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至,秋风微凉;静美时光,与秋共舞。秋风中,低吟唐朝诗人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悄然走进这“夜分夏秋”“露今夜白”的白露时节,深谙白露凝草尖、寒生露水凝的相映成趣画面与时序更替中的自然气息,令人焕发景象和鲜明注脚。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亦是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时令。其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其大意是,一候鸿雁备战南下回归;二候燕迁异乡(南方);三候鸟储(粮)愈冬。
白露时节实则昼夜温差迥异、季风更替。诚如谚语曰:“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随之,白露过后,将渐之夜凉昼热、暑气渐消、和冷空气日趋活跃中“转守为攻”的清凉显现。而农谚“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白露谷、霜降豆、花生收在秋分后”,旨在提示农民朋友按时令农忙收获。
白露时令,虽不能与过年、中秋等大型节日媲美,但在我们北方一些地区,仍遵照风俗鸡汤滋补、食核桃、吃饺子、饮茶水等补充自身所需的多重元素。
在古代,诗人就白露为诗者不胜牧举,如南北朝·汤慧休的“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南朝宋·颜延之的“寝兴日已远,白露生庭芜”。南北朝·刘俊的“远视秋云发,近听寒蝉鸣”。唐·白居易的“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等诗句,纷纷描绘了白露已至、秋风微凉、秋云升腾、炎热渐弱的秋意景象。
白露的妙用之处在于其药效性深受古今罹患喜爱。据《本草纲目》记载:“露水其性甘、平、无毒,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知了疥螨、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在传统医学上露水可入药,其主要功效:润肺、解暑、治疥螨、明目等。又因其“铺天盖地”中覆盖的植物种类各异,而采撷的露水功用也并非相同,如柏叶露,祛痰止咳;菊花露,适用头晕;荷花露,适用中暑;韭菜露,外搽(白癜风)内服(出血等);菖蒲露,适用肿痛等。
饮白露茶亦是传统的解暑消渴又一个亮点。白露茶乃白露与秋分时天地自然酝酿馈赠的精华---时令茶,乃白露前后历经夏季酷热而最佳生长的叶片粗狂厚实、兼具春茶先爽之茶。北方茶客有的把白露茶作为白露时节滋养身躯、秋季进补之首选。
白露时令不仅是自然界“一夜分夏秋”“分界线”,而且与二十四时令不可分割。“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在凉风习习、白露为霜、寒蝉而鸣中,实际时令已渐渐进入秋意之时。白露这天,农民自然不忘传统的农事种植:我老家紧跟时令,及时在白露这天开始种植菠菜、香菜、茼蒿、小白菜等,在丰富家庭生活和添绿大地同时,欢快劳作中笑迎白露时节。
《诗经》中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已然明了白露这天,很多时候,一些地方多会邂逅与出现在大自然的精心打造下深化为霜奇观。虽然露与霜看来,似乎是一条不想交的平行线,但其关联性却不容低估。这首千古诗句,不仅使我读懂了露霜之间的微妙联系,而且明晰了田间地头的霜降大凡由白露这天着落的。
在深切感触白露为霜、天地畅享中,渐之体悟曾经的白露莹莹,回味着畅饮品茗、萦绕着露种作物的乐趣。在不久时令的万般轮转下,意涵着白露坠凡尘、万物染秋色的唯美景观,秋天真的来了---露从今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