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鑫的头像

罗鑫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24
分享

在荒芜处种诗:汪国真与一个时代的文学救赎

一转眼,汪国真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从懵懂少年到意气风发的青年,他的诗始终是我精神世界的一盏灯。每当迷茫、孤独或失意时,那些简洁而有力的句子总能给我慰藉与力量。尽管他的诗在文学界饱受争议,但对我而言,能抚慰灵魂、能直达内心、根植于生活的诗就是好诗。

诗歌是主观性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种解读。但无论评价如何,我们至少应当保持尊重。文学作品如同作者的孩子,你可以不喜欢,但不应肆意践踏。人最可怕的是自己无知却觉得自己有知,自作多情、对号入座、玩弄是非的做作,一个知识贫乏的人,越是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自己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评价事物的观点就越偏激,往往越偏执、越坚信自己的绝对正确。这种傲慢,恰恰是许多无端批评的根源。

诗歌不死,国真永在。汪国真的诗,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它不像朦胧诗那样曲折隐晦,也不似传统诗歌那般含蓄深沉,而是直抵人心,如巍峨高山、奔腾江河,恢弘而坦荡。不是小墙旁的蔷薇,而是满山遍野的花海,不是微微点点星光,而是明月皓空千里。汪国真先生的诗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是能直达内心,是能安放灵魂的,是能永存的,过去风靡全国,现在也如此,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更需要这种直白而温暖的力量。它或许会成为某些人最后的救赎,成为他们在混沌中的一束光。

也许有很多人在这短视频时代,不知道汪国真先生,但是你一定听过他的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些句子凭借强烈的共鸣感,已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心灵格言"。所以诗歌不死,国真永在。

汪国真先生作品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诗歌艺术的革新,而在于他让诗歌重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他的作品是时代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纯粹、温暖与希望的渴望。尽管文学价值仍有争议,但其大众影响力无可否认。他继承了冰心、泰戈尔的小诗传统,又启发了后来的“心灵鸡汤”文学,堪称中国通俗诗歌发展的重要节点。 我觉得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诗人,也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诗人,更是青年的知心人,与精神的领袖。

文学的土壤,不在书斋,而在生活。近年来,许多草根作家崭露头角,他们的文字质朴却充满力量。有人惊讶:“难以想象这是农民工写的!”可这种惊叹背后,恰恰隐含了一种偏见——仿佛文学只能是知识分子的专利。然而,真正的好作品,从来不是靠学历堆砌的,而是源于生活的淬炼。人民的生活,才是文学最丰沃的土壤。

我热爱文学与历史,虽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却并不以作家自居。我更愿做一个记录者,扎根生活,书写时代。有人问:“在这个功利至上的时代,读诗有什么用?”或许,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无用”。文史不能带来财富,却能让人在混沌中保持清醒,在荒芜中找到玫瑰。

海子说:“一个国家不能缺少国王、诗人和士兵。”是的,不能缺少。因为诗,是文明的灵魂,是历史的回响。文史让我在破碎的大地上种下玫瑰,让荒芜中仍有芬芳。人生由无数瞬间组成,而文学的意义,就是捕捉那些细微的闪光,将它们升华为永恒的故事。所以,我愿继续书写,继续行走,在时代的洪流中,做一个清醒的记录者。

(原载于顶端文学,后转载曲靖M,彩龙社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