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便想起小时候拜年的情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农村老家盛行春节拜年。那时候拜年兴早,人们普遍认为,越早显得对长辈越尊重,越有诚意。因此,大年初一,人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首先向家里的长辈拜年问好,送上新年的第一声祝福。这时,老人们会端坐堂中,含笑接受子孙的敬拜。接下来,便走街串巷,去给长辈们拜年。
我们村子不大,那时有100多户,村里人全都姓韩。按照老人们的说法,“天下无二韩”,按辈分都能论起来,追宗溯源,说不定祖上还是一家人。因此,每逢过年,不论家族远近,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久而久之,便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过年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家宅庭院里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无论谁家,都院门大开,拜年的人不用叫门便可进来。老人们已沏好了茶,摆好了糖果,静等晚辈们登门拜年。
记得小时候,每年吃过年夜饭,我们兄弟姐妹就给父母拜年,然后在他们的催促下,挨家挨户去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这时候,虽然天还没亮,但大街上拜年的人早已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大家见了面,互致问候,互道祝福,人人都是一副喜气盈盈的模样。
那时拜年,男女不同行,有的是同族兄弟一起;有的是妯娌几人一起;也有的是年轻姑娘们一起;还有的是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一起拜年。他们各结各的伴儿,各搭各的档儿,三五成群,一路上有说有笑,走东家进西家,但很少见男女一起拜年,其实也没有什么讲究,只是一种习惯罢了。我和哥哥每年拜年的第一站便是大爷家。俺两家住在同一条街上,中间隔着6户人家。一进门,我俩就大声喊着:“大爷大娘过年好!”倒头便拜。磕完头,大爷忙不迭地把事先准备好的“磕头钱”递到我俩的手里,大娘也赶紧端出一个食品盒,里边有花生、糖块和瓜子,一边让着我俩吃,一边往我们的口袋里塞。那时候都很穷,长辈打发磕头钱,只给族内至亲的孩子,钱一般很少,也就三毛两毛,最多一块钱,但却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愿。给大爷大娘拜过年,我俩便跟着堂哥们一起继续拜年。
记忆中,大人们拜年,或腋下夹一麻袋片儿,或手里拎一垫子,免得磕头跪脏了衣服。孩子们就不讲究了,他们不管地上脏净,“扑通”跪下就拜。有心的人家还专门备一个棉垫子或者软蒲团,放在屋当央,供晚辈跪着磕头用。
不论到谁家拜年,晚辈都要按辈分称呼长辈,规规矩矩地磕头,真诚实意地问候,满满的仪式感。最常用的拜年语是,前面喊一声尊称,后面问一句“您过年好啊?”“您身子骨壮实啊?”长辈们一边说“快起来,不用这些礼道”,一边给来人让座,给大人递烟敬茶,对孩子招待糖果。有热情好客的长辈,还准备了菜肴,请晚辈一起喝酒。碰到实在的,也不推让,抬腿上炕,喝上几盅。由于拜年的人特别多,一拨接着一拨,屋子很快就挤满了人,孩子们便识趣地退出,只留下大人们喝茶啦呱。有的进门行完拜年礼,就辞别再去下一家,直到给每一位长辈都拜过年。
那时候的人注重礼仪,长幼尊卑,有老有少, 有大有小,不论年龄多大,见了那些“小叔小爷爷”都要问一声“过年好”。即使两家平时有隔阂、有矛盾,晚辈也要给长辈拜年。双方见了面,哈哈一笑,什么事都过去了,大有一笑泯恩仇的豪气。
我的辈分当时在俺村排第三,需要拜年的长辈有30多家。由于居住分散,上沟爬崖,行走不便,等拜完年已是上午10点多钟。这时候,村里响起了锣鼓声,我们知道,这是要给军属拜年,于是循声前往。
在那个全民尚武的年代,人们对军人格外尊敬,每年村里都给军属拜年。那时给军属拜年不用组织,只要听见锣鼓家什一响,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们便自发地到大队办公室前集合。等人到的差不多了,大家排着队,举着红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非常壮观。
在军属家门口,民兵连长指挥大家排成两行,一齐给军属拜年(这个不用磕头),并演唱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雷锋好榜样》和《大刀进行曲》等歌曲。一时间,锣鼓喧天,群情激昂,歌声嘹亮,给春节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军人家属连忙敬烟递糖,表示感谢!那时虽小,但每年给军属拜年的活动我都参加。出于对军人的羡慕和崇拜,我一度萌生了长大当兵的愿望,后来未能如愿,成为一生的遗憾。
拜完年回到家,母亲问我们都去了谁家?全村长辈挨着问个遍,担心落下了谁,如果有遗漏,就撵着我们再去补上,生怕失了礼数。
初一是个耍日子,也是农家人一年中最放松的一天。人们上午拜完年,下午便自由安排。过年熬夜的人在家里补觉,年轻人会聚在一起打牌,姑娘们踢着毽子,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嬉戏打闹。这时候,在家应酬了一上午的父母,终于得空走出家门。父亲去给他的长辈和本族兄弟拜年,母亲也去她的老姊妹家中串门聊天。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拜年,初一拜年从未缺席。长大后,定居县城,忙于工作,平时很少回家。但每年春节,只要单位不安排值班,我都会携妻带子回老家过年,并一如既往地给长辈们拜年,借机与长辈们聊聊天,增加一下感情。三年疫情期间,不能回家过年,我便用短信、视频方式给长辈和亲人拜年,虽一样的亲情没变,但总有一种距离感。
自从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的拜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拜年的习俗没有了原来的隆重和规矩,拜年不再行叩头大礼,给军属拜年也成往事。如今,拜年不再早起,直到天亮才动身,没有了过去那种热情,多半是走个过场。拜完年,老人、孩子在家里看电视,年轻人抱着手机刷抖音、打游戏,再也没有了小时候过年的热闹气氛。
尤其让我感到痛心的是,以前的很多长辈都已离世,我去拜年的人家也越来越少。每每想起那些逝去的长辈,我便心生悲伤,怅然若失。目前,全村健在的长辈寥寥无几,唯愿他们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拜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活动,每个家庭都参与其中,讲究的是一种礼仪,传达的是一种教养,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但现在的春节,年味越来越淡,拜年也成了一种敷衍。多么希望把春节拜年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024年2月1日