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的头像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4
分享

浓浓乡土情 恋恋文学梦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非常喜欢艾青《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中外许多作家都有一份或浓或淡的乡土情结,很多作家的创作背景、创作元素就是来源于家乡,有的干脆就是写他的故乡。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农村庄稼地,割麦、插秧、锄地、种菜、施肥、给地浇水、到南山溜红薯等劳动的场景历历在目。儿时打麦场是我们的乐园,柿子树上是我们捉迷藏的好地方,小池塘是我们夏季游泳钓鱼、冬季溜冰的场所。只是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偶尔借本《小人书》、《儿童文学》、《作文选》之类,简直高兴坏了,常常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啃读。

中学,居家比较远,每天来回10公里。要经过庄稼地、水渠、小桥。下雨天,道路泥泞,大水漫涨,经常需要脱了鞋子、卷起裤腿,一手拿书包、一手拿鞋子行走。冬天大学遮掩了道路,大渠上长上了长长的冰挂,棉雪也常被打湿。一年四季周边庄稼颜色变换,还有小兔、青蛙、麻雀、燕子、鱼儿等等小动物陪伴,真是苦中有乐。同学们结伴上学,经常互相讲故事,猜谜语。记得有个同学拿出一个小收音机,会播放《杨家将》《水浒传》《夜幕下的哈尔滨》等评书,我们听的非常着迷。那时候曾经有一个梦,将来自己也能讲出或是写出精彩的故事来,该有多好。

上学期间,鲁迅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许地山的《落花山》,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都非常喜欢,经常进行诵读。看露天电影同样是我们开心的时刻。记得有一次放映《人生》电影,虽然当时还看不懂。听大人说,该片改编自路遥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渴望到城市发展的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在如愿到城里工作后抛弃未婚妻,却最终失去一切的故事。那时候非常羡慕,这位作家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故事?

高中以后,接触有《延安文学》《陕西文艺》《辽宁青年》等杂志,对乡土文学有了新的接触。大学时候,看到同学买了一套《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死皮赖脸提出借去回看看。囫囵吞枣地看了10多天,终于将厚厚的三大本书给啃完了。《平凡的世界》整部小说基本上是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路遥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在里面各个阶层不论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但他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他不好高骛远,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仍然选择的是煤矿,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后来,陈忠实的《白鹿原》开始出版,在图书馆也是忘我地进行了啃读。并进一步了解陈忠实及其作品,陈忠实的作品更是对关中乡土文化有着执着的坚守,家乡的乡风民情、山山水水融入到了他的心灵当中,他的小说始终是围绕着关中塬上的农民以及农村生活来书写的。从短篇小说集《乡村》以及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四妹子》等到后来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都向读者展现了关中独特的乡风民俗以及乡村世界中各色人物,其朴素的农民心理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反映了关中农民的所思、所想。

贾平凹是乡土中国变迁的持续记录者。从1973年发表《一双袜子》起,之后又发表了《秦腔》《高兴》《古炉》《带灯》《老生》……,许多都是几十万字的长篇。2016年发表作品《极花》,一笔一笔描摹出蝴蝶从被拐到获救,再到重回“火坑”的所见所闻和心路历程。他笔下性格鲜明的人物,蕴蓄着社会的巨变、命运的无常、人性的悲悯。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也是现当代乡上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其短篇小说《红高梁》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同时作为“新历史小说”具有战争叙事的开创性。在《红高粱》中有着浓郁的农村地域风情和浓厚的乡上气息,这与莫言的乡村经历息息相关,莫言的小说让我们理解“乡土”的意义。

“我爱乡村,因为我生在乡村;我爱泥土,因为我就是一个泥土的人”。我喜欢看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柳青、陆遥、陈忠实、莫言等作家的著作,也喜欢看《青铜葵花》《麦秸垛》《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追风筝的人》等少儿书籍。在他们的感召下,我喜欢上了乡土文学,也陆续写了《又到一年麦黄时》《爸爸在龙门山逮了三只蝈蝈》《捉知了猴》《溜红薯》《永不瞑目的小鸡》《难忘的爆米花》《那山,那田,那里的人》《有月亮的晚上》《妈妈,我爱你》《我们的父亲》等与乡土相关的文章,并且在华豫文苑等文学平台上刊发。在华豫文苑等平台,我认识了很多老师、文友,我们共同学习、交流,共同成长。

幼时,我曾经有一个文学梦,希望自己能讲故事,写一些关于家乡的文章,如今,我的梦正在逐步实现,我会继续朝着自己梦的方向去努力拼搏,去阅读、写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