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这一天,对于胡庄人来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
清晨,随处可见一些散步老人,抱着收音机,耳朵贴着喇叭,聆听有关阅兵的消息。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谈论的话题无一不是阅兵。当然,谈论最多的是家乡出席阅兵仪式的“人民科学家”叶培建。
上午8点20分,叶培建给家人发来“我在天安门城楼”的照片和信息。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如同早晨的阳光洒满每个角落,挤满了乡村老老少少的手机屏幕。寂静的乡村顿时喧闹起来,处处欢声笑语,掌声不断,喝彩阵阵。
不久,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彻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整个胡庄镇又安静下来。
“同学们!‘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就出生在我们胡庄镇赵市村海潮子,他自青年时期就投身航天事业,胸怀远大梦想。2004年初,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叶培建爷爷担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探月工程立项20年来,从‘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到‘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采样,叶培建院士早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偶像’,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证明。”
在胡庄中学教室里,只见刘荣成副校长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解着“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的故事,同学们个个听得聚精会神。
在赵市村,村民们自发聚集到叶培建嫂子家中,围坐在大屏幕前共同观看阅兵仪式。“叶院士一直关心家乡发展,如今又能代表家乡人见证这样的国家大事,我们打心底里高兴!”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内心的喜悦,阅兵式上展现的大国风范更让大家感到振奋,坚定了对家乡发展与国家未来的信心。
胡庄镇自古以来崇文尚教,名人辈出,再比如史保东。
2015年9月3日,史保东作为抗战老兵代表,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当受阅部队的钢铁洪流驶过长安街时,这位临近九十岁的老人突然站起来,挺直腰板,用尽全身力气行了个标准的军礼。镜头扫过他的脸,布满老年斑的额头下,眼睛亮得像星星,那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眼睛,是见过同胞受辱、又亲眼见证祖国强大的眼睛。那天,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用长达5秒钟的特写镜头真实记录了史保东敬礼的画面,因而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个“敬礼老兵”,他不仅是胡庄的骄傲,更是民族的脊梁。
至2019年,史保东再次受邀到北京天安门观礼阅兵。
叶培建和史保东,一位是航天科学家,一位是抗战老兵。他们都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国家盛事,都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贡献力量。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从过去流向未来;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