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蓝的头像

巴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0
分享

笔底菖蒲见精神

——赏尹航画作《大花菖蒲图》

乙巳秋日,喧嚣暂歇,无意间瞥见尹航朋友圈呈现的画作,心湖倏然落定——那一丛大花菖蒲,似从喧嚣中辟出的一方静土,让奔波的思绪瞬间沉潜......

尹航以笔墨为舟,载着匠人的风骨与禅意,渡入这尺幅画卷,让“心境”随草木舒展,“心静”伴笔墨流淌,“心净”逐花叶漫延......

细观画作,最先撞入心底的是勾勒叶片的那几缕线条,竟似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菖蒲叶“如利剑般向上斜展”,尹航的笔触却未添锋芒,反以中锋运笔的沉缓,让线条在“刚”与“柔”间寻得平衡,起笔略重,似根须扎入泥沼的笃定,让人见了便觉心安;行笔渐轻,又似叶片沐风的舒展,带着几分不疾不徐的从容;末端微微上扬,不是张扬的傲气,而是历经风雨仍向阳的韧劲,恰似“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淡然!这份淡然,正是“心静”的具象。叶片交错处,紫色浓淡相宜:近叶墨饱,边缘晕着浅浅水痕,像暮春雨后未干的清润,沾着水汽的微凉;远叶墨浅,隐在朦胧的笔触里,如晨雾未散时的影影绰绰,紫蓝色的花朵若隐若现,意境相融。最妙是叶片上的留白,不似刻意为之,倒像露珠滚落时遗下的清亮,又似阳光穿过叶隙的细碎光斑,让静止的画面漫出流动的闲逸,雨珠顺着叶脉滑落,溅起一圈涟漪的静谧,观之则心躁尽消,只剩“心境”与草木同闲。

再赏那盛放的菖蒲花,竟似能洗去心头尘埃,漾开“心净”的涟漪。花瓣“边缘泛白,中间凝紫”,尹航未用浓艳色块堆砌,反以“撞色”的清雅,让色彩在素净中见层次:淡紫铺就的底色,是暮春沉淀的温润;边缘晕开的乳白,似月光漫过花尖的柔和,又似晨雾萦绕瓣边的朦胧,宛如被月光晕染的空灵具象化。花瓣中央那抹明黄,更见匠心——不用厚重颜料堆叠,只以点染之法轻蘸藤黄,再以清水晕开,让色彩透着水墨特有的通透,像晨光落在花心的暖,不灼人,却足够明亮,恰如点睛之笔,让素净花朵有了生气。花茎的线条细劲却不紧绷,微微弯曲的弧度,似微风拂过时的轻颤,带着几分慵懒的闲雅,又藏着“不与百花争春”的笃定,观之则杂念尽去,只剩“心净”如这花叶,不染半分俗尘。

此幅画作更藏着“心境”与“心净”的交融。尹航未作繁复铺陈,只在画面下方标注“yin2025.9.10”,恰似用淡墨勾出两笔浅浅水岸,几笔水波纹理,便点出菖蒲“临水而生”的依存,却不见泥泞的浑浊,只剩碧水的澄澈;上方大面积留白,仅以极淡的花青扫过,似水榭倒映的朦胧,又似弥漫水岸的薄雾,让整幅画透着“空”与“静”的禅意——这份“空”,不是空洞的寂寥,而是“守一方碧水”的专注;这份“静”,不是寂寥的沉闷,而是“不事张扬”的从容,这便是真正的美好从不需要刻意。留白处无一笔墨,却似有无尽意境蔓延,让人观之便能沉下心来,与画中菖蒲共赴一场“心静”的约定,让“心境”在这份极简的雅致中得以安放。

最动人的是暗藏着根须深扎泥沼,此画未展现,它生于潮湿水岸,却未被泥泞裹挟;扎根浑浊泥沼,却能汲取清润之气,这份“出淤泥而不染”的倔强,正是“扎根泥泞却不染浑浊”的精神内核。观这根茎,便似见了世间通透的活法:不困于环境的优劣,只守着本心的澄澈;不执着于外界的评判,只专注于向上生长的从容。这份坚守,让菖蒲从景物化作“心净”的象征——正如那些在喧嚣中守着“心静”的人,于沉静中积蓄力量,于淡然中绽放光芒,让“心境”与草木同清,与天地同宁。

观画良久,忽觉尹航的笔墨与菖蒲的气质,早已在“心境”“心静”“心净”中融为一体,便让我更加“心敬”了。菖蒲是古人眼中的“灵草”,“浸在水中净气”,而尹航的这幅画作,何尝不是一幅“净心之画”!凝视之既能在花叶的清润中感受自然之美的治愈,也能在笔墨的沉静中汲取“心向长风”的力量,让“心净”如碧水,映见本真;让“心静”如菖蒲,不扰于尘;让“心境”如画卷,从容自在。

此刻夕阳斜照,余晖透过窗棂落在画卷上,叶片的墨色更显沉静,花瓣的紫与黄在光影中似要流动起来,仿佛下一秒,便有蜻蜓轻停花尖,有小鱼从叶下游过,有清风携着水汽拂过纸面,以“静”养心,以“净”润心,让“心境”与草木同闲,留在每一个观画者的心底,正所谓:

丹青妙笔润芳绸,逸态菖蒲入眼眸。

叶带朝阳凝爽气,根盘浊水抱贞修。

留白涵蕴藏禅意,染紫着空见净柔。

赏罢铅华皆洗尽,恍如仙瓣共浮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