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宏麟的头像

雷宏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阶前梧叶已秋声

“立秋时节暑渐消,风送清凉叶欲飘”。迟迟煎熬在酷暑难耐下难于走出暑日如火的人们,随着立秋的一抹凉意荡漾心扉、沁入心脾,感官和身心凸显出“一秋日清凉”境界,使心中从而弥漫着惬意与欢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时令,此时节标志着秋季起点与诗意绽放。立,系开始之意;秋,即禾谷成熟。立秋,从某种意义而言,亦是草木等万物内敛、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至阴、不可抗拒的大自然悄然之变。

立秋习俗分为“三秋”:一“晒秋”,二“啃秋”,三“贴秋膘”。大意是立秋这天,南方为喜庆丰收之年定于这天晒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啃秋又称“咬秋”,在炎炎盛夏吃西瓜等,寓意把秋留住。而贴秋膘,民间喜欢这天自身称重,并与立夏前对比增与减等。纵观立秋,在每年岁岁时令更迭、变换、演变中,不仅赋予了深深的时节变化、季节要素,亦同时把立秋这一重要角色,扮靓了智慧与诗情,多彩与诗歌。

立秋,并非暑尽秋来,秋风阵阵。《清嘉录》记载:“预先十日作秋天”。尽管立秋不期而至、不负时光,但其犹如一匹驰骋草原的黑马,即使主人呵斥叫停,因贯性问题不可能当下戛然而止。秋亦如此,立秋至,仍“桑拿”,并不能短时间暑退秋至,处处清凉。事实上,立秋时节实际仍处在“三伏天”的区域千回百转。民间之所以有“秋后热死人”的说法不无道理,此与暑日发威的“秋老虎”和暑日残留余温等拥有直接关联。历经三候,直至处暑、暑气渐消,清风袭来,方才作别盛夏。

立秋,挥手道别暑日,诗中迎来静美。从古到今,历朝各代曾有几多诗人赞美暑日、畅享诗情、写就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后人传颂。宋代刘翰《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秋风捋过,顿感清新凉爽,犹如有人在床边用绢扇送去凉风。在秋风萧萧中,已满台的阶梧桐叶沐浴着月光。

亘古亘今,诗人以诗寄情、诗中带伤、感在诗中、跃入纸端者并非罕见。跟随诗人笔触,通过描写秋风初入池馆,片云孤鹤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寥氛围,此亦表达了与游人的不舍和自身的孤独悲秋之情。唐代武元衡的《立秋日与陆花原于县界南馆送皱十八》诗句在历经岁月洗濯下愈发经典:“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鸣催白头”。

回眸古人立秋类诗句,亦非皆在悲情和感伤中,而宋代宋方岳的《立秋》诗句:“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立秋时,诗人为寻诗意,独自漫步在出水芙蓉、娇艳芬芳、馨香怡人的水池旁,目睹荷花与水花交相映辉、碰撞出别样的秋日风景与韵味笑意满满。而在丝丝凉意中,构成一幅醉人的画卷。

立秋,在大自然馈赠下凉爽中带有秋的序章与前奏。当暑日渐消、秋意渐浓之时,曾经的所谓的阵阵热浪亦将重头再来、注定回归清凉。届时,所谓的“秋老虎”“秋尾巴”渐之将被一抹秋风一扫而“光”、驱散阴霾,留下清凉。同时,“伏天”人们亦要多食清热解暑、加强防晒保护、规避剧烈运动、闲时饮茶骋怀、保持心态平和等,终极在饱含愉悦中提早走过“烈火”大暑。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在滚滚热浪不息中,秋风已然送来了丝丝清凉,树叶亦在秋风敲打中响声阵阵。而直面凉风秋意,秋日已至、凉风习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