆在家里玩,也喜欢跟着大人的屁股后在村子中转。

麦穗飘香、杏子泛黄的时候,我们住进了村子。因工作关系,同伴要经常回单位,于是这里就经常只剩下我一个。刚到这里,人生地不熟,这里的电视收不到几个节目,大部分为本地县区的节目,广告也很多,收视效果也不好,经常出现雪花点、重影。入夜,点点星辰挂在穹窿,风儿吹来,树叶簌簌作响,偶尔几声犬吠盖过了远方的蛙鸣。成堆的蚊子早早出来,赶过来享受城市里来的大餐。我呆在院子中,仰头望着天上的那半轮忽明忽暗的清月,不禁思念起城中还不满周岁的孩子、工作繁忙的妻子和勤劳持家的母亲,“家人吃上饭了吗?孩子还哭闹吗?”。一丝忧愁悄然升起。

村支书很是关心,忙碌了一天,匆忙扒几口饭,就带着孩子过来,还专门为我拿了些从乡里集市上买的蔬菜(这个村子很是缺水,菜也很缺)。他一边陪我看电视、一边聊天。“小成,给叔叔上只烟!”支书总是会这么给孩子说。小成也会熟练地从爸爸手中那出一支烟,递到我嘴上,一手拿个打火机,“砰砰”打两下,将火苗凑到我跟前,我猛地吸两口,那烟头便一闪一闪地点着了。这时候,我也会将从城里带来的方便面、火腿肠拿出来送给孩子吃。“咱家有,给你叔叔放那儿!”支书一边训斥着,一边一个巴掌落了下来打在孩子粉兜兜的小小的屁股上。

“哇!”的一声,小成放声大哭,眼泪刷地流淌下来。“小孩子家,打他干啥。”我一边安慰着,一边将东西塞在他的手中,他这才止住哭声,用力地咬起火腿肠来。

我和支书一同谈论村子里住户的情况,聊起乡里关于种植的要求。闲暇之余,支书还会为我们讲些乡镇里的奇闻趣事。并为我们拿来一些农村养殖、种植之类的的碟片,供我们观看。

 

       同作同息,体验丰收的喜悦

同伴又一次回城了。

白天尚有人为伴,一到入夜,便觉寂寥。这里是竹林之乡,少不了有竹笛,于是支书送我一只,这便成了我的最爱。晚饭后,一个人呆子屋子里,捏着笛孔,对着发音空使劲地吹。刚开始,只能发出难听的的“噗噗”,我不气馁,接着练习。好在自己有吹口琴的基础,于是不多久,我便能吹出音调了,渐渐地我便会吹奏《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春水流》等简单的曲子。一些好奇的孩子总喜欢探头探脑地到我院子里玩,我便为他们吹奏几支歌曲、讲几则小故事,那还嫌生涩的笛声和孩子们的欢笑为寥寂的山村之夜增添了声息。

夏日来了,知了猴也开始从地底下爬出来了,顺着树干往上爬呀爬。夏夜,我们便和当地的孩童一样,拎上一个小桶,带上手电,到河边的树林里捉知了猴。绕着树身转一圈,发现有那小可爱在爬,就用手将它取下,放到水桶里,遇到高处的,用木棍挑下来,捡起。就这样,有时我们一晚能抓上几十只。回来后用油爆炒,快熟时,加点食盐、五香粉,便能出锅了,看着黄澄澄、闻着香喷喷,勾起了我们的食欲,美美地饱餐一顿,真是莫大的享受。

西瓜熟了,支书会带着我一同到山坡上的瓜地里收西瓜。这里许多家种西瓜,拖拉机开到田地里,收获的西瓜装上车,再开到城里去卖。我和大伙儿一块儿挑西瓜,装西瓜,累了在一旁挑个打瓜打开吃,红红的瓤,甜甜的汁水,又解渴、又过瘾。

秋天来了,村子里的棉花在温和的秋风吹拂下开出洁白的花朵,一朵朵像云团一般。白天,我会和村里书一家一块儿到地里采摘棉花。我惊叹,我们的那么多衣服被褥竟出自这一朵朵不起眼的棉花团,甚至里面还有一些棉花籽。出了棉田,我们来到花生地,用耙子来出花生,用劲一耙,带出花生的根,在根须上就会有一颗颗饱满的花生,这时候,小成就会边跑边说,“让我拽,让我拽!”。他那模样逗得我们哈哈直笑。耙累了,蹲下来拽花生。看着收获的一袋袋花生,虽然汗流浃背,我们却辛苦着、快乐着。

有时,我们也会到山上去考察水源,规划者在这里盖两个蓄水池,将山泉的水澄清,引流下来,供缺水的农户使用。山上植被不多,许多地方光秃秃的,这里一棵,那里一棵柿树,像站岗的士兵一样矗立着。偶尔,一个老乡赶上一群羊,或是一个孩童,赶着几只牛,在远处的坡地上吃草,“咩咩”“哞哞”的叫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偶尔,支书为我们带了一只野鸡、或是一只野兔。我们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于是,我们开始忙碌了,拔毛、宰杀、清洗,或清炖、或红烧,再来两样青菜,打开一瓶小酒,邀请附近村庄驻村的几个熟识,连同支书一同大口朵颐,大口痛饮。那珍贵的美味佳肴,和着那喷香的二锅头,伴着我们吆五喝六的划拳声,一同进入我们的肚腹。我们把酒当歌,畅想着下一步的打算。我们要组织义诊,要为学校捐赠课桌椅,要为村子引进锯木厂……

北风起,树叶落尽,簌簌的雪花开始飘落,冬季即将到来,我们和单位联系着要慰问这里的贫困户,为他们送去了食用油、大米,淳朴的老乡感动的掉下了眼泪。我们还为学校捐赠了书籍,电脑,为村民捐赠了毛毯、被褥、衣物。看到学生和村民的高兴劲,我们也感到无比的欣慰。

 

即将离去,不舍那浓浓的乡情

 

春风来,桃花吐蕊,树木发出了嫩芽。地里的麦苗折起、开始分蘖。山坡的油菜地更是绽出了金黄金黄的油菜花,一畦畦,如同美丽的油画。山里,我们依泉为村子建造的池子已经盖好,引出的水也已流进了村民的家里。孩子们的教室虽然还没有翻新,不过已经用上了我们送来的桌椅,朗朗的读书声传来,为乡村增添了生气。

我们的驻村生活即将结束,单位来人要接我们回去,乡领导、支书为我们送行,即将离开这已逐渐熟悉的山村,回首望望,那已经开始点缀点点绿的山,那长满麦苗的田,那散发着袅袅炊烟的村子,那喔喔叫的老牛,一切即将远去。可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淳朴的民风,和与村民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将永远留住在我的心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