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晨曦,晶莹剔透的露珠闪动着,似被风儿带着左右摇摆,抑或许是其玩心四起,奔跑速度过快,导致上下起伏,终身被我无情的穿梭,惹得鞋面湿哒哒的。匆匆回头瞟上一眼,草木似没了方才那般灵动,失了些许光泽,应是需要静待来日重汇那无根之水了。
匆匆前行,没有太多停留与感慨,只为追逐文友们直上芙蓉山的脚步。听得安化县作家协会近日到芙蓉山举行中青年作家培训改稿班,我早早地便背上了行囊。报到那天,我们一群酷爱文学的追寻者,相约从益阳市区、安化县城出发,与早在安化梅城高速公路入口处等候的文友汇合,沿着宽敞的国道向清塘镇太平管区方向走,再沿着崎岖起伏的山路兜兜转转约50分钟,便来到了芙蓉山。
远远地望去,山坳边的山上散落的民居,错落有致,格外养眼。山坳间溪水潺潺,一条从山顶蜿蜒而下的山涧小溪将山坳一分为二,溪水清澈见底,时而深潭,时而浅滩,巨大的山石像是一颗颗棋子点缀其间,恰似温柔以待。见状,我们加快了脚步,依序走进了一栋五缝四间两杂屋的二层楼木房屋。房东子明兄挺热情,又是递烟,又是端茶,还将家中的瓜子、花生、酱萝卜、姜片、西瓜陈放茶桌上,任君享用。
刚品完茶,我们陆续办理入住手续,一拨人住一楼,一拨人住二楼。走在二楼的木走廊上,走在木地板上,发出吱哑、吱呀的响声,好像动听的轻音乐在断断续续弹唱。
芙蓉山,有的文友来过几次,有的初次来,来过的想再看,没来过的更想看。子明兄,县作协梅城分会副主席,是土生土长的芙蓉山人,单单瘦瘦的,脸上总挂满笑容,说起话来带有浓厚的安化前乡口音,自然而然待文朋师友更亲,见我们队伍中有的初来乍到,便当起了免费导游。芙蓉山,地处安化县大福镇、仙溪镇、清塘镇和梅城镇四镇交界地带,由72座大大小小的山峰构成,主体为6座高峰,分别是:扶王山,海拔1128米,居南面方向;蚂蝗山,海拔1400多米,居西南方;云雾山,1428米,居东南方;天罩山居东北方;大峰山居北方;海拔1300多米的锡杖山居中。72座山峰以锡杖山为中心向四面散开,互相簇拥着,宛如一朵盛开的芙蓉,故名“芙蓉山”。
“走,趁着太阳还未落山,我们到山上去看看。”不知哪个文友提议,随即得到响应,大家赶紧换上运动鞋,跟在子明兄后面,向山上攀行。还好,山上有一条公路,恰似一条天梯,弯弯曲曲通向每座山峰。山上的天气,犹如善变的姑娘,刚开始晴空万里,蔚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飘来飘去,忽然间半山腰的下面,雾云密布,一团又一团黑云笼罩,电闪雷鸣,雨滴由小到大,还夹杂着大风的声音,向下望,我们仿佛踩在云层上,天边就在我们眼前,只手可摘。而望向山顶,天的这边格外明亮,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几声鸟鸣划过,打破了原本属于山坳的寂静,让人乐不思蜀。听子明兄讲,芙蓉山,天空变幻莫测,有的时候,山顶上乌云压阵,下着大雨,而山脚下阳光洒满村落。而有的时候,半山腰下雨,山顶上晴。大约向山顶爬行了个把小时,我们陆续折返下山,向山下一望,突然一条彩虹悬挂天际,慢慢地,朵朵乌云散去,雨也停了,太阳快要落山了,遥望天的那边,夕阳的余晖照在远山之上,将山峦的轮廓映照得更加峻峭,同时也给它们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纱,宛如仙境般美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赶快将桌椅板凳搬至禾场,围在一起,边聊天,边赏月。文人嘛,只要聚拢来,几个人就是一台戏,吹拉弹唱,谈古论今,缠绵故事,笑话段子,轮番上阵。主动担纲主持的,争着讲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爱情故事的,抢着话筒唱歌的,自觉讲笑话的,把整个院子抬起来了,把整个村落抬起来了,歌声、掌声、笑声飘向山岗、飘向农家、飘向远方。大家嗨得正起劲时,无意中,我看到禾场左侧前面的亭子里,一个网络小说文友,口中叼着一支烟,轻轻地敲打着键盘,在这么嘈杂的声音中,居然不被外界影响,激扬文字,心生佩服。听一个文友说,写网络小说的,过的倒时差的生活,晚上写、白天睡,大多数时间要写通宵,先要构思,把情节设置得前卫一些,每天晚上要写上万把字,还要根据读者的要求,反复打磨,直到读者满意、阅读量递增为止。不知不觉间,几个年轻文友带着对文学的执着和追求,走进了亭子里,耐心欣赏网络小说文友飞快地敲打键盘,与文学对话。正说着,一炉锅香喷喷的安化米擂茶端上了桌,桌上还摆放着食盐、白糖、熟花生、炒米、瓜子、花耳、酱萝卜,立马把大家的味蕾打开了。好几个初次品尝正宗安化米擂茶的文友,拿的拿勺子、拿的拿筷子,吃起来那个香啊,别有一番韵味。还有一个文友老师,看到添了又添的一碗米擂茶,像吃饭一样,前前后后品了三个多小时,吃光后,还有年轻文友拍照见证,一句“喝安化米擂茶,像吃饭一样”,加上那种夸张的表演,把大家逗得开怀大笑。
乡村的乡亲们睡得早些,我们生怕打扰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只得回房休息。可到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我轻轻地打开房门,搬条板凳再次走至禾场,独自静静地欣赏夜景。星空下,闪烁的星星月亮,仿佛是夜空中最美的风景。抬头仰望,星星如颗颗钻石般璀璨夺目,月亮则像一盏明灯照亮整个夜晚。忽然间,看到流星划过,下意识想起了小时候陪爷爷赏月的美好时光。那个时候,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红薯饭,没有手电筒,没有电视机,只要皓月当空,我们四姊妹准会缠着爷爷讲故事,薛仁贵征东、武松打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天仙配等一个又一个故事,总是百听不厌,把夜晚打发得满满的。想着,想着,白天看到的两块招牌,再次浮现在眼前。住的这栋房屋,有两块响当当的招牌,一楼西侧正面墙壁上的招牌,“安化县作家协会芙蓉山文学创作基地”,让文人更有回家创作的欲望。二楼走廊居中的招牌,“芙蓉山庄”,行草书法,浑厚有力,灵性,县作协副主席兼梅城分会主席廖小雄的翰墨,心中窃喜。想想如今,我们走进芙蓉山避暑,吃正宗的腊肉、腊鱼、腊牛肉、土鸡、黄精,品乡亲们自种的辣椒、豆角、茄子、黄瓜、南瓜叶等时令蔬菜,不要用电风扇、空调,自然风把炎热的气温驱走,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笑容写满脸上。
芙蓉山上,气温低一些。想想白天,我们驱车至一座山的山顶,放眼四周,山峦起伏,试比天高,天蓝蓝、草青青,青山绿水间,每座山的通山公路盘旋而上,颇为壮观。站在山上俯视,远处,安化古镇梅城轮廓可见,近处,居民耕作的身影就在眼前。骄阳下,微风吹在身上,顿觉心旷神怡。人在山上走,景在心中留,把时光定格,把美好留住,时而来个单照,时而来个合照,时而来个正面照,时而来个背面照,时而来个造型,时而来个抢拍,把人文景观珍藏在美好的记忆里。
夜深了,知了依然不知疲倦地鸣叫,屋旁,溪涧声声,叮咚作响,山顶上,电力风车每天不停地旋转,把光明带给人间,恍然之间,带我们进入了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般的美妙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