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的头像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0
分享

《露天电影:童年的美好回忆》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如今,露天电影已如那远去的旧梦,变得极为稀少。但每当回忆起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景,那一幕幕便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看一场露天电影,那可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一听说村里要放电影,我们这些孩子就像听到了冲锋号,早早地开始行动,去占座位。所谓占座位,其实就是搬上板凳,放在电影广场上。去得早的,能抢到比较靠前的位置,这样看电影就会看得更清楚。记得有一次,家里让我去占座,我早早地赶了过去。可那时我年纪小扛不动板凳,只能一个人站在前面傻等。左等右等,家里人就是不来。等他们来的时候,我的“宝地”早已被别人挤得只剩下小小的一块地方,板凳都放不下了。没办法,家里人只好在后面放下凳子,到后面去看。想想自己站了半天,却没让家人坐上好位置,心里那叫一个窝火。不过好在那天放的电影很不错,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虽然位置靠后,但也没人埋怨,也算不枉我一番忙碌。

电影还没开始放映,一般下午电影部就开始忙碌起来。一块大大的四方形电影布被扯起来,四角用绳子捆绑在电线杆上。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小商小贩们也早早地赶到电影场周边。卖红薯的、卖花米桃的、卖甘蔗的、卖糖人的、卖瓜子的,应有尽有。他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等待着人们前来观看电影时购买他们的商品。

那时候放的电影有很多,《木棉袈裟》《少林寺》《人生》《神秘的大佛》等等。看完电影回来,电影主题曲便成了我们的流行歌曲。谁要是能将整首歌唱下来,那可真是我们崇拜的对象。大人们也会向小孩讲述电影故事里的内容,特别是讲到精彩处,还会蹲下马步,哈哈,划上几拳,那场面真是精彩极了。

看电影的时候,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小插曲。前面的人不自觉,因为看不见就站起来,后面的人只好踮着脚才能看见。于是后面的人也把凳子放倒,站在凳子上。再后面的人又看不见了,就把凳子竖起来,站在上面。最后面的人当然也看不见,就直接站在凳子上。就这样,越往后面越站得高。这时候,村里的大喇叭就会响起,播放员在广播里吆喝:“看电影了,都坐下了,坐下了,不要站起来,挡着后面的了。”前面的人这才不情愿地逐步坐了下来。坐在后面的人,相对来说能看得清楚一些了,也不用那么累了。

那时候的电影是用电影胶片播放的,从电影播放机里投放出来,映在荧幕上。播放机播放到一定速度,通过视觉暂留的形式在人的眼底形成动态的电影。有时候电影胶片放的次数多了,电影就会有点模糊不清或者有点发抖。要是放得过快了,还会出现失火的现象。这时候,播放员就得赶紧把胶片的火给掐灭,然后再把断了的胶片给接起来,接着放。有时候会放两场电影,一场电影播放的时候,另一场的电影胶片还在其他村子里。大家就只能耐心地等,等的时间久了,就会有人催促:“电影什么时候开始啊?都等这么长时间了。”播放员会说:“大家再等一等,马上就送过来了。”于是,大家又耐着性子等一会儿。等到电影胶片送过来以后,我们又可以接着看电影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露天电影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平常电影都是在电视上播放或者到电影院去观看。偶尔在社区文化送下基层的活动中,会播放一些露天电影。每当看到那熟悉的场景,心中便涌起一股甜蜜的回忆。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