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大小的头像

刘大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5
分享

大厢房

昨晚梦里,又来到了大厢房的姥姥家!

大厢房作为永安村村部的所在地,“永安”二字,寄托着永远平安的美好愿景。它坐落于县城以东,直线距离约七里,从我家前往,约莫二十里的路程。大厢房整个村落位于阳坡之上,得天独厚的地势让它整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姥姥家则静卧在屯子西侧的下坡处,门前流淌着一条蜿蜒的小河沟。每至春季,东山坡的积雪渐渐消融,化作潺潺流水,沿着河沟静静前行。河水清澈见底,能清晰地看见水底的沙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它弯弯曲曲,一路奔向西南方向的双仁水库。河沟两岸的土地被水浸润得饱和,即便经过太阳的暴晒,表面泛起褶皱干皮,可当你踩上去时,依然能感受到那此起彼伏的绵软,仿佛踩在厚厚的海绵上,弹性十足,别有一番趣味儿。

轻轻推开那扇老旧的木头门扉,一个幽静的小院儿便映入眼帘。院内一尘不染,整洁得让人舒心。正房是一座不到两间大小的土房,东侧开门。走进外屋,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灶台,上面的锅碗瓢盆摆放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的照射下锃明瓦亮。灶台与屋内之间隔着一面透明的玻璃墙,这巧妙的设计,让屋内屋外显得格外宽敞明亮。屋内的门上挂着一幅由巧手姨用的确良布精心刺绣的门帘,上面绣着江南风光图,一山一水,一叶帆船,还有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画面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秀美风光。屋内南侧是一铺宽敞的大炕,西侧摆放着一件炕琴。虽说名为“琴”,但它并不能像真正的钢琴那样发出悦耳的声音。炕琴是姥姥家极具特色的炕上家具,古色古香,样式精美。它为实木打造,因年代久远,柜面已呈现出深沉的黑红色。其用料粗犷厚重,处处彰显着早期东北农村独特的炕上文化习俗,宛如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将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融合,透着一股别样的厚重感。炕琴稳稳地摆在炕梢,上面整齐地叠放着被褥和衣物。炕琴上节有四扇柜门,每扇门都镶嵌着玻璃,中间两扇门可以对开,侧面两块则是固定的。下节同样对应着四扇门,中间两扇为开门设计,柜门上镶饰着精美的花草鸟类图案陶瓷。炕琴最下层还设有四个抽屉,小巧的拉环方便开启,里面盛放着各种针头线脑等杂物,实用又美观。

在我的记忆里,姥姥家的院子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院内成群的鸡鸭鹅悠然自得地踱步觅食,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西侧有一个牛槽,几头耕牛拴在那里。有时候,我会兴致勃勃地跟随着老舅,前往屯西那片茂密的柳条通放牛。漫步在绿意盎然的柳条通中,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青草的芳香,看着牛儿悠闲地吃草,惬意极了。傍晚时分,牧牛而归,此时炊烟袅袅升起,在空中轻轻飘荡,一抹绚丽的夕照洒在身上,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画卷之中,如梦如幻。

姥姥家园子里种满了各种青菜,而最吸引我的当属那几株李子树。它们枝干粗实弯曲,仿佛在肆意地向天空伸展着,彰显着生命的力量。繁密的树叶郁郁葱葱,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每当李子花开,在晴朗的日子里,洁白的李子花如雪花般纷纷飘落,整个园子宛如一个香雪世界,美不胜收。李子树历经风雨,却在岁月的洗礼中谱写出了美的精致、夏的风情和雨的诗篇。待到果实成熟时,树上的李子个大肉甜,成了我们这些外男外女最贪恋的美味儿。轻轻咬上一小口,酸酸的果皮瞬间刺激着味蕾,让人鼻子发酸,舌尖不由自主地渗出口水,可那口水回味起来却是甜甜的。再接着咬一口李子肉,软绵的果肉在口中散开,甜意直抵心间,一股暖流瞬间传遍周身,令人回味无穷。

就是在这样一个朴素而又充满温情的家庭里,姥爷姥姥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两男六女。姥爷姓赵名喜春,农历正月十五出生,人如其名,寓意着喜庆之春,团圆喜乐。然而,姥爷平日里却不苟言笑,立目横眉,皮肤黝黑,这与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的一生,可谓是 “戎马生涯前半世,含辛茹苦尽终身”。这位表情略显严肃的老人,有着一段辉煌荣耀、令人敬佩且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他骁勇善战,机智灵活,身手不凡,曾追随部队南征北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随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先后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著名战役。在枪林弹雨的战斗中,他奋勇杀敌,流血负伤,身上至今还留存着战斗留下的伤痕。

从部队转业后,他选择在大厢房落地生根。烽火岁月里,他出生入死,为解放全中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前半生无比光荣闪耀。到了和平年代,他担任过生产队长,与姥姥一起过着平淡却又充满艰辛的生活。姥爷的严厉,实则是一种深沉的爱,更是对我们晚辈的鞭策与期望。在生活中,他对我们疼爱有加。记得我读初中的一个冬日,放学后我去了姥爷家。那天家里只有我们两人,姥爷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半宿革命历史,那是我最早接受的近代历史启蒙教育。冬日的早晨,雪花飘舞,寒气刺骨,滴水成冰,可姥爷却早早地起了床,在昏暗的油灯下,姥爷为我精心做了一锅猪肉炖酸菜,五花肉和酸菜在大锅炽热相逢,让荤素开启冬日的二重唱,能在北风呼号的凌晨,吃上热气腾腾的酸菜白肉和香喷喷的油饼,那是何等的幸福。吃完后,他又给我带上几张油饼,生怕我中午饿着,那份关爱,至今难以忘怀。姥姥则是一位博爱温情的老人,她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整日里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因为孩子多,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常常能看到姥姥用针尖挑亮灯芯儿,缝补棉袄棉裤、纳鞋底,身旁的笸箩早已盛满。

每年正月,去姥姥家玩耍是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光。一进院子,便能看到张灯结彩,色彩斑斓的景象。用纸糊的彩灯高高悬挂,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氛围。门旁张贴着舅姥爷亲手书写的喜庆联语:“宜入新春笑笑笑,敲锣打鼓放鞭炮。张灯结彩起舞蹈,幸福生活乐淘淘!”字迹苍劲有力,内容满是对新春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门楣上还贴着精美的剪纸挂钱儿,随风轻轻飘动。姥爷总是早早地准备好冻梨、山楂、糖果等各种年货甜品,那记忆中的味道,饱含着对我们后辈浓浓的厚爱。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我们能拥有如此美好的生活,享受着和平、安稳与幸福,这一切都离不开像姥爷这样的革命先驱们。他们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宁。作为晚辈后生,我们会永远铭记他们的付出,历史也将永远镌刻下他们的功绩。

鉴往知来,人生尚有来处。且听风吟,心中绽放明媚;携缕阳光,一抹情愫盈怀!如今,母亲也已到了古稀之年,每次临别心中满是感慨:“有种牵肠比路长,低头默默暖行囊。愿求世上生奇药,再染青丝换母妆!”

大厢房有着厚重淳朴的母爱力量,大厢房有着执着向上的奋进力量,大厢房更有坚韧刚毅的精神力量!赵氏后裔永远不会忘记这片博大而深情的黑土地,更会为之增光添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